精彩课例八:活动课《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6~37页数学实践活动课“我长高了”。
【教材简析】本节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其对厘米和米的认识,使之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掌握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切实体会数学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3.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在活动中初步渗透统计的思想和统计知识。
【活动形式】
以小组形式进行,4人为一小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1个皮尺,1个卷尺,一根木条,一张“课桌测量情况记录表”,一张“小小体检表”,2张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一个乐园去做游戏,你们高兴吗?(随着音乐的节奏,老师和学生一同带着舞蹈动作跳着进入教室就座。)
(多媒体出示主题图,直观、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
1.启发谈话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米)
2.估计测量
1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100厘米) 1米大约有多长?(估测、比划) 3.强调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那谁来说一说,测量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生:①从0刻度开始量起。
②尺子要拉直。
③对准1米刻度做记号。
二、活动体验,寓教于乐
1.在木条上测量出1米长的一段
(1)各组拿出木条和卷尺,小组合作在木条上量出1米长的一段,并做好记号。
(2)学生测量,老师指导。
(3)老师验证各组测量情况。
(4)评价、奖励。
2.测量课桌的长、宽、高
(多媒体出示课桌的测量情况记录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有序性。)
(1)估测课桌长、宽、高的长度。
①根据你刚才实际测量到的1米的长度,请同学们来估测一下,天天和我们朝夕相处的课桌的长度、宽度、高度分别大约是多少?
(结合量出的一米长的木条的长度,估测出学生熟悉的课桌长、宽、高的长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估测能力。)
②小结:这只是我们估测出的长度,是我们猜想的,怎么样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呢?(要进行实际测量)
(2)小组合作,进行实际测量
①小组讨论,组长结合组内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工。
②进行实际测量,老师巡回观察指导。
(3)汇报、讲评
①各组汇报测量结果(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测量统计结果)
②比较各组测量结果。(各组结果不尽相同,存在误差)
③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④适时评价。
⑤表彰分工合理、测量细心的小组。
3.测量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讲台的宽度、饮水机的高度、黑板到讲台之间的距离
(1)启发谈话,自主测量
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课桌的长度、宽度、高度,你还想测量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就地取材。如教室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讲台的宽度、饮水机的高度、黑板到讲台之间的距离等;自主选择,自主进行测量活动。)
(2)小组测量,老师指导
(3)汇报、讲评
①请各组汇报测量结果。(老师适时奖励)
②小结:刚才各组都积极配合,测量出了我们教室一些物体的长度,大家已经掌握了测量方法,学会了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
4.测量步长
(多媒体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了什么叫步长和测量步长的方法以及在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变静态为动态,加之声、光、色并用,引起学生视觉效应,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提出任务
通过以上的测量,我们知道了教室一些物体的长度,从中掌握了测量方法,你还想测量什么?
生:黑板、腿长、步长等。
师:刚才有同学想测量步长,步长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步长就是我们平时走路时自然走出的一步的长度;也就是步行过程中双脚同时着地时,从前脚尖到后脚尖之间的距离或从前脚跟到后脚跟之间的距离。
①启发学生思考
测量步长时,应注意的问题。
②小结
a测量时,应该自然地走出一步,不能用力跨步。
b测量时,应从前脚脚尖量到后脚尖或从前脚跟量到后脚跟。
(2)学生测量,老师巡回指导
要求小组合作测量出每位同学的步长。
(3)汇报测量结果
5.模拟体检
(1)谈话激趣
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各自的步长,掌握了测量方法,请每位小朋友来做一次小医生,为其他同学进行一次体检,你们愿意吗?
(2)出示体检表
(多媒体课件出示小小体检表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白了需要测量的项目;简便、快捷、明了。)
小小体检表
①认真观察“小小体检表”都有哪些项目
②强调测量各部分应注意的问题
a.测量身高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头不能抬太高,也不能低下等。)
b.测量头围时应该注意什么?(尺子不能量得太靠下也不能太靠上,要保持水平。)
c.测量胸围时应该注意什么?(不能量得太靠上也不能太靠下,如果太靠下就成腰围了,同时做示范。)
d.测量臂展时应该注意什么?(应从左手中指尖量到右手中指尖测量;尺子不能打弯,同时示范。)
(3)学生测量,老师巡回观察指导
(4)各组汇报测量结果,制成统计表
(5)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数据特点,总结全班学生身高特征
(6)揭示课题
①把我们今天测量到的身高的数据和学前班时、一年级时的身高做一下对比,你发现了什么?(我长高了)
②出示课题“我长高了”。
(多媒体课件出示“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学生将此表与自身发育情况进行对比有据可查,很直观,老师操作起来也比较简便。)
6.课件出示“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
(1)观察对照表中数据,了解自己发育情况
通过测量,知道了我们自己的身高、头围、胸围,那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呢?老师这里有一张“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
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
(2)学生汇报自身发育情况
(3)小结
同学们想要健康成长,应该注意什么?今后要多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不挑食、不偏食,才能使我们的身体变得更棒!
三、巩固新知,延伸课外
1.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实践测量活动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识?
师:看来,在这节课里我们学到了不少本领,从测量过程中体验到了测量的乐趣,你们开心吗?
2.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思考题:“在什么测量工具都没有的情况下,想要知道你们家到学校有多远,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你能想出合理的办法吗?怎么测量你家距学校有多远?”(启发学生想出用步测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的实践活动。
首先,将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改变为“组内合作”学习的集体活动。
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增强了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受和荣誉感。
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合理选取活动素材,向学生提供了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
全课共有四部分: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开始配以儿童喜欢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进入课堂。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
第二部分,活动体验、寓教于乐,这一部分共六个层次:
第一层,选取了比较容易的活动,在木条上测量一米的长度,巩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第二层,小组分工合作测量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课桌的长、宽、高、这一实际问题渗透了合作方法;
第三层,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让他们测量教室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增强了小组合作意识;
第四层,通过测量步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五层,综合性较强,其中身高、头围、胸围、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的测量需要一定的技巧;
第六层,“生长发育对照”:在学生通过测量知道了自身各部分长度的基础上,让他们将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第三部分,巩固新知、延伸课外。
全课小结,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最后,注意了课堂评价。
针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我准备了一些儿童喜欢的精美卡通图片,在教学中及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