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国培”引领我成长
2011年1月,我有幸参加了黑龙江省“国培计划(2010)——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我是小学数学培训班25班的学员。在班主任和辅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60天紧张而有序的学习中,我与专家对话,与同行交流,专家们的授课非常精彩,让我感受到了大师们高尚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感受了他们的风采。这些使我深切领悟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无止境”的真谛,给我这个一线教师留下了终生挥之不去的印象,它将成为我今后人生的指南、事业的航标,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国培”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也看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眼界开阔了、境界提升了,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这使我对教育工作本身与新课程改革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一、把握教材本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教材体系有两条线索:第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第二条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一条暗线。前者容易理解,后者不易看明,前者是教材写什么,后者是为什么要这样写。因此,解读(通览教材,掌握内容,明确定位)—深究(深钻教材,弄清重点,把握意图)—理解(理解教材,挖掘深度,拓展广度),对于数学教学非常重要。观看了赵震老师《用字母表示数》课堂实录后,从理解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角度看,我觉得这是一节特别精彩的课,令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本节课有两大亮点:一是赵老师在通览教材、深钻教材、理解教材中抓住了的显性知识线索,在挖掘深度、拓展广度中还理清一条暗线:教材中蕴含的函数思想。最后准确挖掘数学函数的思想,抓住教学的根,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做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二是赵老师创设了“神奇的魔盒”这一情境,以此展开教学,更好地展现了数量的变化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在高度参与的情况下,体会变与不变的规律,学生的问题暴露把本节课的本质凸显出来,更好地渗透函数思想,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了新知,享受到又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大餐,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通过学习借鉴赵老师抓住明线和暗线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这里,以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例3《货船卸货》为例。先通览教材,知道让学生解决“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总和最少”的问题。再深钻教材、理解教材。要抓住本单元教学就要恰当把握优化(运筹)思想,运筹思想是比较抽象、系统的数学思想方法。这里我们只通过例举简单的事例,如烙饼、沏茶、理发等,让学生体会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伊始设计提问:国庆期间你和家人都去哪里旅游,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为什么这样安排?(选择费用少,时间少的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他们观察情境图,接着深挖教材,寻找探究“码头上三艘货船同时到达,要使三艘货船等候的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如何找到最优的卸货方案”。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可以有哪些卸货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在这里卸货的顺序是一个排列问题,学生一共能找出6种不同的卸货方案,学生填表格一一列出这6种方案,计算出每种方案所需的总时间,比较得出最优的方案。也可以先判断:如果先从等候时间最长的货船开始卸货,那么其他两艘船等候的时间就长了,而从等候时间最短的开始,总的等候时间一定最少。各小组汇报找出最优方案。最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的规划有什么实际意义?体会优化的作用。最后拓展广度,让学生练习体验《校医室看病》和《公园乘船》都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只有我们不断地挖掘教材,抓住教学的本质,找到蕴含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创造性使用教材。
二、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发展
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赵震老师讲《生活中的负数》这节数学课,有机地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情景,探究性很强,是一节很精彩的课。从有效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的价值来看,我觉得这节课在“激趣引题”和“质疑导拨”这两个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它的价值在于问题设计的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和实践性。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足球比赛、转学情况、账目结算的数据,学生在记录这三个事例数据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想法,此时学生处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然后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汇报中发现不同记录形式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自然进入第二环节“质疑导拨”。在此环节中,赵老师先把记录形式分成四类,接着有序地进行反馈,来引导学生围绕这些记录方法,进行充分的讨论,指导并帮助学生统一记录数据的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个非常有价值的探究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赵老师始终把学生真正地置于主体地位上,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在老师引导下的合作探究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创新、合作发展。
赵老师的课堂教学,让我对网络探究性学习活动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它的价值在于: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中学习,进而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的任务就是使学生经历“直观—感性认识—理性思考”的活动过程,同时体验和感受数学发现过程的欣喜和挑战。另外独立探究、合作探究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提高,不是网络化课堂教学特有的教学目标,但网络环境的存在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源进行主动的、探索式的学习,所以,网络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探究的机会,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最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
三、有效的教学反思,能促进专业成长
观看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和一些成功、失败的案例后,我知道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已完成的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后进行总结的一种重要的教研形式,是把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以及学生的创新之处,真实地记录下来。我看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案例,觉得案例中教师是由于没有设计好问题情境而使课堂无法进行,我们对这种局面应该进行反思。我也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有效的反思能促进教学,能促进教师的成长。正像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的:“教学过程+反思=优秀教师”。要做一名优秀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时时进行有效的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这将是对知识财富最好的积累,教师在不断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自然也提升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水平。
我在教《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在上课之前,我认真调查学情,制作课件,借鉴老教师的课例,精心设计教案,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学习天地,让学生“启思质疑、引探新知”,我感觉良好。课下我撰写了这样的教后反思:这节课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变与不变、转化等数学思想,让学生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与启迪。另外,该课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活动或发明创造都要经历从提出猜想到验证猜想的过程。是否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对这个猜想的验证过程,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验证,可以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然后再小组汇报研究的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堂课中的全班交流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畅所欲言、互启互发、共同发展,而且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现代教育的主题。
在这次国培中,不论是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还是教育、教学技能方面我都有较大的收获。我觉得这次培训是一次对自己“教育潜意识结构”的深层改造,它让我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使“终身学习,终身受益”思想深入我心。虽然培训结束了,但思考没有结束,行动更是没有结束。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走进今后的教学生活。我要汲取专家的思想精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