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操作性
一、强化操作,使数学知识不断展开和深入
低年级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概括水平极低,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研究表明,“他们所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常常是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他们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从这一规律出发,充分地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操作,逐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对数学的更深层的理解。如一年级上册里有一道“聪明题”:把下列铅笔分类,你有几种分法?下面画有一大堆铅笔:有用过的和没用过的、有长的短的、有橡皮的和没橡皮的、还有各种颜色的。这是一道多标准分类题,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如果只让学生讨论、说说或者老师问学生答,这样大部分学生肯定糊里糊涂。
在教学时,让全班学生拿出自己的全部铅笔,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分一分,过了几分钟,奇迹出现了,各种不同标准的分类展示在眼前。然后让不同分法的学生说说道理。一道很抽象的数学问题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很快解决了,学生很兴奋,教师也很兴奋。再如,一年级上册里的小正方体堆积起来的各种图形,让学生数一数每个堆积图形里有几个小正方体。教师先让学生看着图数,大部分学生只数出看到的部分,这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小正方体按照书上的图形摆一摆,一会儿,正确答案出来了,有的学生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下面没有图形,上面的图形就没办法放。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在扎实训练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过程中,教师们必须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数学知识不断展开和深入。
二、激发兴趣,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和动力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和动力,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有个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之一,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一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小学生们做操,小明的左边有4人,右边有7人,这一排共有多人?在做这道题前,教师用很兴奋的口气说,现在教师们来做游戏,不过你们必须按老师的要求排好队,然后教师们才能开始玩,行吗?学生的气氛很高昂,然后出示题目,学生很激烈地讨论着,教师让他们下座位排排看,很快,答案出来了。接着用类似的方法解决了“从左往右数小明是第4个,从右往左数小明是第7个,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整个教学过程紧张而热烈,学生学得非常高兴。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题思维要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纵、横两个方面发展,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为此,教师们应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再由表及里,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由此及彼,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解决一题就可解一类题,即触类旁通,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