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整合

数学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整合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积极思考,为“圆的认识”教学作了较好的铺垫,教学“年月日”,讲授新知识前,教师设问:今天是谁的生日?趣味性的开头,使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这样设计,巧妙地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既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教给了正确区分以上概念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6.数学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整合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呢?

一、巧妙设问,激发兴趣,诱发探究热情

1.用生活实际中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充满着无数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新课的引入,要注意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很快被教师创设的情景所吸引,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出圆形物体的例子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车轮为什么一定要用圆形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积极思考,为“圆的认识”教学作了较好的铺垫,教学“年月日”,讲授新知识前,教师设问:今天是谁的生日?同学们多长时间过一次生日?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引导他们的思索:“小明的哥哥十二岁,才过了三个生日,猜猜看他的生日在哪天?”趣味性的开头,使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2.降低坡度,找出联系,让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他们已有知识和经验入手,顺势导入新课。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先将例题中的百分数改为分数让学生练习,然后根据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将题中的分率变为百分率,从而把分数应用题转化成百分数应用题。这样,教师有意识地降低坡度,很自然地引入新课,消除了学生对“百分数应用题”的陌生感,找到了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联系,从而轻松愉快地投入百分数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二、启发引导,释疑解难,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长时间的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不仅应注意适时启发、点播、释疑、而且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在探索过程中把感知与思维相结合,变“学会”为“会学”。如教学“圆的认识”,新授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尔后教师提出问题:用什么工具画圆?怎样画圆?启发学生读后讲出画圆的步骤,并找出关键字词:“先”、“然后”、“再”、“就”,再让学生动手练习。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时,教师仅适时引导、点播、而让学生通过读一读、议一议、画一画、量一量等方法,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感知,逐步加深对圆的各部分有关概念的理解。由于多种感官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因此,课堂变成了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乐园。

三、重视反馈,精选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

新课的巩固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练习设计应做到份量适度,紧扣知识重点,有一定梯度,形式多样,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力求达到全面巩固知识的最佳效果。如教学“质数、合数”时,教师将基本练习题设计成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采用抢答比赛的形式,让中差生也有参与的机会,有效地调动了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第二层次的发展题,教师又设计成游戏题形式,让学生给三件代号分别为1、2、9的无扣衣服钉上合适的纽扣,纽扣为a(整数),b(自然数),c(偶数),d(奇数),e(质数),f(合数)。这样设计,巧妙地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既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教给了正确区分以上概念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第三层次的深化题,教师设计成“机敏题”:看谁能当上最佳“侦探”。告诉学生一隐形战机的位置比20小,是个奇数,又是合数,又是3的倍数,也是30的约数,让学生把隐形战机找出来。整个练习设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深深地吸引住,同学们积极思考,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额兴趣十分浓厚,达到了全面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概括全课,留下余地,让学生思索回味

教师的教学过程,应有总有分,有张有弛,既严肃又活泼,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特别是课尾,教师更应注意通过廖廖数语,由博反约,简要地概括出全课实质,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如教学“圆的面积”,小结时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这堂课大家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于是学生七嘴八舌,发言十分热烈,他们对圆面积的认识也进一步提高。又如教学“年、月、日”,新课结束时,教师安排学生听鲁迅、高尔基等名人珍惜时间的名言,学生在学到时间知识的同时,还受到惜时如金事业有成的思想教育。

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终止,教师应力求创设新的问题情景,制造悬念,或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或让学生回味无穷,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如教学“反比例应用题”,全课结束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4是反比例知识解答的,你能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吗?该怎样解答?”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课内课外相辅相成,新旧知识巧妙结合,起到了较好互补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