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趣语文路 听,即“聽”也
听即聽,《说文解字》谓:“聆也。”段玉裁注:“耳者,耳有所得也。”在《诗经》中,屡次出现“神之听之”,然后“如何如何”的句子,可见古人对听的重视,那是神的能力,也是人为神所知的途径。《文子·道德》也有述:“文子问道,老子曰:学问不精,听道不深。凡听者,将以达智也,将以成行也,将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达。”认为对道的把握,要由“听”入手,“听”的目的在于通达智慧、成就品行、获取功名。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听”的哲学是对西方哲学的填补。现代社会的我们在盲目崇拜外来思想时,却常常丢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好东西。
从强调“以人为本”那个年代开始,教育越来越关注个性的张扬。这本没有错,错的是部分教育者出现了不少片面的理解,最明显的是,我们的教育对“听”出现了冷落。记得小时候,每学期期末老师会把“专心听讲”作为重要内容放在优秀学生的品德评语里。而今,老师们似乎都不喜欢使用“专心听讲”一词了,感觉这是过时货!家长则表现更甚,小孩子放学回家,问得最多的常常是:“今天,你举手发言了吗?老师叫你回答了吗?”至于学生,倾听能力也似乎一届不如一届,他们普遍自我表现欲过强,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听别人甚至老师说,课堂往往热闹有余而静听不足。
事实上,首先从学习时间上来讲,“听”远比“讲”更重要。只要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就能发现,哪怕让孩子轮着讲,一个四十多名学生组成的班级里,轮到每个孩子的平均发言时间最多也就近一分钟而已,也就是说,三十九分钟左右的时间孩子得靠“听”来获取知识。此外,从智慧启迪、品德修养、学习效率、人际交往等各种角度看来,在班级授课制的环境中,善于倾听对普遍张扬的现代孩子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开学以来,我努力从以下几点培养孩子“听”的能力,养成“听”的习惯。
一、把更多的注意指向“听”的学生
听教师上课,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老师的注意往往只集中在那些正在“读、讲、说”的学生身上,而对更大一部分正在“听”的学生却常常忽视。孰不知,只有把“听”的任务和权利交给学生,调动每个学生“听”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促使全体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上,我会将注意最多地集中在学生倾听的面貌上,用比如如“某某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呢!”“你把某某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不足的地方,这可帮了某某的大忙啊!”等导向性语言,强调“听”的重要性。在重视表扬“读、说、讲”的学生的同时,更重视鼓励听得认真、会听的学生。有时,我还常常故意坐到“听众”中间,和他们一起“听”,让他们明白,“听”不光是学生的事情,而是师生共同的事情。
二、专项训练培养“听”的能力
在认识到“听”的重要性后,还应该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培养听的能力。只有学生会听了,才能更好地促使他们认真听。我特别喜欢引导学生开展“听优点”的专项练习。这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从听者的角度看,“听优点”有利于学生发现他人的闪光点,与自己作比较,把优点吸取过来为己所用;从说者的角度看,“听优点”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通过这样的训练,还能促进学生之间友好的人际交往。此外,“听要点、听异同、听中想象”等方式都是有效的训练方式。
三、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听”的意识
“听”的习惯及能力的培养,不光在于课堂上的重视和方法上的多样,更在于教师能随时随地利用好任何能培养“听”的机会,尤其要意识到日常生活是培养学生“听”的最大课堂。如“传口信”,日常生活中,可以叫学生传口信的机会很多,给同学传、给老师传、给家长传等等。如不定期的家校联系中,学校给家长发的通知,家长给学校的反馈信息等都可以尝试让学生做中间的传话员。再比如“听清每次家庭作业”,老师们不要总习惯于让学生用笔记录家作,可以尝试让学生用耳朵听、用脑子记来强化听力。
有个小故事,孙子问爷爷:“为什么人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两只手,却只有一张嘴巴呢?”爷爷说:“这是让人要多看,多听,多做,少说话呀!”浮夸的年代有太多浮躁的孩子,课堂教学,别忘了关注“倾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