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的蜗牛 教育者有权生气
今日,看到小B妈妈在班级QQ群里大发牢骚,指责孩子吃饭、读拼音……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不专注,气闷得让人受不了,引来家长的一片共鸣。大家都说: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起先总想跟他(她)好好说来着,可是好好说他们不但不领情,反而变本加厉,越发看低了父母似的,越想绷住不发脾气最后越绷不住,爆发得更厉害。事后想想又后悔,明知道打骂也是没用的,而且觉得孩子蛮可怜。
这好像是家长,有时也包括教师在内的现代教育者的一种常见状态。我们这一代教育者是个矛盾体,自己的童年里父母、教师是权威,而轮到自己成为父母、教师时,“儿童为本”已成了我们共认的科学理念。于是,在处理孩子犯错、不良行为等问题时,我们不再像自己童年时的教育者,能够理直气壮地端出权威者的姿态,我们会对自己的愤怒感到内疚和罪恶感,总想呵护孩子的自由、人性等等,并误以为宽容、讲道理之类就是对孩子的尊重,甚至以为这样就会有效果。当实际中发现自己强烈控制着情绪去尊重孩子,而孩子往往不会回报你理想中的改变,控制到一定程度时,怒火就爆发了。这时,我们又禁不住端出权威者的姿态,最后闹得父母与孩子双方都不愉快,以无效甚至更糟的局面收场。
其实,“儿童为本”并不是意味着教育者失去了生气的权利,这是不现实的,因为那些关心孩子的人很难做到一直不生气。而且当孩子犯了错时,教育者没有表现出一定的情绪,换个角度看也并不会给孩子带来好处,它可能给孩子一种漠不关心的感觉,甚至可能成为一种纵容。但有权生气,也并不意味着教育者可以随意发泄、指责、谩骂,这样一来,更多的时候只能换来孩子的恐惧、抗拒,甚至仇恨。
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对于家长如何处理愤怒情绪用一个章节作了专门的阐述,能给现代教育者带来一些启示。他指出,聪明的教育者应该承认下面的事实:“在跟孩子打交道的时候,我们有时会发脾气。我们有权生气,而不必感到内疚或者羞愧。除了安全考虑,我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感觉。只要我们不攻击孩子的人品或者性格,我们可以表达我们的愤怒。”同时,吉诺特还提出了处理愤怒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给情绪以明确的定义。这一步可以提醒相关的人改正或者采取预防措施,使用人称代词“我”:“我觉得讨厌。”“我觉得被激怒了。”如果简短的陈述和拉长着的脸并没有起效果,那么采取第二个步骤——在表达时加强愤怒的强度:“我很生气。”“我非常非常生气。”“我气极了。”有时,仅仅表达出我们的感受(不用解释原因)就能让孩子停止不端行为。但是,有时候,可能需要采取第三个步骤——解释我们生气的原因,说出我们内心的想法,以及我们希望的行为。“当我看到鞋子、袜子、衬衫、运动衫扔到满地都是时,我很生气,生气极了。我真想打开窗户,把这一摊乱七八糟的东西扔到大街上去。”“我叫你吃晚饭,而你却不来,我很生气,非常生气,我对自己说:‘我煮了一餐好吃的,希望获得赞赏和感激,而不是失望!’”
吉诺特的这个方法让我们明白了如何安全地表达怒气,同时注意如何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启示。然而,“愤怒是一种代价很高的情感,为了物有所值,没有益处的话,还是不要随便发怒的好”,因此,在实在无法控制情绪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努力将怒气的处理过程转化为一种教育的契机,让怒气也成为一种良好的资源。几年前,在教育女儿的事件中,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庆幸当时的一些补救处理还比较得当。
附博文:
看着如蚯蚓般蠕动在纸面上的女儿的字迹,我真的忍不住想发火了!明知道说“为什么字越写越差”没用,因为她比我更不知道是“为什么”;明知道说“你写字时为什么那么不用心”没用,因为让一个屁孩子干不是自己爱干的事却能十分自觉简直犹如天方夜谭;明知道如果冷酷地将她的写字成果撕下,不仅无助于写字技术的提高,更可能造成她对写字兴趣的进一步丧失,甚至对心灵和个性也是一种暴风骤雨般的摧残……可就在许多“明知道”下,我还是差点失控了!
耳边响起吉诺特的话:父母有权利生气,但不要对孩子的品性作评价!我安慰自己:既然已经发火了,权当是为自己保留了一次生气的权利吧!
我静静地走到孩子身边,看到她已在重写,明显认真起来了,可是字还是大小不均,笔画无力。想想这个暑假才开始用签字笔写字,写得又不多,对她这样的孩子来说,写不好实属正常。
“其实,你也很想把字写好的!”
见我口气缓和了,孩子也似乎找到了台阶,决心很大地强调:“嗯!可我也不知道,怎么总写不好!”
“我们一起看看,为什么横线上的字总是做不到大小均匀呢?”
“我感觉字跟字老对不齐。”
“那就得研究对齐的方法。”我指着并排的两个字,告诉她:“你发现了吗?什么叫对齐?不是起笔对齐,而应该是每个字的最高点对齐。”
女儿恍然大悟:“对啊!我怎么没发现!”
“别的都慢慢来,今天就做好这一点!”同样在写,这次却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写字,不是一蹴而就的技能。如果能心平气和地每天努力完善一点,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孩子容易完成的小目标,慢慢地,慢慢地,只有慢慢地反而才有可能使效率提高。果然,重写后女儿的字明显改观了,她自己也十分高兴!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成人的说教、批评、指责和谩骂,他们更需要的是我们实实在在的指导和帮助!我们如果急了,孩子就更束手无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