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趣语文路 学会“情绪劳动”
繁忙的一天:一早,带领三百名学生参加市六运会的团体操表演;回校后,帮助参加中高评比课堂教学环节考核的教师设计修改教案;下午,参加全市省级示范文明城市的创建会议……
忙碌中,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开始变得急吼吼了,于是,课堂情不自禁地被蒙上了压迫、控制的阴影。有人说,关起门来教师就是国王。凭着一种威严去制伏一帮小屁孩,确实不难。在没有好好地梳理细节的状况下,我用常规手法按部就班地逐项引领着孩子们学习,粗糙的教学设计加上累人的后鼻音势必引来孩子们注意力的分散。我吃力地调控着,时不时在一个个小环节后,以类似静坐几秒钟等方式拉回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难免还要点名提醒几个实在游离过度的孩子。我不喜欢自己在课堂上唠叨,更不喜欢为了一小部分孩子停止教学而浪费绝大部分孩子的课堂时间。但这节课,这样不喜欢的事儿我做了好几次。
走出并不轻松的课堂,我不免谴责起外在因素对正常教学造成的影响。想想现在的一线教师实在无奈,时常为这样那样与教学相关不大、抑或无关的事宜,花费着甚至比正常教学还多的时间。某某协会要搞个主题活动,组织学生来个演讲比赛吧;某某局要落实新的政策,组织学生来个征文比赛;某某组织要召开某个重要会议,组织学生来个礼仪队吧……美其名曰:宣传、教育、锻炼从孩子抓起!事实上,有时的出发点无非是拿学生做装点而已!而我们教师,在这样的事情中,常常情不自禁地被绑架为道具的设计和制造者,在无休止的应付中消磨着大量本该用于备课、上课的时间。
即便这样,话还是得说回来,大到一个世界,小到一个学校,怎能没有这样那样的杂事呢?就算没有杂事吧!老师个人可能也会有家庭、孩子、朋友等等之类的私事。如果我们总在找除了自己以外的造成教育效果不佳的理由,我们便无权做教师。浙江大学刘力教授在讲解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成败因素时,曾指出教师的“情绪实践”是最重要因素之一。确实,因为教师大多是普通人,他们对周遭的一切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不同的情绪经历(惊讶、焦虑、害怕、内疚、悲伤、喜悦、冲动……),这些不同的情绪以及体现情绪的不同行为,在教学过程中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因此,他进一步指出,教师应该学会“情绪劳动”,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学会控制和隐藏自己的情绪。
这让我想起了王栋生先生在《致青年教师》中的一则随笔——《教师的心中要有阳光》,文章开头描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场景:
一个冬天的傍晚,我去幼儿园接孩子,路过一间教室,看到那个值班阿姨蜷缩在小板凳上,双手抄在棉衣袖口里,愁眉苦脸,一言不发。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二十多个小朋友围坐成马蹄形,面无表情,寂无一声,竟有不少孩子也把双手抄在袖口里!我起先以为是做游戏或是阿姨要讲什么故事,站了一会儿,发现不是那么回事:那位阿姨仍是一脸愁容。我震惊了。这位阿姨可能不认为自己是教育者,她把自己的忧愁传染给了孩子。也许是因为天冷,也许是因为生活中遇到了重大困难,也许是因为患病,也许是同事之间有不愉快,可是,她忘记了自己是教师,忘记了这会儿是和孩子们在一起!我甚至想,这可能就是她的常态,而这种素养是不适宜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这位阿姨便是缺乏“情绪劳动”能力的力证,今天的我又何尝不是呢?其实,教育者自身也好,外部教育环境也好,在事事追求成绩、速度、技术、效益的今天,我们时常忘记了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种东西——人的心灵,我们在备课、写教案、上课、改作业的过程,有多少次关注研究过自己,研究过自己的情绪、自己的心灵?正像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所言,在匆忙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我们继续让称职的教师所如此依赖的意义和心灵缺失,仅仅依靠增加拨款额、重组学校结构、重新编制课程以及修改教科书,改革永远不能够成功。教师确实应该得到更多的补偿,从官僚制度的困扰中解脱出来;我们应赋予其学术管理方面的职责,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好的方法材料。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珍惜以及激励作为优秀教学之源泉的人的心灵,提供上述所有一切都不能改变教育。
我们常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精神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是特别的!而事实上作为教育者亦是如此,他们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都是特别的,因此,教育者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灵和情绪,这比掌握教育的技术、技巧之类更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