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趣语文路 词的味道,句的味道
无论是自己带班上课,还是去听别的课,我都特别关注一年级孩子的朗读习惯,对唱腔、拖腔最为敏感。新课改以来,让“感悟”成了语文教学的高频词,朗读的训练也更强调以理解感悟为基础,尊重感情的自由抒发,那种纯技巧的朗读指导时常被打入批判的行列。如果你留意,现在的公开课上,哪怕是一年级,老师们都不敢说“具体什么地方可以停顿一下”、“重音可以落在哪里”、“速度应该如何把握”之类的,生怕被指为淡化了感悟理解,背上“纯技巧指导”的罪名。其实,“技巧”原指“巧妙的技能”,肯定不是个坏东西。坏,可能是坏在老师过于枯燥乏味的灌输,过于游离文本的给予,纯粹的技巧弱化了语文的味道。
《窗边的小豆豆》中有一个经典篇章,巴学园里小林校长从不说“请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偏食的习惯”,或者“请注意营养的全面和均衡”之类,只是拜托家长们:“请让他们带来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今天,我就用“味道”的感觉渗透了朗读技能的训练。
今天学习《在家里》,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八个词语:沙发、茶几、报纸、书架、台灯、挂钟、电视、电话;第二部分是三句话构成的短文:晚上,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我给他们送上水果。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虽然,先前的拼音教学中接触过词语和儿歌,但由于过于注重拼音的学习,朗读的训练确实没有好好进行。短短一段时间,孩子们几乎没有什么朗读的感觉,拖音、不注意节奏等弊病在这一篇集中识字材料中非常明显。
通过认读拼音,结合插图等方式,我们很快认识了前半部分包含的八个生字。然后,我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品尝一篇课文的味道!”孩子们用奇怪的眼神注视着我,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盘子,接着说:“老师给大家上的第一道菜是‘字’(板书),怎么读才能读出字的味道?听老师——”我以干脆利落的声音,清晰地示范着,然后,我将一张张生字卡片摆放在盘子,让大家像我一样读出字的味道。
“现在,字和字交上了朋友,他们就变成了一个个的词语。”没等我示范,好多孩子举起了小手跃跃欲试,我请了几位孩子进行尝试,由于是个别认读,好多孩子表现不错。于是,我引导大家点评:“从同学的朗读中,你觉得词语怎么读才有味道?”
“响亮。”
“读得重一点。”
“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读得快一点。”
……
孩子有些稚嫩的表达显然是一种不简单的探索与总结,特别是“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就是对词语味道的生动归纳,非常可贵地关注到了字与词的区别。于是,我用孩子的语言提醒大家:“是啊,字跟字组成词语,就成一家人了。我们要把这些字连起来读,就像在叫别人的名字那样。这样,才有词语的味道呢!”说着,我在黑板上画了第二个更大些的盘子,在盘子上引导大家感受词语的味道。
“那么,一些字啊、词语啊,组成了一家人,又叫什么呢?我们一起看50页上的课文。”
在小朋友自由认读课文及生字的基础上,我将三句话分行出示:
晚上,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
我给他们送上水果。
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让孩子们发现“逗号”、“句号”,认识“句子”。这些都不难,难是难在体会“句子的味道”,我采用分步的方式进行引导:首先,寻找句子中的一个个词语。然后,在词语间画分隔线,如,晚上/,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然后根据分隔线的提示尝试读出句子的味道。强化词语的概念有助于降低句子朗读的难度,不然,孩子们很容易没有停顿地一字一字地进行唱读。但同时,句子又不同于词语,如果用读词的感觉去读句,会非常生硬、呆板。孩子们也发现了这一点,都说这样的味道不好!于是,我将部分分隔线去掉,如:晚上/,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示范既有停顿又相对连贯的句子朗读的味道,并让孩子们在跟读模仿及各种形式的训练中进行强化。
最后,我又将三句话连回到一起,告诉大家,这样就是一个自然段(发现开头空两格)。这篇课文很有趣,全文只有一个自然段,以后,我们会学到更长的课文,那就需要好多个自然段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