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孩子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态,不少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好的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出国深造、一举成名……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功课好、分数高、力争三好学生……有些家长期望孩子学有所长,能在数学竞赛中获奖,能在英语大赛中获奖,能在书法比赛中获奖、能在钢琴比赛中获奖,能在体育比赛中获奖……总之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
家长对孩子有一定的要求与期望是正常的,但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期望值过大,不从孩子的心理素质的实际出发,脱离了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的实际,盲目地、不加分析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使期望落空,信心受挫。
家长不仅对孩子期望很高,而且付出的代价也很大。
(1)经济上的代价
现在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吃饱、吃好。不少孩子零食不断,营养品不断。北京市海淀区某重点中学的北面是麦当劳餐厅,对面是罗杰斯餐厅,南面是芳香鸡餐厅。中午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去这些餐厅消费。
家长不仅在为孩子吃的方面付出很大的经济代价,而且在穿着方面也不惜花高价为孩子购置应时服装。有的孩子是一天一换外衣,有的孩子穿的全是名牌服装。
有一位中学生的父母都已下岗了,父母的穿戴很俭朴,可她穿的服装却很讲究。我曾与这位中学生的父母交谈过,孩子的父母说我们宁可少吃、少喝,也不能在吃穿上亏待孩子。
现在孩子的学习用具真是应有尽有。我的一个朋友的儿子在上中学,他有6个崭新、时髦的书包,每个都在百元以上。各式各样的文具堆满了一个大抽屉。父母不惜为孩子购买各种各样的同步练习册、参考书、试题册。
中学生每学期的学杂费高得惊人,这些学杂费相当于有的家长4~6个月的工资。
现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适当地满足孩子的吃、穿、用的需要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我们在上面列举的吃、穿、用方面的“过分现象”,对孩子良好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害无益。培养孩子节约、勤俭、朴素等优良品质是培养青少年良好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学生中的吃、穿、用的“过分现象”容易使孩子养成浪费、奢侈、浮华的不良的个性品质。
君不见大学、中学的集体食堂的泔水桶堆满了大块馒头甚至整个馒头,经历过3年困难时期的中老年人看到此情此景无不感到触目惊心。而现在的大学生、中学生对此却熟视无睹、司空见惯。两种感情、两种反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两代人深层的心理差异。目前大、中学生这种吃、穿、用方面的“过分现象”如不得到及时的、有效的纠正,将对他们人格的形成造成很大缺陷。
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的吃穿用的“过分现象”使他们的价值系统中劳动、贡献、成就的地位下降,而享受、浪费、奢侈的地位上升。因此,及早纠正学生吃穿用方面的“过分现象”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事关重大、有关学生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的大问题。这一代人是21世纪中华民族的骨干力量,他们价值观的优劣将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绝不可掉以轻心。
我的儿子王黎恩曾在日本东京都板桥区志村五小学学习一年。日本的小学生中午都是在学校集体用餐,他们吃饭时是自己吃多少盛多少,已成为大家的共同习惯。学生从小就养成节约的习惯,进入社会后这种习惯仍然保留着。我在日本的一些饭店吃饭,没有看到桌面上剩了很多饭菜就扬长而去的现象,吃不完的饭菜由饭馆的服务员用食品袋装好给客人带走。一次我与爱人同孩子谈到大、中学校食堂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我的儿子在日记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征得他的同意摘录其中部分内容如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我们从小就一直在背诵着,到现在也不会忘记语文书上一位老农民在烈日下锄地的画面。我们从小就说要节约粮食,但现在大学、中学食堂的剩饭桶总是倒得满满的,甚至有些没有吃过的饭菜、馒头也全倒在剩饭桶里,这使我沉思,难道这就叫节约粮食吗?
现在有许多学生的家中经济条件不错,学生便开始浪费,尤其表现在浪费粮食上。有时明知道吃不了但还是要买,以此表示自己有钱、慷慨,这成了一种嗜好,成了一种时髦,形成了“剩饭热”。现在中国还是发展中的国家,还有7000多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剩饭桶中的大量馒头米饭能不再出现。
(2)精神上的代价
现在的父母为孩子在经济上付出的代价还是可以计算的,而为孩子在精神上的付出是无法计算的。
不少家长每天晚上陪着孩子做作业,随时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苦口婆心、绞尽脑汁地让孩子完成好作业。有些家长在假日、双休日陪着孩子去练琴、学书法、学绘画、学电脑、补习功课……很多家长为子女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小学升中学考试、中考、高考提心吊胆,夜不能寐。
一位初中一年级的女学生刘某某,在期末考试语文作文考完后,自己误认为跑题了,把这情况告诉了父母。晚饭时她的爸爸不吃不喝坐在院子里不停地抽烟。他的爱人几次催他吃饭他都没吃,他说孩子作文考试跑题了我吃不下饭,我比她还伤心。情绪一连几天都很低落,闷闷不语,无精打采。连单位同事都误认为他生了病。
这个女学生在小学时曾是年级三好生,在升初中时,她所在的小学有6个三好生名额可以保送到重点中学。结果毕业考试后,她的成绩在她们学校的三好生中名列第七,一名之差丧失了上重点中学的机会。她的父母为女儿与第六名三好生只有0.5分之差而没有步入重点中学惋惜万分。父母为了能使女儿择校到重点中学,到处奔波,托关系,走门子,花了不少钱,送了不少礼,奔走半个多月,终因门子不硬以失败而告终。妈妈白发增加了不少,爸爸明显消瘦。这一对夫妻感慨地说,对不起女儿,一辈子遗憾和后悔。
我的朋友齐某某,他的儿子今年考大学,这个孩子学习很刻苦,学习成绩也不错,就是太胖,体育总是不达标。为了高考体育达标,他的爸爸提前一个学期就每天坚持让儿子练长跑。每天早晨6点半父子同时走出家门,爸爸给儿子推着自行车带着十几斤重的书包跟随着儿子跑步前进,气喘吁吁满身是汗,30分钟后父子同时到达学校门口。儿子接过父亲手中的自行车挥手拜拜,而爸爸一人徒步回家急忙吃口早饭奔向工厂。
为了孩子晚上能安静地复习功课,我的朋友夫妇俩一年没有看电视。为了能帮助孩子复习功课,年过半百的爸爸每天晚上钻研数学,不停地做儿子练习册上的题。为了孩子能报好志愿,夫妻二人到处奔走,四处咨询,花了上百元钱购买资料。夫妻二人因意见不一致竟吵了几次架。这对夫妻感叹结婚几十年没有吵过架,没想到为了儿子报志愿竟三番五次大吵,真是没有预料到。
高考前一个月,父母就都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心事重重,牵肠挂肚。高考前竟两夜没有睡着觉。高考三天父母双双请假护送儿子去考场。
有一年高考第一天,我在7点半时到达人大附中校门口。人大附中是高考考场,我到达时已有不少家长陪着孩子在校门口。校门口很快就水泄不通了。家长手中还拿着吃的及各种饮料,我与几位家长交谈,他们说这是孩子一生的大事,在家里坐不住一定要陪着孩子到这儿才觉得心里踏实些。
有两家电视台采访了我,当晚北京电视台就播出了对我的采访。北京电视台的记者问我是不是送孩子来考试的,我回答不是。我说我是来观察与研究当今高考时考生父母的心态的。记者问我是哪个单位的,我说我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他看了我的名片后问我对考生父母送考生上考场有什么看法。我说这种现象是父母对考生过分保护的行为,从而造成考生过分依赖的心理。这种现象对父母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因为它造成父母焦虑、不安、紧张甚至无所适从,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形成心理失调甚至造成心理障碍。这种现象对考生本人的心理健康也是不利的,考生对父母的依赖会造成孩子自信心下降,可能造成焦虑、抑郁的情绪,有可能影响考生在考试中正常发挥出自己的实际水平。
几年前,我应邀在某大学附属中学高中一年级家长会上演讲家教的心理学问题。开会的时间前10分钟家长都到达了会场,我在演讲时,会场秩序很好。家长们都十分重视家长会,这反映出家长对子女的关心,也反映出家长对子女精神上的付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