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有趣的数学课
对知识的渴求是人类的自然意向,任何头脑健全的人都会为获取知识而不惜一切。
——塞·约翰逊(美国)
“叮铃铃……”上课铃声响了,这节可是严厉的数学老师的课呀!我们像老鼠见着猫似的跑进教室。老师来了,我们屏住呼吸。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只听得同学们急促的呼吸声和心跳声。
老师像往常一样放下书本,然后对我们说:“《西游记》里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吧!你喜欢唐僧的哪个徒弟?”见老师微笑着,同学便都抢着回答,我却疑惑极了,素来教书严肃认真的何老师,今日怎么也说起《西游记》来了?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管他呢,先听着吧!我耸了耸肩,挺直身板,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老师,认真地听着。“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孙悟空分西瓜》。”同学们都精神一振,竖起了耳朵,“话说唐僧师徒4人到西天取经,正值夏天,走着走着,八戒又累又渴,便央求猴哥给他解解渴。孙悟空本事真大,一会儿就找了个西瓜。”说到这里,老师轻轻一点,教室的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可爱的大西瓜,大家一看,似乎都变成了馋嘴的八戒。老师笑了笑,接着说:“八戒馋得要命,急着分西瓜。悟空分给他三分之一,八戒嫌少;悟空便分给他六分之二,可他还贪心;悟空就分给八戒九分之三,八戒一听,煞是高兴。”我们一听,立即哄堂大笑起来。“大家为什么笑呢?”“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是一样的嘛!”我们回答道。“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一样,可大小却相等,是什么原因呢?” 老师循循善诱着。同学们急着想解开其中的奥秘,有的轻声交流,有的在自备本上写了起来,而我也陷入了沉思……
过了一会儿,许多同学举起了手,老师请出了平常总不举手的郑佳欢,她慢条斯理地说:“我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对!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接着,我们与老师一同解决难题,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起来。渐渐地,我们与何老师之间那道说不清的隔阂,似乎也被何老师的这个故事融化了……
“叮铃铃!”下课铃声响了,我们还沉浸在课堂上的气氛中。多么有趣的数学课呀,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数学,体验到了学习的趣味性与挑战性。我想,这就是学习的快乐,对吗?
立即行动
何为“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知识的迁移有学科内的迁移和学科外的迁移。同学们成功地运用知识迁移是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表现。
“迁移”出好成绩
前文中的老师成功地把语文中的知识用在了数学课上,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同样,我们的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成功地运用知识迁移,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优化基础,自主迁移。学生新知识的习得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特别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越灵活、越牢固,就越能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因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知识结构中的“骨干”,是联系知识的中心,具有普遍意义,学生灵活而牢固地掌握了它们之后,就能触类旁通,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更大迁移。因此,在学习中,要注重双基的落实。但是,优化基础并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重复,灵活运用知识,建立运用知识的线索,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应该成为基本知识和技能复习时最重要的复习方法。
运用比较,学习迁移。只有弄清相关知识的异同,才能增强认知结构中知识概念的可利用性、清晰性和稳定性,才能促进学习迁移的完成。因此,学习中要重视和加强比较方法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迁移的频率,形成迁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既避免新旧知识之间的干扰,又有利于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积极迁移。
加强知识的归类和概括,灵活迁移。凡是学生掌握的知识经验是进行了概括的,那就能够从一个情境向另一个情境迁移。对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越高,也就越容易产生迁移作用。因为概括化水平越高的知识,越能反映同类事物间的共同性特点和规律性联系,与具体事物的联系也就越广,迁移的相对性就越大。因此,提高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是促进学习迁移的突破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