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文化作文”,彰显内力
充实“猪肚”,是作文又有一大亮点。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士兵”。“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是作文“基础等级”对作文材料的基本要求。近年来,“文化作文”彰显厚重的内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自20世纪90年代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风靡以来,这种“以古典的方阵,熟悉的名人”为材料的作文确实在高考甚或高中阶段学习中有欣欣向荣之势。从近几年的高分、满分作文来看,揭示文化内涵的作文占很大的比例。文化底蕴类作文,以其扑面而来的文化芬芳与鲜妍,在考场频取高分,一时间全国争相仿效,成为一种时尚。因此,熟悉历史文化名人、了解他们在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地位成为关注的重点,并将他们的事迹和名篇名句加以运用,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品位。让我们先看下列作文的满分理由:
从2001年全国高考压轴之作《赤兔之死》开始,富有文化底蕴的作文逐渐成为新宠。2002年以后,在高考作文中,文化作文比例渐增。
2002年甘肃高考作文《吊屈原赋》、北京高考作文《转折》等,以古文为底蕴的作文被竞相传颂。
2003年香港特别行政区高考作文《儒兵辨》,以浑厚的古文功底,技压群雄,以满分获得殊荣。
“文化作文”一般指充满文化内涵的文章,是把作文的根扎进文化的土壤,让作文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这是厚重的文化向作文的强势渗透,并在实践中使作文逐渐文化化后结出的硕果。莫怀戚教授说这是“中学生写作的文化化”,我们就把这种富有文化色彩与浑厚的文化底蕴的作文称为“文化作文”。这并不是说其他作文就没有文化,而是因为这类作文有强烈的传统文化气息。
“文化作文”在构思上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时代的假丑恶,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或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迹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等等。
浑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充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是“文化作文”写作的追求。
“文化作文”的实质是用文化的眼光审视话题,用文化的意蕴丰美话题,用文化的材料表现话题,用文化的笔法写作话题,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话题,用文化的品位提升话题。
“文化作文”按其内涵的文化底蕴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诗词底蕴、历史底蕴、文学底蕴、民俗底蕴、文言底蕴五大类。
“文化作文”满分技法很多:诗词引用法、情景再现法、文化审视法、故事新编法、典型人物法、文言仿篇法等都是常见的方法。
历史文化名人的重要事迹或相关事迹,主要作品的内容、风格,表现其精神品质和艺术品位的名句,等等,在文化作文的写作中经常综合运用,因此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掌握显得相当重要。一般说来要从他们的“人物传真”、“人物事略”、“智慧点击”、“名家点评”、“多元思维参考等方面去掌握。这样我们就较完整地掌握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写作素材,写作时可以自由地、从容地选择我们需要的材料。
“文化作文”材料的积累主要途径是高初中课本、语文读本、历史课本、名人传记等。
请看福建2008年高考满分作文:
渠清如许
生活,本如一渠流水,清清的,淡淡的。不要壮阔起伏的波澜,那样会使人疲于奔命;不要五彩斑斓的颜色,那样只是给人以海市蜃楼般的虚幻。
人生的轨迹并非总如预设一般,朝心仪的方向驰往,你需要一颗清静如渠的心来从容淡定地面对未知的境况。
“文革”期间,画家黄永玉与作家表叔沈从文于下放途中擦肩而过。沈从文淡淡地告诉黄永玉:“要从容。”十年动乱过去,黄永玉说那三个字总会在其心头不经意地浮现。
的确,这是多么淡定豁达的一种生活态度啊!如水一般清澈,却如水一般坚定,永不止息。那是向他人展示了一种“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淡定!
古语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见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水也是一种衡量标准,而且是很高的标准。
君子之交,不因名利,不因富贵。庄子曰:“不为冠冕而肆志,不为穷约而趋俗。”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如水之交,不需要铜臭来污染它,更不要因彼此苟同而搅混它。与人交往,先哲已给我们树立榜样,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诗人李杜以诗会友互表敬意,等等。与人的交往,也与水一般清澈,一般和谐,一般温润。和谐以共生共荣。
清水一直以来都是整个民族精神的代表符号。面对江山社稷,面对黎民苍生,老子说“上善若水”;杜甫说“润物细无声”。
5月地震,四川震区牵动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默默地为灾区人民祈福,默默地贡献自己绵薄之力。我们记不清每一位救援者的名字,我们记不清每一位捐款者的名字,我们记不清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名字……但我们知道,他们有爱,对生命的敬重,对国家的赤诚!大爱无痕,大爱如水,滋润却无声。
渠清如许,这是一个人的处世态度,是与人交往的准则,更是为国家民族奉献的最高境界!
没有波澜,没有色彩,只有如水的静默,那,却是一种对生活的最高敬意!
例文评析
材料丰富、收放自如、紧扣中心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开篇以“生活,本如一渠流水,清清的,淡淡的”引入,然后从沈从文的“要从容”到对“君子之交淡如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另类解读,最后归结到“清水”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符号。文章以水的清淡贯穿全文,同时又赋予了水丰富的文化内涵。材料新颖,黄永玉和沈从文的故事似不经意实很用心,四川地震这个材料也被作者巧妙地纳入到“水”的范畴,表现出作者对材料较高的驾驭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