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很敏感时
行为表现
缇缇是个极度敏感的孩子,一般孩子注意不到的细枝末梢,在她眼里就可能被放大成参天大树。妈妈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一直错误地以为这么脆弱敏感的孩子一定要多多磨炼。
缇缇三岁半时,他们搬家了。大人当然高兴,但对缇缇来说,看不见熟悉的物品,看不见熟悉的邻居和小朋友了。她曾哭着求妈妈把家搬回去,这当然不可能。妈妈丝毫没有注意到缇缇渐渐忧郁起来的眼神。
缇缇3岁刚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她带着最喜爱的画书《红宝盒》到了幼儿园。下午妈妈接她的时候,发现她的眼睛哭得又红又肿。她说画书被老师没收了,再也找不到了。妈妈心疼地、小心翼翼地跟老师商量,明天就送女儿来半天行不行?那位班主任老师说:“这样太惯着她了,我们都是当老师的,这个道理你还不懂吗?”第二天,当女儿用绝望的眼神哀求妈妈别送她去幼儿园时,妈妈不为之所动,自以为那是对她的锻炼,只要坚持送,就能改变她的敏感多虑。
从那以后,缇缇开始出问题了:憋尿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不爱说话。妈妈常在晚上摸摸她的小枕头,湿湿的!但她再也没有放声大哭过!
行为解密
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称为敏感期。何谓敏感期?孩子从呱呱落地后到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孩子一切从无开始,是如何完成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以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的呢?
那是因为自然有赋予正在发育成长的生命以特有的力量。蒙台梭利指出助长幼儿发展的主要动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中的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他有知觉的生物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致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的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之为“敏感力”。
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消失。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称。后来,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对提升幼儿的智力有极卓越的贡献。
细心的父母可能会发现,几乎孩子的每个年龄段都有一个敏感期,做父母的岂不是每时每刻都要谨慎面对吗?怎样才能不错过敏感期?有一个很简便的办法,就是顺势而为。孩子正处在爱蹦的年纪,就让他蹦去吧;孩子一段时间会把凡是能拿到手里的东西往嘴里送,把软软的香蕉捏得糊满手,挥着沾满香蕉泥的双手,在桌上拍来打去,高兴得手舞足蹈,就让他玩去吧。孩子捏香蕉、拍桌子,正是手的敏感期的一个表现,他在体验粘糊糊和硬邦邦的感觉。只要不是危险品,让他咬一咬又何妨,他需要用嘴去认知这个世界。不要人为地给孩子设置障碍,剥夺孩子用嘴、用手的自由。否则,那就是剥夺他认识世界的机会。
行为贴士
要求孩子“不要动,安静下来”,实际上是成人以爱的名义,包办代替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让孩子行动,就等于不让孩子思考。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神秘的未知世界,别总是拼命地想去改变,而应该尝试着去了解。
一个缺乏自由的环境,一个没有爱的环境,很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幼儿虽小,但却具有内在潜力和自己的人格。幼儿是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大人应尊重他,大人应帮助他发展人格,建构自己,而不是一味的想要“教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