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法
语文知识本身包容着以文史哲为主的各科知识;语文学科,又是学习其他各个学科的工具学科、基础学科。谁都知道,其他学科的定义、概念的叙述和诠释,判断、结论的演绎和推理,都要依托语文来完成。没有语文这个工具和基础,任何学科也无法站立起来,只不过统统是一盘散沙。
语文的厚积薄发学习法
众所周知,语文水平非一朝一夕或短期内就能得到提高,靠的是长期的积累和广泛的接触。
来自山东的高考语文单科第一的李将,总结他的语文学习是一个“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过程。
李将平时随身带有几个小笔记本,其中两个就用在语文方面。一个是专门的字、词集锦,将平时所见的容易误读的字和容易望文生义的词语(主要是成语)全部收录,然后利用晨读大声朗读以加强记忆;一个是文摘集锦,专门收集一些俗语或从报刊中摘录一些他认为比较好的文章、段落、句子等,如果摘录的东西太长,就把它裁剪下来粘贴到本子上,晚上睡觉时躺在床上拿出来翻翻,这样既可以记忆也可以催眠。
每天,李将躺在床上还要做一件事,在他的枕头边长期放了一本成语词典,睡觉前他都要记3-5条成语。他说,不要认为每次看得少,一旦长期坚持下来,一年就会记住1000多条成语。
这些琐碎的工作给他带来的表面收益是:“直到后来我才发现这些积累对我有多重要。因为我在今年高考中,前三道考查语音、字、词、句的大题中,自己一分未失。”
文言文在高考中无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很多考生一提到文言文就害怕三分,因为古代社会的语言习惯与现在有很大区别。而李将对付文言文也有自己的方式。他讲究的也是积累,按他的话说就是平时要多翻翻文言文字典。他认为,很多学生觉得文言文难,就是难在一些实词和虚词上。其实,对于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没必要求全,只要能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以及一些特殊的例句即可。
李将说,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也不多,2004年要求掌握的文言实词有100个左右,而文言虚词只有18个,如果再把这些分摊到每天去学习的话,量就很小了。并且李将这样做了。
这样的坚持让李将在平时考试中的出错率大大降低,在进入第三轮复习之后,文言文选择题部分他每次保持全对,就是在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的选择题部分也是一分都没溜走,并且整个文言文部分只丢掉了一分。
语文无处不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所以李将在语文的学习中很强调大语文观,他很注重广泛摄取,形成一定的积累,然后试着灵活应用。他说,大语文观要我们平时学会注意周围,其实周围有很多我们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这些往往就在你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比如校园内张贴的一些名人名言、电视或广告牌上的广告词等,这些都可以去留意并形成积累,以备用时之需。
李将平时的“留意”也没让他白费精力,就在高考前学校的一次模拟考试中,有一道题是要求考生给书店或商店或食堂拟一副对联。如果李将要全靠自己去想去编的话,一是时间不允许他多想,二是自己想的未必就能得高分。当时李将就想起了自己有一次在逛一家书店时看到过的一副对联,而题中不是就有书店吗?所以他就把那副“学富五车地,才高八斗院”的对联给搬了上去,最后还得了个满分。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有道考题的上联是“祖国江山好”,要求考生写出下联,李将当时很快就对出了“人民生活甜”的下联,此题12分,他拿下了11分。
其实,很多名人也是通过厚积薄发、注重平时积累最终成就自己的。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也喜欢记录东西。凡是到过他家中的人都觉得很奇怪: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头上、镜子上、墙上……到处贴满了形形色色的小纸条,初到他房间里的人还以为那是什么特殊的装饰品呢。
实际上,这些小纸条并不是空白的。上边写满了各种各样他搜集来的材料:有美妙的词汇,有生动的比喻,有五花八门的资料。杰克·伦敦从来不愿让时间白白地从他眼皮底下溜过去。睡觉前,他默念着贴在床头的小纸条;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他一边穿衣,一边读着墙上的小纸条;刮脸时,看镜子上的小纸条;在踱步休息时,他一边回忆小纸条上的内容,一边到处寻找启发创作灵感的词汇和资料。不仅在家里是这样,外出时也一样。外出的时候,杰克·伦敦把小纸条装在衣袋里,只要一有空就随时随地掏出来看一看、想一想、记一记。由于这样锲而不舍地搜集、积累材料,一点一点地把材料装进了自己的脑子里,再加以灵活运用,因此,他写出了一部部光辉的著作。
厚积薄发的学习方法要做到:读书学习的时候,要在书上及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做自己特定的符号;读书之后要做笔记,记录或者摘录下对你来说最有用的东西;平时要随时记下自己的想法、信息等;最重要的是,你要努力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想要学好是不容易。它体系博大、内容浩繁,融思想、知识与艺术为一体,需逐步培养良好的感知与接受能力,但作为中学阶段的一般性学习,需要的是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顺畅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而达此目的,应该说是不太困难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首先需要端正一个认识,即语文成绩的提高有赖于语文素养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时间的长久性决定它不能一蹴而就,所以不能急功近利,为应试求成绩,而应扎实语文基础,将其作为一项立身处世的本领努力学习下去。
语文的广泛阅读学习法
阅读量大的人,作文一定不会差。
有一年的上海卷作文满分得主凌超,在小学时,他就读了《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古文观止》等作品;进入初中,他读了《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李白诗选》等古代名作,还读了《荷马史诗》、《堂·吉诃德》、《约翰·克利斯朵夫》、《莎士比亚全集》等外国名著;进入高中后,他除了继续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外,又读了不少文学论著,如《人间词话》、《王国维经典文存》等,尤其读了大量哲学书籍,如《周易十讲》、《西方哲学原著选读》、《西方哲学史》、《哲学研究》等。正是这些大家作品、大师专论,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凌超的文化底蕴,滋养着他的成长,使他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远胜同龄人一筹。他的作文立意高远、文字流畅、才气充溢,还在高二时就获得上海市“韬奋杯”作文大赛一等奖,高三时又获得上海市高三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而且,他的数理成绩也依靠扎实的逻辑哲理基础而出类拔萃。他最终以566分的高分被北大中文系录取。
可以说,凌超重视阅读,他的实际能力充分体现了阅读的价值。纵观现今不少学子,埋头题海,以解题来填空自己的求知岁月,却置阅读于脑后;不少家长也不鼓励子女阅读,只要看到孩子在做题目就心安理得。诚然,把大量时间花在解题上,在测验、考试时也许能暂时取得纸面上的成绩,但解题获得的知识毕竟十分有限。由于不重视阅读,知识面必然狭窄,视野难以拓宽,积累自然贫乏,此现象比比皆是,一旦题目稍作变更,理解就常发生偏差,要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去感悟试题中蕴含的一些共同规律,更是不可设想了。
阅读和写作是体现一个人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大家在学习中要把握好这两点精髓。阅读是语文材料的主要来源,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应该对一些名家名作进行有计划的阅读,不断扩展知识面。高中生已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要根据有关的阅读书目制订自己的读书计划,时代上分古典和现代,体裁上分诗词和散文,国别上分中国和外国,可就自己的喜好侧重读来。还要涉猎当今报刊杂志和精妙时文,关心时事新闻。需知学语文仅有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要读社会、悟人生。其实有更多的东西是无须讲解的,多读多看自能领悟、自能通神、自能提高。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勤奋读书,必须做到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郑板桥读书则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古人勤奋读书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语文的勤加练笔法
作文是语文学习很大的一块,提高作文能力除了多读之外,多练笔是另外一种主要途径。其中,写日记又是练笔的主要形式。
日记就是把自己一天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日记对积累写作材料、储存知识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自己想什么就写什么,不必进行过多的加工。最初可能写得很简单,语言也不一定通畅,坚持写下去就会逐渐提高。写日记主要是为了练笔,练习对客观事物的表现力和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表达能力。
文科状元孙田宇就是用写日记的方式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的。
平时看到某一事物,哪怕是一朵花、一棵草,或遇见或听说某一件事,哪怕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只要有所感触,他都会提笔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只要写了,就有提高,好坏长短无所谓。这样坚持下去,久而久之,他在写作文的时候思路也会来得很快,因为可以从平时的日记里获得很多素材,如果作文的灵感和日记契合上了,下笔就觉得不费事,写得顺畅,比较流利。
长期这样记日记,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此外,我们也可以找一些和自己写作风格比较相近的范文,学习它们的长处。
因此,只要有利于练笔都可以写。写日记要注意把观察能力的训练和感受能力、思考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日记写的往往是身边的琐事,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许多好的日记就是把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小事、琐事写得具体、生动,并能从中揭示出一定的道理而被人称颂的。写日记一定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有坚强的毅力,要持久地有意识地培养。只要有决心,良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这对人的一生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终身享用不尽。
语文的朗读背诵法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朱自清把诵读作为理解与欣赏原著的重要方法,主张不仅阅读诗词等文学作品需要吟诵,而且对经典著作也需要反复熟读。他在《论百读不厌》一文中指出:“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
傅雷一生博览群书,他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极渊博的知识,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培养也要求极高,从小就要求他们背诵古文。
次子傅敏曾回忆说,刚进入初中,父亲就要求他读《古文观止》。傅雷对儿子说:“这个古文选本,上起东周,下迄明末,共辑文章220篇,能照顾到各种文章体裁和多方面的艺术风格。其中不少优秀文章反映了我国古代各家散文的不同风貌,如《战国策》记事的严谨简洁;纵横家说理的周到缜密;《庄子》想象的汪洋恣肆……无论它的说理、言情、写景、状物,均堪称典范,对你的古文学习和修养有帮助。”他每星期天选择其中一篇详细讲解,孩子读懂后便要背诵。
学习语文,朗读和背诵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学校里也一般要安排早自习让大家朗读背诵文章,凡是认真做这项工作的人,他的语感一定不会差。但朗读背诵不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朗读要做到吐字清晰,音准气足,节奏停顿合理,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准确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朗读人物的对话,要力求模拟出人物的心情、口吻,使人物形象活生生地站立在听者面前。朗读诗歌要铿锵悦耳,语势错落有致,节奏抑扬回环,具有音乐美。通过琅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音的韵律,也都能体会出来了。
一位北大状元讲到他的经验时说:“多读,这一点最为大多数同学所不注意。高三一年的复习,我都十分重视这一点,每天留出约20分钟去朗读古文,不仅帮助我加强对古文断句的语感,而且还增强了对古文的理解力。除此之外,我还尽量多记古文常识,这对我的写作也是有帮助的。”
多背,就是不仅要把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课文背得烂熟,还要尽可能地多背未选入课本的经典文章。
背诵当然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是一些优等生提供的窍门:
方法一:按层次背。文章看上去是杂乱无章、毫无头绪的,然而一切文章都有它的层次,我们若是掌握了层次,背起来就容易得多了。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按照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线索,分了一定的层次:渔人见到奇特的桃花林;渔人在桃花源内所见所闻;世人们寻桃花源的结果。记住了这个层次,背起来就“心中有底”得多。
方法二:想画面背。看了文章,人们的脑海中都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一幅画面。如读曹操的《观沧海》,我们就仿佛看到:水波动荡的沧海中,小岛高耸;那株株树木,聚集而生;棵棵草儿,繁多茂盛;一阵雄风卷起,壮阔的白浪千层万叠……脑海中映现着这一画面,背的时候那诗句也就从画面上“流”出来了。
再比如背诵李清照的《一剪梅》和苏轼的《念奴娇》时,可根据词的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绘成一幅图画后再开始背诵,画虽画得不美,但却使人加深了对词的意境的理解,使我们所读的古词在头脑中留下了永远不忘的印象。
方法三:先粗后细。开始背的时候,不妨粗略一些,把文章的骨架掌握住,然后再仔细认真地牢记每一行文字。如背鲁彦《听潮》一文中第十七自然段,只需先背下“光消——水涌——吞岛。水扑——怒吼——泼浪”几个主词,进而再添“血肉”就迅捷多了。
方法四:录音协助。录音机为我们的背诵也创造了条件。我们可以自己读课文,录下音来,然后利用零碎时间多遍播放,反复加深头脑中的印象,最后再边想边背,往往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方法五:喜欢音乐的同学不妨试着将古诗词与歌咏联系在一起。如岳飞的《满江红》、陆游的《钗头凤》、李煜的《虞美人》。这些古词歌曲都可尽力先学会唱了,词自然也就记住了。除了这些已谱曲的古词外,还可常常运用其他歌曲的曲调填上古词中的文字来唱。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不妨将它唱成《我的祖国》的调,运用这种方法,也能够背出许多首词来。
背诵的方法层出不穷,还需要你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动地去寻找。
勤做读书笔记学语文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积累资料的方法人各有异,但最基本和常用的,莫过于做笔记。笔记可不拘体例、不限长短,内容庞杂,形式多样,主要是这样四种方式:
1.摘录式
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主要摘录书籍、报刊、杂记、调查报告、文书档案中,与自己学习钻研内容有关的原始材料。比如你学的是文科,便可摘录有关的学习资料、重要文章、警句格言、词语典故等。如果学理科,就得摘录有关文献、重要的结论与证明、独特的技巧,等等。这样便可备不时之需。
2.提要式
即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章节、定理等进行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要点写出来。这不仅可备忘、备查,而且可训练你的综合概括能力。列宁的哲学笔记,有很多就是采用这种形式,如《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摘要》等著作。而且他对摘录内容,还往往写出自己的意见、批评或注释,以及自己独创的符号和评注。比如“注意”、“说得对”、“辩证的精华”等提示性简明字样,明确地表明了列宁对某段论述的意见或批评。提要应力求简明扼要、脉络分明,最好以某一主线展开。
3.心得式
记下的是对某一问题思考的心得。如李贺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皆是这样的著作。心得也可以是札记、体会。札记多为旁征博引,辩证考订;体会多为引申阐发、借题发挥。沈括的《梦溪笔谈》,茅盾的《读书札记》,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就是用的这种方式。这是写笔记的一种高级形式,要求有更多的个人创见,难度也较大。但它却是创造的半成品或完善的精制短篇,一旦需要时,就可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作品。
写这类笔记,要特别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火花。理科生则应注意抓住学习研究中所碰到的难点和问题。有些重大发现,往往是由一个简单的疑问开始,经过冥思苦想或从某一点上受到启示得来的。对任何一点良好的思索,哪怕是一丁点儿都不应放过,要把它及时记下来,这很可能成为你做出成就的关键。
4.索引式
即写下有关的论文题目或书名等。在学习中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看到某些东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内容却太多,上述三种笔记法又都不易采用;或者是这个内容,你本身就有这本书,所以也不必采用上述方法;但是往往到要用这个内容时,你却忘记了或找不到了。诸如此类问题,只要搞好索引,便可顺手拈来。自学成名的史学家陈垣曾说:“教学和研究要从目录学入手”,“目录学就好像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所以,平时应把所有的资料,按照内容本身的性质搞出一个索引来,以备查用之便。
上述四种做笔记的方法,可视各人的爱好、条件而定。至于书与格式,记在笔记本、活页纸、卡片、纸条上均可。如果是自己的课本、书刊,那么写在天头、地脚、篇末、段尾都行,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总之,各种方式均有所长,但从使用价值来看,采取做资料卡片的形式更好些。做卡片请你注意几点:
一是每张卡片最好只写一个问题、一个事例。这样既灵活,又不乱,便于分类整理装订成册。
二是每张卡片须注明资料来源、书名、篇名、版本、卷首、页码等,便于查找。
三是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应注意积累卡片向某些方面集中,使之更加系统化和深化。
四是一定要养成定期整理的习惯,按性质或需要把卡片编上页码,分类插放。既为查找使用提供方便,又可在整理过程中使自己平时分散、零碎的知识系统、条理起来。
触景生情学语文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以前学过的课程,许多课堂的细节可能都已经忘了,但是你因病或因故所缺的课,却往往留有深刻的印象,你可以记住课文是关于什么的,甚至可以记住那其中的生字大概在何位置。商店橱窗里摆着一个美丽的玩具,你无比喜爱,那么估计只是这一次路过看一看,你已经记住了它的颜色、标价。这些记忆,似乎是很自然的事,似乎是很轻松的事。为什么?
因为你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你生病了,便把痛苦融在了记忆中;对你所爱的玩具,喜爱与关注使它在你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感情的作用。用你的情绪来感染所要记的资料,这在记忆学中称作情绪化。它可以使你强化对所要记忆问题的印象。爱它、恨它,同时你也就记住了它。
触景生情记忆法即是利用与记忆对象有关的景物促进记忆的方法。识记者置身于与记忆对象有关的景物之中,能对记忆对象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和情感反应,从而对记忆对象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与记忆对象有关的景物还能成为回忆记忆对象的中介和线索,使人们更好地回想出曾经记过的内容。
触景生情,可以使你记住生活中发生故事的每一个细节,同样,它也可以帮你记住许多要求你去学习记忆的东西。可能当时你记得不牢,印象不深,隔些天就会忘记,可一旦你将自己的情感也融入其中,它就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时间愈久,也就愈清晰。
在语文学习中用触景生情法可以记忆诗词文章。
那些课文、古诗词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正所谓“诗言志”。至于“言”何“志”,这是我们理解诗词的关键。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相交融,就能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给课文设计一个场景,闭上眼睛,让它像电影一样在眼前放映?也就是在脑海里设计一个场景,一个镜头,让抽象的文字变成你脑海中的图像,这其中都蕴藏着一环扣一环的情节,并让这图像运动起来,依着设计的情节向下发展,你就像导演一样,先在脑海里将这部“剧本”拍成了“影片”,记忆就会变得容易得多。举一个例子,假如我们要记忆这样一首古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现在,这首诗就是你的剧本了。你可以闭上眼睛,设计一部小短片剧本了。屏幕上是刚刚进行过争战的军营,朦胧的夜色中,刚刚从战场上浴血而归的战士们还身着盔甲,在开庆功宴。芬芳的葡萄美酒酒香四溢,士兵们推杯换盏,好不热闹。身穿火红战袍的将军在那琵琶乐中刚要一饮而尽,忽然战士来催他上马征战。将军豪迈地拍拍战马,放下酒杯,高声说:“要是醉倒在沙场上,众位可不要笑我。自古以来,冲杀征战,有几个能活着回来的?”说罢,拍马而去。好一个豪爽的将军!怎么样?现在试试背一下这首古诗,是否有思路顺畅、背得轻松之感?
再举一个意境诗的例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与上面一首不同,这首诗以静物为主,缺少情节。你可以这样想像:屏幕上一片荒凉的村落,枯败的残藤牵牵连连地挂在老榕树的树干上,一只老乌鸦蹲在枯黄的树上一动不动,偶尔一点风,吹得黄叶一抖一抖,摇摇飘落。木板桥下,是浅浅的流水,桥头上有一个歪斜的茅屋。镜头向前推进,是一条黄土路在茅屋一侧,好像是过去送信的小路,荒荒凉凉的没有一个人。只在不远处有一匹瘦瘦的马正拉着一辆旧车在缓缓前行,夕阳落在天边。从路的那一头,风尘仆仆地走来一位老者:他在那里走着,走着。在整个画面上他只是一个小点。这是一组你设想的镜头,把荒凉的场景再和诗句对照一下,你会发现你可以一边回顾那凄凉的景色,想象着作者流浪在天涯,思念家乡的悲伤之情,一边吟出这首古诗。
使用触景生情法,可一定要注意细节的想象,细节想象得越清晰,记忆的效果越好,而且要综合运用你的感观。比如前一首诗中,你可以想象那将军的红色战袍,这是细节,还可以想象美酒芬芳的气息,这就调动了你的嗅觉器官。第二首诗中的黄叶抖动,随风飘落,也是诗中没有的细节,却可以加深你对枯藤老树产生的感觉,你也可以想象瘦马拉着车,发出咯咯吱吱的响声,这可以调动你的听觉器官,而且越发能体会到那马是如何地瘦弱,在这荒凉的小路上是多么渺小。
再如学习《敕勒歌》一诗时,如果用语言描绘草原如何的辽阔和壮美,那也是显得空泛无力。于是你可以先放一首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激发自己的思维。寂静的环境,悠扬动听的歌声,把你带入一望无际的茫茫大草原的壮丽景色中。然后朗读课文,展现高耸的阴山,广阔无垠的碧绿草原,成群的牛羊,牧民纵马扬鞭在草原驰骋的画面,这些画面能把四句诗的意境充分显示出来。读完之后你很快能够领悟到这首诗歌自由奔放的感情和对北国草原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在具体形象提供的氛围下,加上你的感情,诗词中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进入你的心灵中,进而达到品味诗词中的意境,理解蕴含在形象之下的深层内涵的艺术境界。
抄抄写写学语文
有什么一听就会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吗?
有!就是抄抄写写。一种通过抄书来学习的方法。
人们都说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天赋好,能“过目成诵”。其实并不如此,而是另有其奥秘的。
一天,有位朋友去看他,等了好久,苏轼才出来会见。客人很不高兴。苏轼解释道:“我正在抄《汉书》。”客人听了反而很不理解。凭苏轼的天赋和“过目成诵”的才能,还用得着抄书吗?苏轼说:“我读《汉书》到现在已经抄了三遍了。第一遍每段抄三个字,第二遍每段抄两个字,现在只要抄一个字了,客人疑信参半地挑了几个字一试,苏轼果然应声能背出有关段落,一字不差。苏轼的“过目成诵”原来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啊。
苏轼不仅三抄《汉书》,其他如《史记》等几部数十万字的巨著,他也都是这样一遍又一遍地抄写的。苏轼称它为“愚钝之法”。
到了近代,这种方法依然适用。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要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数学家王梓坤善用抄读法。他在上中学时,做完功课一有时间,便光顾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他便下决心动手抄书。抄,他认为总还是抄得起的。他先后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英文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这本书爱不释手,则一口气抄两份。王梓坤认为,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未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
自古到今,不论什么年代,写文章都不是件容易事。但有句老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抄写可以提高写作水平。有些人读到高三,作文仍十分困难,四十五分钟只能写出两三百字,病句错字还颇不少,于是让他抄写范文,一般两三个月便大有改观。也有并非补课性质的——有的学生作文已相当不错,但还希望写得更好些,同样可以用这办法施教。只不过选材要恰当,要选既为抄写者所喜爱又确实适宜他学习的文章来抄写,才会收到显著效果。
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方面,这个办法也很管用。学过的文言课文,内容确实明白了,也能够诵读了,那么再认认真真抄一遍,对常用词认知的准确度必会大大提高。一个高中生如果每天抄写500-700字,大约用不了一个学期,高中三年学过的文言文便抄完一遍,一学期下来,其中大部分同学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都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无论多少管用的方法,也完全有可能变得无用甚至有害,抄写也不例外。倘若“一刀切”,你不管自己母语应用的实际状况,不加选择地去抄,恐怕就难以行得通。如果也不管怎么抄写的,以为只要收上抄写本子就达到目的了,大约最终也难免事与愿违。要想使抄写收到实效,必须有明确的训练规格,必须加强具体指导。比如先诵读后抄写,这一要求就必须反复强调;又如力争做到整句整句地抄写,而不可看一个字抄一个字,这对保证效果也至关重要;当然,材料的选择也必须同时慎重考虑。
做读书札记学语文
许多中国古代名人都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他们在读书过程中,习惯性地把看读物的收获、感想或者对读物内容的意见、见解、补充、评价和质疑等随手记录下来,这种记录被称为读书札记。札记往往不限于所读的书,可以把联想到的所闻即录,所见即记,有感即发,不拘形式,也是一种片断性练笔方法。
札记要选准目标,定向积累,最好结合自己的主攻方向,养成习惯,持之以恒。“一日一根线,十年织成缎”。札记要经常翻阅复习,“温故而知新”,还要善于运用、举一反三、有所创新。在讲解这种方法之前,我们先说说读书札记的相关知识。
读书札记是读书笔记中最灵活的一种。它是在读完一本书或者是一篇文章后,把书中、文中的相关材料摘抄下来,以表明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体会或者是感想、质疑。之所以称读书札记最灵活,是因为它既可以对全书的内容发表感想,又可以考证或注释名篇佳句。因此读书札记与读书摘要有着明显区别——它能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的观点和认识,同时又将自己摘引的材料保存其中。
读书札记不仅内容灵活,而且形式多样。读书札记可多可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札记虽然没有固定格式,但其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治学札记。一般是作者在治学过程中对某些小问题的新的发现和认知,一般不涉及学术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作者的见解可以用论断方式来表述,也可以用假设、推想、质疑等方式启发读者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结论。写这样的札记,切口要小,使读者容易抓住问题;材料要新,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语言要平实自然,使读者感到亲切。另一类是读书札记。它一般不涉及学术性问题,而只是谈论古今世事、社会沧桑、思想道德修养等,目的在于用具体的事理启发读者,使读者能明辨是非,知所行止。
既然是利用读书札记法学习,那么重点就是怎样写好读书札记。写读书札记贵在评论。既然要评论,就要善于领悟文章的意义,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质疑。这三条是写好读书札记的前提条件。做到了这几点,会大大提高写作水平。概括起来,写读书札记应该分下面几个步骤依次进行:
1.熟读原著,把握它的要点
从古到今,“纸上谈兵”都是一大忌讳,写读书札记也是一样。没有对原著的熟读,是不可能写出好的札记的。因为读书札记要求写出我们对所读内容的认识和感受,所以必须建立在对原著精读的基础上。精读之后,转为从原著中的关键词着手,深入研究,力争准确地把握住原著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原著内容融会贯通,深入理解。这样,第一个要求算是达到了。需要注意的是,熟读文章后要勇于超越书本中的观点,切忌人云亦云,以免对原著的理解发生偏差。
2.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感想
议论文写作的一大忌讳就是空发议论,不着边际。写读书札记也是如此。具体写作时,应该抓住文中最引人感想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如若不然,札记的评论会变得空泛无物,没有任何价值可言。此外,写读书札记时还应该注意抓住自己无意间冒出的思想火花——即使是不成熟的想法或者是片段的想法。因为它们是我们对文章最真实的反映,非常有价值。随时记录下这些稍纵即逝的火花,加工整理之后将会是非常好的随感。
3.对归纳出的观点进行整理分析,揭示其中的哲理
读书札记的范围很广泛,对象很多。所以我们在写读书札记时应该运用正确的分析方法,把握住原著的本质。也就是说,要在对原著充分领悟的基础上去写,有什么写什么。如果没有体会就不要硬写。
总而言之,利用读书札记法学习时要立足全篇,深思熟虑,有感而发,凸显哲理。也算得上是十六字“真言”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