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寻生命课堂

追寻生命课堂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命性”的教育,应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教育,是否全员参与是体现课堂教学“生命性”的关键。为此,我们首先从理念上对生命课堂进行构建,提出了“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积极参与”“有效参与”四个准则。教师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自主参与”成为我们研讨的热点。

(二)追寻生命课堂

曾经听过台湾蔡玲女士一节读书课《和甘伯伯去游河》,蔡老师创设情境让三年级的孩子离开座位分成两组表演书中的故事情节。八九岁正是模仿、表演能力特别强的年龄,我想孩子们的表演一定会精彩纷呈。可是,习惯于“听讲”的孩子们面对这完全放开的课堂,竟然不知所措,书中调皮得把船都弄翻的小猫、小狗、小猪们经孩子表演后都变得规规矩矩,不会叫,不会跳,不会闹。蔡老师又让孩子们根据情节猜测船翻后甘伯伯的话,可他们的嘴巴里冒出的却都是道理深刻的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可言。走出教室,我的心情异常沉重,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无拘无束的年龄为什么就开始缩手缩脚,花儿一样的生命为什么就这样过早地拥有了成熟的味道?

毋庸置疑,这是教育给孩子留下的烙痕。当前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大多仍处于生命场紊乱状态:父母极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费尽心思地为孩子择校;借助双休日对孩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却极少关注孩子的心灵需求;学校为了生源大战,迎合家长需求,办家长满意的教育。课堂成了“背水一战”的练兵场,因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孩子的心声。双重的压力,让很多孩子学习兴趣荡然无存,生命场也被压缩得气若游丝。我们渴望课堂能真正成为充满生命气息的磁力场,有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肥沃的土壤,还有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足迹。

1.一个都不能落

班级读书交流会,我们老师的小策略让我感受颇深。她用赠送书签的方式奖励会交流的孩子,每个小组6个人,可她却制作8个或10个书签。她说:“希望小组里最差的孩子也有选择的权利,而不是拿一个别人剩下的。”老师的仁爱和智慧给我启发,听课的时候,我不再关注那些侃侃而谈的孩子,而重点观察有多少孩子在坐冷板凳,有多少孩子被热闹的课堂抛弃。课堂既不是优秀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才能的场所,也不是少数优秀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阵地。某个学生成绩好,老师一节课提问他8次;某个学生成绩不好,手举得再高也得坐冷板凳,这些绝不是我们所追求的。

“生命性”的教育,应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教育,是否全员参与是体现课堂教学“生命性”的关键。为此,我们首先从理念上对生命课堂进行构建,提出了“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积极参与”“有效参与”四个准则。学生的“积极参与”侧重解决情感、态度方面的问题;“有效参与”侧重解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等问题;“全程参与”是侧重解决参与力度的问题。我们提出“全员参与”的准则,并把它作为“生命课堂”的首要条件,就是希望在我们的课堂上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尊重,都能得到发展。教育没有选择权,课堂里不能有角落。我们只有竭尽所能去追求“一个都不能落”的教育,把每一个孩子——愚钝的、聪明的、调皮的、文静的、粗鲁的、文雅的,都当作一个高贵的生命个体平等地去对待,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赋予每一朵花儿绽放的权利。这样一个真正和谐、自由的生命场才能形成,而它必然会催生一个个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生命,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2.让孩子自由呼吸

相信前面提到的《曹冲称象》的课例大家还会有印象,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正确答案就是“用我嘴说师心”,可是这样的课堂怎能激发孩子们的智慧潜能、情感潜能?怎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不管教什么内容,老师总是企图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总希望营造一种“先生讲,学生听”的课堂氛围。这种“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不是帮助和指导学生产生精彩的观念,而是强硬地剥夺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我在“生命课堂论坛”上跟老师们说:“教学不是要给学生强加教师的观念,而是要倾听学生的观念,并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我们应该寻找有效途径去帮助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提出他们自己的观念,从而形成独立求索的能力。要使课堂的生命性得以彰显,就必须把孩子装在心里,把孩子当成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灵需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给孩子自由呼吸的权利,拓展和丰富孩子的生命场,使之充满无限生机、阳光灿烂——正所谓:‘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在一次参与式培训上,我们曾经针对“生命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展开辩论。有的老师提出,判断一节课是否成功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课堂上学生应该比老师忙,并强调老师要当好学生的帮手。这种思想的转变已经难能可贵,但最终我们还是认同了另一种观点:老师在课堂上应该起到脚手架的作用。我们说的“脚手架”和“帮手”是有区别的:“帮手”没有程度上的要求,什么时候帮,帮到什么程度,说不上来。可是脚手架就不同了,盖房子的支架首先是随着房子一点一点慢慢往上升,升到一定程度后,再把支架慢慢拆卸,最后就没有支架了,让房子独立存在。

教师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自主参与”成为我们研讨的热点。教学活动是一次走向未知的旅程,我们不应该把课堂教学程序化,不要试图把我们的成人化的东西塞给学生,学生不会喜欢的,因为那些都是理想化的东西,学生按照成人的思维去做毫无乐趣可言。孩子们多童真啊,我们的课堂应当允许学生自由发展,千万不要试图把每个环节都“格式化”。学生们走出教室时,不应该是怀抱着一个个标准答案,而应是怀着充满探求的渴望。

我们呼吁“一个都不能落”,并不是否认孩子间的差异,相反我们希望借助孩子间的差异,让他们相互影响、帮助、提高,改善和优化他们自己的生命场。小组互助合作是“自主参与”的重要形式,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各自孤立的学习状态,学习只属于学生的个体行为,它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更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让孩子在6人小组内探究交流,就是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孩子拥有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对待生命永远不能用揠苗助长的方式。真实是课堂教学首要的价值,任何的作伪都是对儿童生命的伤害。始终不渝地把孩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就是生命化教育,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要让孩子在课堂上自由呼吸,就要解放孩子,解放孩子被“捆绑”的身体,被“压抑”的思维。课程专家叶澜教授强调课堂教学要突出“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真正的学习应该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因此我们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脑、动嘴、动笔,只有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我曾经组织全校师生对生命课堂进行诠释,他们对课堂的理解和向往加快了我们行进的步伐:

生命课堂是人的课堂,老师眼里有人才有课堂……

生命课堂是天堂,是造就美好人生的地方,一想到她,原本枯燥乏味的心灵就如同看到了山清水秀的美丽风光,顿时变得朗润清新、情绪饱满、精神抖擞……

课堂应该有益于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即达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独立自主与精诚合作、学会自我负责与对人、对事、对物负责……

一言蔽之,生命课堂的使命就是真正持续地关注每个作为生活者的学生的利益。课堂是孩子的,就把课堂还给孩子,真正的精彩不是老师的滔滔不绝,而是每一个孩子主动快乐地参与,每个生命轻松自由地成长。课堂上,不动的动起来,不活的活起来,没有生命的知识焕发活力,课堂成为孩子们成长发展过程中必经的文化场、对话场、关系场、修养场,生命在这里大放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