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让教师喜欢读书
斯蒂文森曾经写过一首诗——《点灯的人》
茶点快准备好了,太阳已经西落,
这时候可以在窗口见到李利走过身旁。
每晚,吃茶点的时候,你还没就座,
李利拿着提灯和梯子走来了把街灯点亮。
汤姆愿意当驾驶员,玛丽亚想航海,
我爸爸是个银行家,他可以非常有钱。
可是,等我长大了让我挑选职业,
李利呵,我愿意跟你去巡夜,把一盏盏街灯点燃!
……
诗中,李利每天太阳落山以后,就把街灯点亮,他每天这样循环往复地做着同样一件事情。每当他把灯点亮的时候,街上的老人、孩子们都觉得心里很踏实,觉得生活多了一道光亮。这首诗让我心里一动,我觉得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成为点灯的人,把一本本有趣的耐人寻味的书带到孩子们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在朦朦胧胧之间,为他们的成长打一点底色,打一点亮色。
诗人惠特曼说过:“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见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在这个功利的社会里以爱心为舵,以童心为帆,以耐心为桨,在孩子心中撒播阅读的火种,点燃爱读的热情,挑亮悦读的心灯。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老师的言传身教,关注教师阅读就是关注教育的未来。要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我们教师本身就应该成为读书人。读书,应该是我们老师的教育力量之所在。面对书籍,老师应该比学生有更多的饥渴。这种阅读状态、工作状态、研究状态,对孩子的影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它有时候比上几节课所带来的影响要大得多,这也是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成为读书人的意义所在。2006年放寒假前,学校把精心选购的价值200元的书籍作为奖品发送给工作特别突出的教师。但老师们却发牢骚说:“不如发钱来得实惠。”我这才发现,学校教师的读书现状也不容乐观。
为了激励教师读书,我们成立了教师读书协会,出台了《教师外出学习购书报销制度》,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心得。老师们的读书热情被激发起来,很快就由被动读书进入主动读书的状态。快要放暑假了,图书室的教育书籍竟然被抢借一空。为了满足教师读书的需求,我高兴地安排几个教师专程到北京购书。也就是在这个暑假,我读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教授陈晖的一句话:“当代哪怕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已不能再期待单纯凭借作品本身的资质就能‘不胫而走’,而需要去推广,才能广泛地被儿童接受。”这时,我才明白教师不能只读教育的书籍,教师读书不仅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面对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如何唤醒、利用这些“沉睡的巨人”,让它们与学生结下深厚的友情,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应成为优秀书籍的推广者、阅读平台的搭建者、阅读情感的点燃者和阅读之旅的引导者,更应该是学生阅读的点灯人。基于此,我们又出台了《优秀图书教师推荐制度》,用制度引领教师从课本、教参中走出来,走进包罗万象的图书王国。在浓浓的读书氛围里,我们的老师不仅喜欢上阅读的生活,也从教学成绩中解放出来形成了大语文教学观。他们开始主动地关注学生的阅读,大胆地进行阅读教学的革新,组织学生开展“名人读书故事会”活动,组织收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举行“我看毛泽东的成长历程”演讲比赛。
演讲现场,一个六年级女孩的发言让我倍感欣慰:
《恰同学少年》告诉我,毛泽东之所以在这所学校有很好的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读书。在湖南一师的时候,他就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人。他生活很艰苦,穿着很破的鞋子。杨昌济老师给了他一块大洋,让他到鞋店中去买一双鞋。结果买鞋的路上,毛泽东经过一家书店,就情不自禁地进了这个书店,被里面的书吸引了,然后就买了几本书,把买鞋这件事丢到了脑后。看到这里,我非常感动,毛泽东无钱读书,却酷爱读书;而我们书籍成山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书……
活动结束后,在学校老师的教研博客中读到了这样一段话:“读书,对毛泽东的成长,对他以后的事业和文学上的造诣固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否认在他的成长中杨昌济、徐特立这些良师的作用,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说,他语文素养的提高,跟他拥有同样喜欢读书的老师是分不开的。”我们的老师已经开始自觉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开始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经过一番实践探索和反复论证,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了,它犹如清新的春风,给书香校园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学校拥有一支脚踏实地而又勇于创新的语文教师团队。2007年春天,他们就自觉开始了“经典诵读”“课外阅读课内读”“整本阅读”三个实验课题的研究,硬是在年轻的双语校园里踩出了一条弥漫着书香的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