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英雄夏完淳
夏完淳,原名夏复,乳名端哥,号存古,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于公1631年。夏完淳是一位神童,5岁读完“五经”,7岁能赋诗作文章,9岁已写了一本叫《代乳集》的诗集。他英才早熟,胆气过人,当时人们唱歌谣赞他:“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
夏完淳12岁时,在故乡与志同道合的少年朋友,模仿父辈组织了一个“西南得朋友会”,常聚在一起研讨诗文,纵论国家大事。在父辈们的长期熏陶下,完淳在童年时就关心时事,养成敏锐的政治目光,立下为国献身的抱负。
公元1644年,完淳刚14岁,全国时局突变。清军入关攻占了北京,国家存亡和人民安危到了最紧迫关头,完淳跟着父亲投入了这场斗争。公元1645年,清军攻下南京,15岁的完淳投笔从戎,意气激昂,在吴志葵军中积极协助商订作战计划。义军一度攻进苏州的胥门,但由于缺少后援,攻城将士300余人在清军骑兵的围攻下,全部阵亡。夏完淳与父亲冲出重围,潜伏乡间,不久,父亲无比悲痛,投松塘而死。父亲的殉国,更激起夏完淳坚持抗清的决心。公元1646年,他秘密回松江,歃血盟誓,决心抗清到底。他变卖家产,捐献给义军作军饷,并在义军中担任参谋。义军神出鬼没,屡次大败清兵。后来,由于奸细出卖,苏南、浙西抗清义军失败,夏完淳没有灰心,他仍继续寻找着斗争的机会。
公元1647年,夏完淳潜回故乡,与江南志士图谋大举,但事情败露,夏完淳被捕。他镇定自若,慷慨地说:“天下没有畏人避祸的夏存古。”夏完淳被押到南京,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洪承畴亲自来提审。洪承畴知道夏完淳是闻名江南的“神童”,想诱他投降,借此收买人心。他装腔作势,假仁假义地说:“你这个毛头小孩,懂得什么造反事理?还是依了我,归顺大清,保证你前程似锦。”夏完淳高声反问:“你才是个叛乱之徒!我是大明忠臣,怎么说我叛乱。我年纪虽小,却不出卖国格!”洪承畴听得瞠目结舌。夏完淳大骂洪承畴不止,被无耻的叛徒投进监狱。
在狱中,夏完淳根本不把死放在心上。他在《狱中上母书》中写道:“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夏完淳在狱中写诗,激励抗清志士继续战斗,在诗中表现了视死如归的气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以炽热的爱国情怀、豪迈的壮士气慨,铸成最动人的壮丽诗篇。他的诗读来可以使人热血沸腾,击节狂歌,又使人悲愤欲绝,不忍卒读。
公元1647年9月19日,夏完淳被绑赴南京西市刑场。他在押送途中,神态从容,豪无惧色。临刑时,始终没有下跪,昂首挺立,英勇就义,此时他只有17岁。
夏完淳死后,他的童年好友收敛了他的遗体,把灵柩扶还故乡,安葬在他父亲墓侧。后来人们在墓前立碑“永远禁止樵牧侵占”。公元1957年,江苏省人民政府重加修葺,使墓道成为人们凭吊、瞻仰的胜迹。
夏完淳,他忠贞爱国,以自己生命的热血谱写了最后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诗篇,他的名字百世流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