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自闭症儿童补偿性课程课例集

义务教育阶段自闭症儿童补偿性课程课例集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教学内容《妈妈的项链》主要设想第一环节是以线变形,激发兴趣。第二环节就是以妈妈图片为例,学习拼摆项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弧线上添上圆点原来构成的就是项链,知道添耳环、戴项链会使妈妈更漂亮。

(六)义务教育阶段自闭症儿童补偿性课程课例集

低起点 小步子 多循环

——美术课《妈妈的项链》教学案例

唐 静

1.教学背景

(1)学生情况(基点)

二年级这个班只有8名学生,都是中重度弱智儿童,虽然智商都比较低,但总体比较安静,比较坐得住,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有3名学生的绘画模仿能力有所提高,其中2人能回应老师的话,有一定的识记能力,其他学生相对而言就能力弱了些,基本对老师的提问没有任何反应,也根本不会下意识的跟读,注意力都不集中,总是呈现很茫然的神态。

另外班中有个自闭症孩子郑某,比较情绪化,情绪稳定时还能安静下来,在老师辅助提示下和老师有一些面对面,一对一的互动,能短暂集中注意力,能模仿发音,但很被动,很轻。

总之,这个班级的特点是虽然次序很好,学生安静、但是教学过程中只有两人有回应,其他学生都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课堂上没有反应,所以课堂教学气氛相对比较沉闷。

(2)教材分析

这次我上课的内容是我校的自编课程——手指点印画《妈妈的项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用食指在印泥上蘸色,会按照一定要求印出一定的形状,锻炼学生手指小肌肉群的力量,提高手眼协调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小手指可以印出新颖的项链图案。由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影响,能力上与正常孩子差异明显,美术基础弱,大部分学生无法独立进行绘画操作,手指点印的方法相对学生而言比较适合他们的能力水平。

基于以上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分成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中我把教学侧重点放在点印毛毛虫和糖葫芦上。第二课时就着重引导学生练习在弧线上点印红点变成项链。

因为项链是妈妈常戴的装饰物,所以这节课我在孩子父母的帮助下,收集准备了一些材料,如每个孩子母亲的照片,以及孩子和母亲在一起的照片,并利用媒体在妈妈的相片中添加了耳环和项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点印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体验点印的乐趣,我把教学重点设定为掌握手指印画的基本技能上,并希望学生掌握项链点印时的排列顺序和规律,能正确点印出项链。当然,顾及到了B、C组学生在绘画能力上的差异,独立点印图案的要求主要针对A组学生而言,B组能掌握正确的方法与步骤完成点印过程即可,C组则在老师帮助下体验点印过程即可。

2.教学设计

(1)目标设计

A组的同学是模仿能力、绘画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且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点印方法,我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要能独立正确的点印出项链,并有一定的拓展,会添画弧线、拓展点印项链缀和耳环等。我觉得对他们来说难点是依靠自己的能力把项链沿弧线点印整齐,拓展部分就存在一定难度。

B组的同学模仿能力尚可,但思维能力比较欠缺,我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是能通过学习,在已有弧线上学会按正确步骤来点印项链即可,没有拓展要求。

C组的同学学习困难比较大,根本不会说话,但我也为他们设计了作业要求,让他们沿圆形点印项链即可,降低了难度。

D组:我把郑某单独划为一组。自闭症孩子的特点,就是缺乏注意力,缺乏想象力,语言交流能力困难。本课要求通过老师的帮助,引起郑某的注意,能和老师对视,能配合操作,动手点印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

(2)环节设计

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教学内容《妈妈的项链》主要设想第一环节是以线变形,激发兴趣。通过在横线、竖线上添摆红色圆形,形成毛毛虫和糖葫芦的图案,在变化中先激发兴趣,然后尝试弧线上添摆红点,激发联想,引入课题。

第二环节就是以妈妈图片为例,学习拼摆项链。第一,引导学生欣赏自己妈妈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妈妈爱的情感,进而引导学生为妈妈进行装扮。第二,欣赏为妈妈装扮的过程,即添耳环、戴项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弧线上添上圆点原来构成的就是项链,知道添耳环、戴项链会使妈妈更漂亮。第三,欣赏妈妈图片,引导为妈妈添上项链。主要使学生初步了解项链由弧线和红色小圆点组成,学习用红色的圆点来有序排列成项链的技能。

第三环节是学习点印项链。主要分三步:一是学习在空心圆中手指练习点印方法;二是练习蘸上红色后依次点印空心圆成项链;三是练习蘸上红色后在弧线上直接点印出项链,层层递进,稳步提高点印技能。

第四环节是拓展点印项链。即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尝试让学生独立绘画弧线并点印项链、添点项链吊坠、耳环等或在放大的妈妈相片中直接在弧线上点印项链珠子,把妈妈打扮的更美。通过拓展丰富和完善教学环节,提高绘画兴趣,提升绘画能力。

3.教学实践

片段一:以线变形,激发兴趣

采用了图案变形法,在复习基本线条:横线、竖线、弧线上的基础上先在横线上添加红色圆点成毛毛虫图案,然后在竖线上添加红色圆点成糖葫芦图案,激发学生对由线到图案变化的兴趣,最后,引导学生观摩联想:红色小圆点摆放在弧线上会是什么效果?让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预计学生是很难回答的,答案也就预设在第二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的引入方式既简洁、又紧扣教学主题,对新授内容的教学将是一个很好的铺垫,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十分有益。

其他孩子在看老师以线变形的过程中表现比较兴奋,有比较积极的回应,自闭症孩子郑某情绪表现稳定,只是偶尔注视到黑板,没有表情。老师努力引导他看黑板,教他重复说说图案名称,他只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声音很轻。

片段二:以妈妈图片为例,学习拼摆项链

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我设想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欣赏妈妈的图片,表达对妈妈的爱,进而激发学生来为妈妈进行装饰,让妈妈变的更美丽。这样的设计自然亲切,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分别给图片中的“妈妈”添上耳环和项链,让学生知道这样装饰会让妈妈变得更美丽,学生从中也自然发现了项链的组成:弧线+小圆点。这也就是本环节要达到的目标,这一环节的安排实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在趣味学习中初步了解了项链的组成。

然后引导学生观摩:老师给图片中的妈妈添画弧线,并摆放圆点。在摆放的过程中实际学生也在初步建立概念,即明白红色的项链珠子需要依次摆放,代表项链珠子的每个小红点是紧紧相连的,当整条弧线上摆满小红点时,一串红色的项链也就完成了。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让学生共同参与“小红珠”的摆放,学生能摆放准确,就说明学生初步掌握了项链珠子的摆放规律。

在练习拼摆红色项链珠子时,老师让沈某也进行了参与,一开始不配合,红色珠子吸引到他的注意力,但不能按要求拼摆,表现的焦躁不安,后来辅导他摆放了几粒红珠子,情绪略有控制,勉强完成拼摆。

片段三:学习递进式点印项链

这一环节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熟悉点印的技能,掌握正确的点印顺序和方法。当然这一环节还是基础的练习。我设计弧线上串联空心圆,请学生在复习手指点印基本动作要领后,按顺序沿着空心圆用手指依次正确试点完所有的空心圆。这样,学生对点印顺序就有了更正确的概念。为下一环节红色小圆珠的点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圈点印红色项链就降低了难度,对学生来说会比较轻松,因为他们已经会按顺序沿着空心圆用手指依次正确点完所有的空心圆,那么该环节只是上一环节的延续,学生只需借助红色印泥就能很顺利的对应空心圆把所有的小圆点成红色,从而形成红色的项链。

沿弧线点印项链应该说是增加了难度,脱离圆形的辅助,学生需要独立在弧线上点印圆形。难度的增加要求教师必须在这一环节进行示范,所以,利用实物投影来演示在弧线上用手指点印红色小圆珠,给予学生直观的认识,而后让学生练习进行点印,这样教学环节的难度就有了递进,易于小步循环的掌握。

在整个点印过程中教师注重指导,异质分组,三个孩子能进行独立点印,其他孩子包括自闭症郑某,虽然操作比较被动,等待老师的辅导,但表现仍比较安静,愿意接受老师的辅导,完成点印练习后,教师注意引导其他孩子关注自闭症孩子的作品,给予表扬和激励,注意到郑某有短暂的视觉关注,偶尔微笑,情绪稳定。

片段四:拓展点印项链

这是教学最后的拓展环节。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特点给予不同的练习要求,能力最强的A组学生自己来画弧线进行红色项链的点印,并可以给妈妈的画像点印耳环,项链坠子;B组学生则只要自己来画弧线进行红色项链的点印即可;而C组学生仍然在老师帮助下练习在已有弧线上进行点印。这样既有分层要求,又给予能力强的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有利于激励学生提高兴趣,增强自信。

为自闭症孩子安排点印内容,加强巡视和辅导,并鼓励他自己把作业交给老师,展示给同学观摩,郑某表现的很配合,把作业递给了老师,这是了不起的进步。

4.教学反思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操作能力本来就很弱,加上班级中又有自闭症儿童,这给教学的成功开展带来了难度,我想: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恰当性是相当重要的。这节课我想通过圆点的组合变化→拼摆圆点成项链→点印空心圆点→沿弧线点印圆点→拓展点印这样一个思路引领学生进行美术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欣赏、绘画认知能力,熟练和提高学生的蘸色点印能力。

从教学情况来看,内容的选择无疑是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的。学生们对以线变形的环节关注度高,出现妈妈照片时更是因为熟悉、亲切而回答声音响亮,对于拼摆项链珠子的环节,我感觉学生们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可以说每一个环节的实施都很连贯、顺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了美术实践活动中,达到了预期目标,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由于课前考虑得比较周到,准备得比较充分,学生们学习的比较愉快、轻松,最后的作业成果也证明了:3名学生能独立绘画并进行蘸色点印项链;1名学生能在口头辅导下独立缓慢的完成点印项链的任务;另外3名学生在辅导下初步完成了点印任务;1名自闭症孩子在配合、适应能力上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因为这样的课和平时的常规课略有不同,但基本还是能在辅助下参与美术操作活动,本班同学也能在老师的教导下关注这个孩子,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反思主要不足有三点:一是时间的安排上不够紧凑,有上紧下松的感觉。二是课堂调控也很重要,我还是有点缺乏经验,教学机智有待提高。三是拓展部分准备不充分,应该可以给更多孩子提高绘画实践能力的机会,我的考虑不够周全。另外讲评也很单薄、仓促。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辅读学校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朗读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语文课《还是人有办法》教学案例

茅 娟

1.朗读目标的制定

(1)制定依据

课程纲要:

《上海市辅读学校实用语文课程纲要》中,中年级阅读教学对朗读要求的第一条是“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课文,做到不跳读、不添字、不漏字”。所谓“正确”,就是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拉腔唱读。因此,我将“正确朗读”要求细化为“朗读时能够指读,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跳读、不唱读”。

高年级的朗读要求是“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做到不指读”。所谓“流利”,就是读得自然流畅,有适当的速度,正确地读出句逗节拍,按标点掌握停顿位置及长短,有一定的节奏,不读破句,不重复读。

因为本班有2名学生已经能正确朗读,因此我参详了高年级朗读要求,对他们的朗读目标加以提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加上不指读课文、不回读和能按标点停顿三点。

学生分析:

本班12名学生,7男5女,在智力测试中均属于中重度智力落后。3名自闭症孩子中1个属于高功能自闭症,语句朗读流畅,但理解与表达存在较大障碍,特别是人称代词“你我他”经常错误使用,另外2个无语言,但是能够运用图片理解事物。1名唐氏综合症,能运用简单句进行语言交流,伴有构音障碍。5名脑瘫,其中2名能说较复杂的句子,2名能模仿说词和短句,1名能识字无语言,能发部分单音。还有3名单纯智障,其中2名在日常语言会话中无异常困难,另外1名伴有语流障碍。

我根据他们在朗读方面的能力差异,将他们分为4组:A组2名学生,朗读时能做到不指读,能够连词成句,但还不能正确掌握标点的停顿和小节的停顿;B组4名学生,其中一名自闭症,朗读时能指读课文,但还不能完全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跳读、不唱读”;C组2名学生,能够跟读5字以内的短句;D组4名学生,其中一名能够跟读词语但不认字,另一名能认字但不能发音,另外两个自闭症无语言只认图片。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制订了各组的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与课时安排:

《还是人有办法》一文选自培智轻度教材第五册第21课,虽然课文中有9小节,但是结构相同,句式相同,所以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朗读学习。六个生字“比”“得”“造”“法”“跑”“轮”,六个新词“比不上”“跑得快”“走得快”“飞得快”“轮船”“办法”。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有:“得”读轻声,学生对于轻声的朗读方式并不了解;“轮船”的正确发音;“……比不上……”和“……比……怎么样的”的句式混淆。

课文的学习离不开朗读,朗读的基础是扫清课文的生字新词,在平时教学中,生字的学习应该融入课文的学习中,本课教学为了能够专注于朗读目标的制定与落实,所以我将课时安排如下:

第1、2课时:学习生字新词的音、形、义,初读课文。第3课时:通过多种方法朗读,学习课文,理解意思,通过“人会造……”“什么比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学习,能够说出人的办法,理解“还是人有办法”。第4课时:拓展练习。

本课时为第三课时:通过多种方法朗读,学习课文,理解意思,通过“人会造……”“什么比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学习,能够说出人的办法,理解“还是人有办法”。

以下是基于纲要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的第三课时的分层教学目标。

(2)分层教学目标

A组:

①通过观看动画演示、多种方式朗读、联系实际说话等方法学习课文,理解“还是人有办法”的意思,说出人会创造所以比动物有办法的道理,激发善于动脑和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动机。

②朗读时做到不指读、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跳读、不唱读、不回读、能按标点停顿。

B组:

①通过观看动画演示、多种方式朗读、联系实际说话等方法学习课文,理解“还是人有办法”的意思,说出人会创造所以比动物有办法的道理。

②能够手指课文朗读,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跳读、不唱读。

C组:

①通过观看动画演示、多种方式朗读等方法学习课文,理解“还是人有办法”的意思,知道人会创造所以比动物有办法的道理。

②能够手指课文正确跟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D组:

①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指一指的方法学习课文,知道火车比马跑得快、轮船比鱼走得快,飞机比鸟飞得快,感受“还是人有办法”。

②能够跟读词语。

2.朗读目标的落实与反思

根据以上制定的教学目标,在具体实施中,我主要采取四种策略来落实目标。

(1)创设情境,理解课文,正确朗读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人虽然在跑、游、飞上比不过马、鱼、鸟,但人会造火车、轮船、飞机,火车、轮船、飞机比马、鱼、鸟快,所以还是人有办法。智障孩子对于抽象的文字的理解存在困难,因此利用媒体设计两次比赛。第一次是人与动物的比赛,通过直观地从媒体上观察到人比动物慢,理解“人比不上……”的意思。第二次比赛是人造出的火车、轮船、飞机与动物再次比赛,从观察“人会造……”到“什么比什么怎么样”,从而最终理解“还是人有办法”的意思。

当媒体中出现人与马比赛的情景时,同学们一下就被吸引了,自闭症学生刘某某能够主动观看媒体,而另外两位王某某同学和苏某同学在老师的指引下看着媒体,提问“谁跑得快”时,刘某某很自然地说出“马跑得快”,而王某某能够自己指出马的图片。

反思:让课文内容在观察中自然呈现,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朗读。但因为顾及到自闭症孩子和D组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媒体的呈现比较多,但是A组和B组同学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通过看一场而知后两场,虽然兴趣很浓厚但是朗读时间相对缩短了,可以在呈现第二次媒体时让A组学生自己朗读,即可节省时间又增加学生兴趣。

(2)内容重组,句式迁移,反复朗读

课文的9个小节分为三段,不仅结构相同,而且句式相同,所以在教学时,我把课文内容重组,把相同句式的内容集中呈现,先教1、4、7三小节,再学习2、5、8小节的句式,最后学习3、6、9小节。在学习第一小节的句式“我看见……,我对爸爸说:‘人比不上……’”,A组两名学生在学完第一小节后,再学第四、第七小节时,已不需要通过媒体,而且还能辅助同伴朗读;B组中3名学生都能够迁移朗读,但自闭症孩子刘某某需要凭借媒体的图像来迁移朗读;C组刘同学在学习第7小节时能够自己朗读,郑同学还需跟读。

反思:这样通过句式迁移强化学生对于句子形式的熟悉程度,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在反复朗读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循序渐进,先扶后放,巩固朗读

生字新词在之前的课时已经学过,但在本课开始,我还是加入了字词的复习,通过生字引出新词的方式复习。从“比”引出“比不上”,从“得”引出“跑得快、走得快、飞得快”;从“造”引出“造火车、造轮船、造飞机”;这样的呈现方式,便于学生归类学习,为课文中句式的迁移打基础,这样的复习为正确朗读课文做铺垫。

在学习课文时,先通过听,找到课文中的三种动物。在学习课文1、4、7小节时,先通过自读找到这些动物的本领,朗读“我看见……”,然后通过观看人与动物的三场比赛,朗读我对爸爸说“人比不上……”,最后完整朗读整节内容,在以同样的循序渐进方式学习其余内容后,最后齐读整篇课文。这样从词到简单句到复杂句到段到篇的朗读训练,为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提供阶梯。

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我采取先扶后放的策略。朗读方式从听老师读、跟老师读、自读、与老师合作读,与同伴合作到齐读、分角色朗读。朗读内容从完整呈现到局部呈现。比如学习1、4、7小节时,在观看比赛后,第1小节内容呈现完整,第4小节呈现“我看见鱼在水中游,我对爸爸说:‘人比不上(    )。’”第7小节呈现“我看见鸟在天上飞,我对爸爸说:‘(      )。’”

反思:通过循序渐进、先扶后放,帮助学生从字词到句到篇地正确朗读。

(4)多元互动,个性发展,拓展朗读

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我设计了很多的多元互动朗读练习,来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层次上正确朗读。如:师生引读、合作说、生生合作读、看板书说、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等。

在复习导入环节,生字由B、C组学生读,词语由A组同学带读,D组同学找到相应的字词。

在学习课文时,给每组学生适合的任务。C、D组学生有听读、跟读、自读任务,A、B组学生不仅有听读、跟读、自读,还有示范读和带读。在评价上,C、D组学生可通过肢体评价,A、B组学生通过语言评价他人朗读。

在课堂小结环节中,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课堂口头填空练习。填空内容可以随时呈现和消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任务,可选择独立完成,也可选择媒体辅助或请他人帮助,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在A组同学做完练习后,没想到B组中的自闭症孩子刘某某也能主动举手要求回答,而且填空内容都能完成。

反思:通过多元互动使得朗读的形式多样而不至于让学生失去朗读的兴趣,而且节省时间,同时让每一层次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练习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每个孩子都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语文课《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案例

周华清

1.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班级共有学生14人,在语文学习能力方面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大致可将他们分成四组。A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接受能力也比较好,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B组学生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能朗读一些简短的句子。而C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只能进行简单的复述,思维直观具体。该班还有一位自闭症学生郭某,我将他单独归为D组。他的语言能力及理解能力都很弱,只能进行比较简单的复述及非常简单的对话。该生的刻板行为很明显的表现在书写上,他的字迹非常工整,而且作业一旦开写,就一定要完成以后再停止,中途停止就会吵闹不停。

(1)教材简析

依据班级学生的现状,我选择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课是一篇短小、有趣的童话故事,本故事以通俗的语言,充满童稚的笔触,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只从学习认真开始到终于学会了认真的可爱小燕子形象。通过燕子妈妈与小燕子的三问三答,不仅介绍了冬瓜与茄子大小、颜色、外形三个方面的区别,还向大家生动的展现了一只通过仔细观察,不断取得进步的可爱小燕子形象。把“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进而激发学生们向小燕子学习,做一个爱动脑筋,做事认真的好孩子。这篇课文的教授主要为了解决三点: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冬瓜和茄子的不同;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认真的道理。分类要求:A组: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冬瓜和茄子的4点不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B组:大致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冬瓜和茄子的2~3点不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C组:大致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区分冬瓜和茄子;能跟读简短句子。D组:能在指导下参与观察,借助实物、图片等,了解冬瓜和茄子大小及颜色的不同,能跟读课文。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冬瓜和茄子的不同。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明白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3)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冬瓜、茄子图片,实物:冬瓜、茄子,练习纸。

2.教法的确定和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结合本文趣味性强,和弱智学生思维直观具体的特点。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课件,图片,实物,师生角色扮演等方法把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去读,而且在实践中去观察、交流,亲身体验小燕子三次到菜园观察,而且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过程。不仅把课堂还给学生,而且还把莫大的快乐带给他们,使他们在乐中读,读中悟。

3.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结合课文内容,我首先通过录像《秋天的菜园》,配以《小燕子》音乐,引出本课的主人公——小燕子,从而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开始学习。

郭某比较喜欢音乐,《小燕子》的音乐又很熟悉,因此在音乐的吸引下郭某看录像还是比较有兴趣的,看得比较认真。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主要通过让学生观看课文动画及听课文朗读,并要求学生思考: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听,对课文建立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对于郭某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是通过看课文动画,他也认识了课文的主人公——小燕子,听完以后能正确的说出它的名字。

(3)品读课文,读中明理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应遵循“读通、读熟、读懂、会读”的教学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加深理解。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氛围中,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培养读的能力。如:小燕子观察冬瓜和茄子三次不同的发现,以及三次中小燕子的心情,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体会小燕子的快乐。而燕子妈妈的三次不同的态度,则通过老师范读、学生练读等营造出气氛,从而让学生从小燕子的故事中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的道理。

自闭症学生的朗读都很差,语调单一,犹如机器人说话一般。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要求郭某能基本正确地跟读。在指导、帮助下,郭某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4)积累语言,升华感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达到感情的升华。

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因为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训练中形成,思维在训练中发展,习惯在训练中培养,情感在训练中陶冶。在教学中,我力求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如教学“冬瓜大,茄子小”时,我引导学生做动作来理解“大、小”的意思,没有“纸上谈兵”讲意思,而是让学生读句子、做动作。这样,有动有静,动静搭配,既使学生学得快乐,又通过训练代替了教师的千言万语。这一点,在读的训练中更得到了体现。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导读课文,加深理解;朗读课文,体会感情;分角色朗读,升华感情。”这几个环节的设计以及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懂内容。

(5)亲身实践,拓展思维

由于我们的学生思维非常直观、具体,结合他们的这一特点我把冬瓜和茄子带到课堂当中。通过启发、点拔、讨论、演练,学生带来的惊喜不断。有的学生学习小燕子用手去触摸知道冬瓜皮硬,茄子软;有的根据平时的经验知道冬瓜里有小籽,而茄子没有籽;有的又看到冬瓜花是黄的,茄子花是紫的,冬瓜躺在地上,而茄子挂在枝上;虽然是一群弱智孩子,但他们也能开动脑筋、学着认真仔细的观察事物,实践让他们学到了新的知识。

在这一环节中,郭某也能在老师、同学的带领下参与观察,虽然他的观察能力也很有限,但是通过比较,他也知道了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而且他也愿意去摸一摸冬瓜、茄子。

总体来说,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们能在快乐中求学。

4.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从教学效果来看,我认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适合学生们的认知程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都很快乐,由于把实物搬到了课堂上,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机会。他们饶有兴趣的学着小燕子认真观察这两种蔬菜,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努力及老师的提示帮助,最终收获颇丰,学生们找到了许多它们的不同之处,激发了他们动脑筋、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总体来说郭某在这堂课上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他的思维非常直观具体,几乎没有什么想象力。因此观察实物,而且还是他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蔬菜,他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也比较高。通过比较以后他也找出了两个不同点,同学老师都鼓励他,他也非常高兴。整堂课上他的注意力还比较集中,在指导下也能参与其中,学的比较愉悦。

2.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拓展练习部分,学生独立观察后,只在小组内交流了自己看到了什么,并没有讨论一下是怎样观察到的。如果能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将会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观察的方法。

紧密联系生活,促进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数学课《生活中的克与千克》教学案例

陈 奇

1.案例背景

《生活中的克与千克》是在克与千克的教学基础上联系实际教学内容。九年级共有学生12人,A组5人B组4人C组3人,由原来的九年级与八年级组合而成,因此在学习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都较大。A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能力较强,但不同学生存在不同的学习弱点;B组学生思维能力较差,接受能力也差,但学习态度认真;C组学生学习能力基本在读书和抄写的水平。其中还有一名自闭症学生,其表达与思维能力较差,但能与教师及同学互动,完成课时要求。

在本教时之前,我安排了5教时,学习内容主要是克与千克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进一步建立单位克和千克的重量概念,熟悉单位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运用情况。会用单位克与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2.教学设计

(1)设计要点

普教二期课改为我们注入了教学的新理念。“以生为本、改变学习方法,让我们的教学活动主动地去适应学生”,教师就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所以在选材上我就注意到,要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走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认真研究学生。克与千克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点,将其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重量概念,并能正确使用单位克与千克表示生活中物体的重量。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将注意点集中在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上,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学生沉浸在学习数学的乐趣中。克与千克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让学生在生活化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去发现生活数学实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学会将已学过的生活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进行迁移和比较。我还注意了学生的实践性,在上课之前带学生去超市实际感受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运用情况。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不同的教学要求,并将他们分散安排在三个学习小组中,尽可能做到每组成员“数学”能力低、中、高搭配合理,以便合作学习的展开,力求各有所得(特别是那位自闭症学生,我在分配任务的时候对组长进行了指导)。通过生活情景的引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生活中注意观察注意收集信息的能力。

(2)教学过程设计

生活体验回顾,回顾知识

img147

拓展知识,提高能力

3.教学实践

片断一:生活体验回顾 回顾知识

弱智儿童对于知识的迁移能力很差,为了能让他们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我为他们提出任务要求,让他们自己在超市实际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通过片断的回顾,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这节课做预热。(这一教学活动,教师通过真实情景的回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我将之前的生活实践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带着反馈走进课堂,巩固单位克和千克的重量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数学的实践活动对于自闭症儿童社会化发展有着很好的意义,在与同伴的实践中即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也提升了自己的生活能力)

片断二:自主操作,探究重点

建立学生单位克与单位千克的重量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重量单位是很抽象的概念,如何运用单位克与单位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对于弱智学生是很困难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准备了大量的素材和电子称,让学生在自我操作中建立知识。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还设计了猜重量,拿奖品的环节,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师:陈老师现在有这样几种物品(让学生掂一掂)猜一猜,猜得接近的都有奖。

生:大米1000千克,100千克,400克……

师:那请你们自己称一称。

生:一包大米3千克。

师:大包肥皂粉?

生:1千克,10克,800克……

师:那请你们自己称一称。

生:一包大包肥皂粉2千克。

师:卷心菜?

生:500千克,600克,3千克……

师:那请你们自己称一称。

在称重的环节中,我很注意自闭症学生的操作,让他动起手来加入其中,在同伴的帮助下,他能很好的参与学习活动,也能通过动手学习重量的知识。

生:卷心菜600克。

师:我们用克表示较轻的物体,用千克表示较重的物体。

简析:运用单位克和千克表示物体重量是这节课的难点。对于我们的学生直观的知识更容易掌握,针对这样的学习特点,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称一称,在操作中将知识逐步内化。在此让学生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共同探索,不仅可以照顾到能力差的学生,而且还可以对能力好的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片段三:拓展知识,提高能力

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和对于基本知识已经掌握的学生,我设计了这个环节,这环节也来自于生活中超市的打折广告,让学生自己运用学过的知识比较怎样买更核算。

师:我相信大家和陈老师一样常去超市,你们有没有发现,超市中常会贴出这样的减价海报以吸引顾客,那顾客是否真的得到实惠了呢?大减价原来一包450克的洗洁精卖4元,现在只要2元,很多人就会去购买,为什么?

生:同样的重量,我们付出的钱越少越合算。

师:那么小明去超市买薯片,同样是5元,一包是60克,一包是15克,小明买哪种合算?为什么?

生:同样的钱,重量越重越合算。

师:小红的妈妈去超市买洗衣粉,同样是15元,一包是900克,一包是1.2千克,妈妈买哪种合算?为什么?

生:1.2千克=1200克大于900克,同样的钱,重量越重越合算。

师:真了不起,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骄傲!

简析:在此环节中我不仅注意到了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能力较差表达较差的学生,我让他们用实物表示让他们自己用同样多的钱选重量不同的同样物品,他们都会选择大包的,这是我在进行引导(如何在这一阶段关注自闭症学生的发展是我这一环节的重点,在别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我布置了简单的学习任务,让自闭症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都有目的性)。另外,我十分注意对于我们学生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建立信心。

4.教学反思

(1)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①从生活实际出发,实践与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生活中经常应用克和千克,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此节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在超市中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另一方面还大大加强了学生操作性,让他们在做中学做中体会克和千克的知识。实践活动也非常适合自闭症学生,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对其是最为有利的。

②从满足学生成功需要出发,创设明确的任务化学习环境

学生理解并掌握克和千克的重量概念是有些困难的,我在教学设计上充分注意到这个重点。通过回忆超市活动作为引入让学生进入生活的场景,接着通过小小理货员的活动让学生巩固比较克和千克的方法。接着,通过电子秤的操作和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使用克和千克表示物体重量的方法?此外,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已学知识的拓展,结合我们学生的特点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

③关注学生特点,创设各种练习形式,促进巩固知识

以克与千克的比较和使用的知识点为线轴。从按照要求排列物品、估计重量、秤物品到添单位和改错,反复巩固学生克与千克的比较和使用的知识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同时也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

④关注学生差异,创设互动学习机遇,促进多向交流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交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问题和差异是形成课堂互动局面的重要资源。教师应当成为互动机遇的提供者、创造者。如:小组合作讨论、对问题的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等。

⑤关注自闭症学生,小组学习和单独学习相结合,维持学习状态

众所周知,自闭症学生要在35分钟的学习时间保持关注与热情是很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将小组学习和单独学习相结合,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给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同伴的指导下老师的指导下能很好的完成教育任务,从而获得学习的自信和乐趣。

(2)体现以学生自我探索为本的学法

针对高年级的特殊学生,我更加注重他们的能力培养,特别是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能力的培养,但在方法上又不同于普校。面对我们的学生,我注重生活中的知识要在生活中学,所以在教授知识后我带学生走进超市,给予他们任务让他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对于较难的知识点,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探索去思考,并与大量的实物操作相结合,让他们更进一步巩固知识。

数学学科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几千几百的数》教学案例

花旭红

1.教学背景

七年级共有学生17名,其中一名学生长期病假。他们在数学学习能力方面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大致可分成三组。A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基本能比较正确地理解教师在课堂中的表述语言,大部分情况下能接受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有语言表达能力;B组学生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但语言表达有困难,学习能力较弱;对教师的预设目标完成有一定困难;而C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能力非常差,个别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复述,思维直观具体,有的学生不能与老师配合。另有一名自闭症倾向的孩子,会讲一些简单的语句,语言重复性强,反复念叨,但是在学校几乎不和人交流,脾气倔强,不愿融入教学活动。

《几千几百的数》是培智学校轻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认识几千几百的数的读、写以及组成,学生是在已经掌握读写三位数和整千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2.教学设计

(1)设计要点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着重对怎样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认识规律,并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在设计教学时,我发现,并突出了以下几点:尽管学生智力有缺陷,但是不能因为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弱,而不去尝试,因此本节课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改变以往多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辅的学习模式,采用由学生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思索,研究,得出结论,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尝试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学生在前面所学的三位数以及整千数的认识,都可以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几千几百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几千几百数的这种联系,在巩固练习部分安排了读一读生活中有关的几千几百数的数据,填一填汽车行驶的长度,说一说你收集的生活中的几千几百的数等,体会本节课学到的本领在生活中的运用。

(2)教学过程设计

①复习巩固

学生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写一写巩固已学知识。

②自主学习,交流互动

由学生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思索,研究,交流互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③自主探索,正确读写

把知识化为多层次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通过“拨一拨”“读一读”“填一填”“说一说”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紧张有趣的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学会正确读、写几千几百的数,知道了几千几百的数是四位数,以及它们的组成,通过已学的知识进行迁移,突破学生在读数、写数过程中的难点,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④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练习,把枯燥的练习置于学生接触到的实际生活中,读一读生活中有关的几千几百数的数据,填一填汽车行驶的长度,说一说你收集的生活中的几千几百的数……感受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以及用数来描述事物的必要性。让学生品尝求知过程的愉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⑤总结结束,拓展延伸

3.教学实践

在复习读写三位数和整千数的基础上,通过计数器引出本科所学内容几千几百的数。

片段一:自主学习,交流互动

师:请一位同学在计数器上先拨出三千,再请一位同学拨上四百,这个数是多少呢?

师:关于计数器上的这个数你想知道什么?想学会些什么?会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

(学生们积极思考,互相交流)

生1:计数器上的这个数是几位数?

生2:计数器上的这个数怎样读?

生3:计数器上的这个数怎样写?

生4:计数器上的这个数是怎样组成的?

师:那么这些问题,是由老师来一个一个来解答,还是由同学们来自己动脑筋思考,研究解答呢?

(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踊跃举手发言。由学生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思索,研究,交流互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大部分孩子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高,积极开动脑筋,踊跃举手发言,自闭症孩子金某情绪比较稳定,不愿意参与教学活动,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没能引起她的兴趣,没有表情,老师努力引导她融入教学活动,并同时请同桌帮助她。

片段二:自主探索,正确读写

师:首先计数器上的这个数怎样来写?谁会写?请他上来写一写,其余同学写在练习纸上?你能说说是怎么写的吗?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能说说是怎么写的?

(让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总结)

同学们都在练习写数字,而金某由老师手把手帮助书写,此时的她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

师:你们会写几千几百的数了,那么这个数怎么读呢?谁来读一读?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读一读?

(学生纷纷举手,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让C组学生跟着读一读)

师:我们还学过哪些末尾0不读的数?

(这下可热闹了,同学们你说我说,谁都不甘落后)

师:3400十位和个位上的两个零不要写了吧,反正读也不读,写了多麻烦呀!行不行?

学生:不行!不行!

师:为什么呢?

(学生说出很多理由,老师进行小结)

金某在同伴及老师的帮助下逐渐融入教学活动,脸上露出笑容,在跟读数的过程中,能发出声音了,尽管声音很轻,但是能配合了。

学生在轻松愉快和紧张有趣的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学会正确读、写几千几百的数,知道了几千几百的数是四位数,以及它们的组成,通过已学的知识进行迁移,突破学生在读数、写数过程中的难点,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片段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师:其实生活中有许多有关几千几百的数,你能说说生活中的几千几百的数吗?

生:我来我来。

学生通过收集的生活中的几千几百的数,感受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以及用数来描述事物的必要性。让学生品尝求知过程的愉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金某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被老师点到名字后,能主动起立,在帮助下放放卡片,跟着读一读。

4.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读写三位数和整千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虽然有了一定的数数,读写数以及知道怎么样分析一个三位数和一个整千数组成的知识和经验,但对于几千几百的数的概念学生还是很陌生的,所以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通过解读教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认识几千几百的数,明确几千几百的数的组成;会读、写几千几百的数;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

这节课的教学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各种尝试,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三位数和整千数的认识,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本课由学生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思索,研究,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在巩固练习部分安排了写写、读读、填填、说说等,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景中,体会本节课学到的本领在生活中的运用。激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热爱,体会几千几百的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不但培养了数感,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品尝求知的愉悦。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自闭症孩子在教师的鼓励,同伴间的互助中,逐步缩小距离,渐渐融入教学活动,这是不小的进步。

让学生在自身探究实践中转化观念

——生活课《说说洋快餐》教学案例

陆岱月

1.案例背景

(1)教学的社会背景

近年来,在发达国家日渐衰落的各式洋快餐纷纷进军我国市场,并逐渐从大中城市向小城市挺进,由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地区渗透。其连锁店开了一家又一家,仿佛旋风一般所向披靡。成为市民们现代生活中的一部分,特别在中小学生中产生巨大的影响:许多的学生都迷上了吃洋快餐,有的家庭条件差的孩子还不管家庭经济状况,经常吵着让家长去买,这大大地养成了学生奢侈浪费的现象;还有的学生因为经常吃洋快餐,体重都超标了。这种现象在我们培智学校也不例外。

(2)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里除了一名自闭症外都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理解和辨别能力,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但由于孩子处在青春期,因此有些叛逆,对于家长说教的道理多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对于老师也会采取回避的态度,对于许多问题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才会相信。在上课前几天我曾问学生是否喜欢吃洋快餐,多数的学生回避我的话题,个别的学生还对我说不喜欢。于是我说:“今天中午我请你们吃肯德基,好吗?”学生都兴奋的大喊:“好。”可见这些孩子还是很喜欢洋快餐。而自闭症的学生郭某虽不能清晰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喜好,但是他在老师的启发和强化下还是能表达各类需求的,因此通过图片的选择与老师对话形式中能直接地觉得他是非常喜爱吃洋快餐的。

(3)以《生活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

最近我们都投入到辅读学校《生活课程指导纲要》的学习中,在纲要的内容与要求中,我找到了依据,身体与健康的第九条:了解身体的成长、成熟过程,学习合理饮食、控制体重。还有饮食中的第九条:学习根据自己的需要、喜好购买点心和饮料。因此我以八年级学生为教学活动的对象,设计了这一堂生活探究实践课:以多吃洋快餐,容易发胖,有损健康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来认知洋快餐的危害,从而自觉少吃洋快餐。

2.教学设计

(1)设计理念

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说:“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生活探究实践课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因为它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因此在整堂课中,我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小组合作性为基本方式,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合作探究取得直接的经验转化观念。

在教学中,我还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不同的教学要求,并通过异质分组的方式,(其中自闭症的郭某由家长辅助,老师为他的小组合作伙伴)尽可能做到每组成员搭配合理,以便合作学习的展开,力求各有所得。所以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

(2)教学流程

呈现情景引出问题

img148

交流、反思得出结论

3.教学实践

片段一:呈现情景、交流探讨,自助参与,抛出问题

在课前的访谈中发现孩子在与喜欢吃洋快餐这一问题上多存在不说真话的现象,如果不采用适切的方法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那么会使今天的探究变得毫无意义,也无法让探究的结果使学生的观念获得真实的改变。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段老师去学生熟悉的肯德基店吃快餐的录像,让学生放松了对老师的警戒,以肯德基为例开展一次自助购餐,从而能通过积极地参与自主选择洋快餐来真实地反应出他们对洋快餐的喜爱程度。在这一活动中能真实地反应学生自己的需求,又满足了学生的愉悦需要,抛出问题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此次选餐过程中郭某表现得十分兴奋,看见各类洋快餐食品图片,他就边说边自顾自地往自己的餐盘里放,这时作为他的合作伙伴的老师,就适时地给他进行了购餐排队、合理选餐的强化教育,通过实践,郭某有了明显地改进,可以排队等候,也能合理地选择所需的了)

img149

片段二:亲身实践、探究问题、求证真相,理性认知

此时我就引导学生亲身实践,来计算一下肯德基快餐的热量,并和营养学家所结算出的一顿中餐的热量进行比较。活动中孩子的情绪非常高涨,都想自己亲身地去求证一下,去比较一下……

学生在体验中和交流中会对洋快餐的热量之高有个直观的认识,对问题的症结也会有比较理性的认知。

片段三:呈现实例、感性认知,巩固深化,转变观念

img150

通过验证学生都知道了多吃洋快餐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危害,但到底有多厉害,学生还不得而知,由于八年级学生食欲旺盛,克制能力还相当差,往往一些理性的认识无法让他们放弃自己的真实需求,因此洋快餐的色香味都还是会让他们去选择它。但如果有真实的案例让他们去看,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洋快餐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严重程度,那么他们就一定会自然而然地转变观念,抵制洋快餐。因此在这里课堂设计为孩子们播放了一部有关一个真人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而求证了洋快餐对身体健康的危害。(郭某平时还是很喜欢看电视的,所以在此教学过程中,老师就极为关注他,对他进行直接提问,在他的意识中强化吃洋快餐变胖会生病,要少吃,从而使他产生了抵制洋快餐的意识,这里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片段四:收集信息、阅读感知,拓展视野,强化观念

img151

这一环节主要是老师收集真实的报刊信息,让学生通过听读能了解洋快餐危害的其他方面,拓展孩子看问题的视野,鼓励他们以后要多关注各种信息。由于智障孩子阅读能力比较的弱,因此,在报刊信息出现之际,配上了同步的声音,这能大大地帮助智障孩子获取报刊中文字信息的能力,也为强化观念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4.课后反思

这堂课选择的教学方法都能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但课堂中由于对学生计算能力的估计不足造了在算一算比一比的环节中所化时间过长而造成了整堂课的拖堂。

让生活课动起来

——生活课《电池》教学案例

沈志萍

培智学校的生活课是一门融知识性、操作性于一体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生活中的科学常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由于智障学生思维能力有限,他们在学习这类知识的时候存在很大困难。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动手操作有利于建构知识表象,探究问题和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多年的生活课教学中,我注重根据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有意识地在课堂中设置动手操作的情境,把课本中的知识变成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索的对象。在探究的过程中为学生尽可能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操作、讨论等自主性实践探究活动,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教学背景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电子物品(电子钟、门铃、计算器等)成为了家庭生活的必备用品。电子物品的正常使用主要依靠物品内部安装的电池发挥能量,因此,学会正确安装电池是保证正常使用电子物品的首要条件。《电池》是我校中年级生活课校本教材“电与我们的生活”单元中的一个技能模块,要求学生会为物品正确安装圆柱体电池。要达成这一目标,还要掌握两个知识点:一是“知道圆柱体电池两头分别用‘+’和‘-’表示”;二是“掌握根据物品安装部位‘+’和‘-’的位置确定圆柱体电池安装方向的方法”。第二个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授课班共有中重度智障学生10人(其中包括:1名自闭症、2名唐氏综合症、1名语言障碍),由于智力低下以及受其他生理缺陷的制约,他们观察、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比较迟钝,学习上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患自闭症的小阳认知能力相对低下,缺乏主动沟通的行为和意愿,也缺乏持久的有意注意,教师长时间的讲解容易使他的注意力转移;动手能力的发展也相对迟缓,不能独立完成操作实践环节的简单任务。针对学生情况比较复杂的班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肯定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电池》这一课时,如果简单地把电池的安装方法告诉学生,让学生照着做也许表面上很快就能解决教学重难点。但是学生这样被动学习存在的隐患是:学习缺乏积极性,被动机械的记忆导致迁移的能力下降,遗忘的速度加快。如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让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有效?如何有效加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并增强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具体直观的学习内容以形成认识,给予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以增强体验,允许学生在错误中认识问题以理解本质。

2.案例描述与分析

为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掌握根据物品安装部位‘+’和‘-’的位置确定圆柱体电池安装方向的方法”,我设计了以动手操作为主的探究情境,将学习过程变成学生针对如何装电池而展开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操作过程,同时借助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亲历装电池这一技能的掌握。

片段一:动中解疑 自我修正

我的思考

每个孩子获取新知识都需要足够的时间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面对智障学生思维能力弱的现实问题,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尝试机会,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新知的自我建构。

我的课堂

师:看看,电池的一头高一头平。想一想:装电池的时候哪一头对准闹钟这里的“+”号,哪一头对准闹钟这里的“-”号?

生(部分):平的一头对准“+”号,高的一头对准“-”号。

生(部分):不对,是电池高的一头对准“+”号,平的一头对准“-”号。

师:怎样放才是正确的呢?请三位小朋友上来给小闹钟装电池,其他同学认真看谁的小闹钟指针走动了,仔细想:怎样装电池是对的?

生:三位学生来到讲台前给闹钟装电池。

(座位上的学生窃窃私语:×××和×××的闹钟指针动了,××的闹钟不动……)

师:他们安装得对不对?如果装对了闹钟的指针应该会走,不走动就说明装错了。

生:检查并汇报安装电池的结果(×××和×××的闹钟动了,××的闹钟没有走动)。

师:电池都装进去了,为什么有的闹钟工作了而有的没有工作呢?我们请三位同学自己讲他们是怎么装电池的?

(三位学生陆续来到电脑前操作,电池安装部位的“+”和“-”已用红色即时贴放大了)

生1:我把电池高的一头对准闹钟这里的“+”号,平的一头对准闹钟这里的“-”号,闹钟的指针就走动了。

师:闹钟的指针就走动了,说明电池装得怎样?

生(齐声):对了。

生2(自闭症):不发声音。

师:谁知道他想说什么?你能替他把话说清楚吗?

生:他一定想说,他是把电池高的一头对准了闹钟这里的“+”号,平的一头对准闹钟这里的“-”号。

师:他安装的方法对吗?为什么,谁知道?

生:对的,和刚才×××讲的方法是一样的。把电池高的一头对准闹钟的“+”号,平的一头对准闹钟的“-”号。

师:××的闹钟为什么不走动,谁知道原因?

生(多数):装错了,肯定把平的一头对准“+”,把高的一头对准“-”号了。

生(1个):是不是闹钟坏了?

师:谁来检查他的闹钟,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生:(拆下电池)哦,是的,是的,电池装反了,和他们两个装得不一样。

师:请××自己来看一看,现在你知道应该怎么装了吗?

生3:电池装反了,应该电池高的一头对准“+”号,平的一头对准“-”号。

师:好的,请你用正确的方法装电池。

生3:装电池,闹钟的指针转动了。(有的学生鼓掌)

师:刚才老师听到了掌声,为什么鼓掌?

生(几位):闹钟动了,电池肯定装对了。

师:你们认为怎样装才算对?

生(齐声):电池高的一头对准(闹钟的)“+”号,电池平的一头对准(闹钟的)“-”号。

我的感受

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最终得以自主解答疑问、概括结论,显然,这是一次有效的实践过程。活动中,抽象的课堂知识外显为直观的活动,学生拥有足够充裕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民主的学习环境使操作过程与知识的获得紧密联系。学生在“尝试错误”的活动中比较、思辨,从而在“错误”中寻找真理,在实践中体验、感悟,逐步建构起操作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了电池安装时必须观察安装部位“+”“-”号的位置再确定电池的安装方向的要点,最终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所在。

小阳就是那位我特意安排上去进行试装的自闭症孩子,他在试装中成功了,可是他并不知道自己成功的原因,当其他同学帮助他概括出这个原因并指点他看的时候,他其实已经形成了最初的知识和概念,这次成功的经历对于小阳这一技能的掌握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大家的肯定会强化他的技能获得。

片段二:多层并举 层层发展

我的思考

针对智障学生学习能力的明显差异,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成为特殊教育课堂的主旋律。本课在巩固环节落实分层目标,从练习难度的梯度上体现对各类学生的不同要求,达到教学对象的多层并举、层层发展。

我的课堂

(这一环节使用的教具是:一个模拟大挂钟和若干片软磁做的三种不同大小的电池模型,因为挂钟背面是用磁性物品做的,所以软磁做的电池模型可以随意贴到闹钟合适的位置,从而达到模拟在各种“+”“-”提示方式下正确安装电池的训练目的)

师:(出示教具:模拟大挂钟、软磁电池模型)这是一个模拟的大挂钟,背面这个格子里就是装电池的地方,根据格子的大小,你认为应该选哪种电池?

生(C组):先选中号,试了试觉得太小,改选大号,在格子上方试了试大小正好。

师:你选得很对,你是怎么选的?

生(C组):试了试,这种电池的大小和格子差不多大。

师:很好,看到装电池的格子,我们就可以通过观察或尝试来判断应该选择哪种电池。选好电池后,如何装?想一想我们刚才找到的方法,看到“+”和“-”是这样的,电池应该怎么放?谁来试一试?

生(A组)操作:(软磁)电池高的一头对准格子的“+”号,平的一头对准格子的“-”号,然后放了上去。

img152

师:谁知道他的电池为什么这样放?

生(B组):电池高的这头要对准“+”号,电池平的这一头要对准“-”号。

说明:以上练习中选电池由C组学生完成,第一次在模拟挂钟上装电池(首次操作)由A组学生完成,讲放电池的方法(巩固新知)由B组学生完成。

接着以插片形式替换教具格子中的符号呈现方式,以展示各种练习题目,请各组学生模拟安装电池,装好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巩固安装方法。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装电池的时候,我们先要看有几个格子就是装几节电池,然后可以根据格子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电池。装电池的时候要看清楚,根据“+”“-”的位置确定电池安装的方向。

我的感受

基础性题目面向C组学生,中档题目面向B组学生,难度较大的题目面向A组学生,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各练其题、各有所得。同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和引导语言也分层对待,鼓励C组学生大胆发言,增强主动参与的内心动力;激励B组、A组学生勇于超越自我,在活动中获得更成功的情绪体验。小阳面对的是B组的操作题,操作题难度并不大,开始小阳稍有些犹豫和畏缩,不过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坚定地将磁性电池贴到模拟的钟反面;而且,他也会用手指的方法表示:电池高的这头要对准“+”号,电池平的这一头要对准“-”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十分理想。

3.案例反思

收获

(1)活动应来自学生的疑问,有价值的疑问产生于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面对新知只有当学生自己有了疑问,才能促使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开展更深入的研究。那么,智障孩子在学习中有没有可能产生疑问?他们的疑问是否具有探究的价值呢?我们都知道日常生活是对人最生动、形象、有效的教育。从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跨越了智力发育迟缓的障碍,面对来源于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能够自信而兴奋地投入活动,连自闭症孩子小阳也不例外。装电池是孩子们平时玩电子类玩具前必须掌握的技能,一般总是由家长或老师安装好电池,孩子们对这项工作一定充满着好奇和疑问,这节课正因为孩子们有了这样的生活经验使得他们在活动中有了更多的直接参与,使知识点的掌握变易、变趣。

(2)活动应给予足够的体验,有效的体验来自于明确的目标导航

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一定会有热闹的场面,是舍得在时间和“面子”上放手,给予学生更多“放纵”的机会,还是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或保持课堂安静的纪律而“及时”调控和收拢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呢?在这节课中学生为解决教学重难点而进行的有效操作时间总计23分钟,占这个教学环节时间总量的76.7%,活动中不乏七嘴八舌、你争我论,课堂上有时会显得闹哄哄、一时难以控制交流的音量。但我认为这些现象是必要而珍贵的,因为学生是带着问题去争论和尝试的,他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通过活动可以解决怎样的问题。小阳的实践操作能力发展比较迟缓,但是在这节课上,我并没有预设协助他的环节,而是事先关照了边上的A组学生关心他,小阳在经过了第一次成功的试装后有了模糊的概念,但并不明确,因此还是出了一次错,经过A组同学提示后立即纠正,后来几次的操作都正确无误,可以说已经掌握了这一技能。

(3)活动应关注不同的需求,尊重个性的需求是尊重人的发展的本质体现

授课班中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但由于残障类型和程度、学习习惯和方式等相差迥异,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明显。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不仅是“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的落实和体现,也有利于给学生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尊重、呵护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保证各组学生活动的有效开展。在这节课上,老师非常关注C组学生的反馈,给予这一组学生表达、操作、受辅导的优先权;同时也兼顾了B、A组学生的表现,他们的有效学习也得到了大家积极的回应和肯定,因此三组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很好,特别是B、C两组中的个别学生在完成了本组的学习目标后敢于尝试更高难度的题目,C组的一位学生达成了B组学生的学习目标。

趣味性音乐教学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音乐课《大灰狼敲门我不开》教学案例

沈秀峰

1.案例背景

自闭症儿童由于身体和智力的原因,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思维刻板、缺乏灵活性和想象力。但大部分自闭症儿童都喜欢音乐,歌声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于是我尝试建立了一种以主体性、游戏性等为特征的趣味性音乐教学模式,使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变过去由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活动,让自闭症儿童在经历音乐实践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大灰狼敲门我不开》是我根据著名童谣《小兔乖乖》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改编而成。教师通过情境引入、指偶演示、扮演角色等,帮助学生熟悉旋律,理解歌曲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灰狼敲门我不开》,鼓励学生大胆用肢体动作进行歌唱表演。

辅三班共有学生8人,男生女生各4人。其中一半是自闭症儿童。我们知道,自闭症儿童不会像正常儿童一样正常的去玩、去参与游戏,他们只会独自玩耍,因此如何让自闭症孩子走出孤独,参与活动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专家也曾提出:“让孩子得到情绪上的成长,满足他某些发展上的需要,并获得自我结构上更统整的层次和情感控制的统整。”而我认为,趣味性教学在让自闭症孩子走出孤独并得到情绪上的成长就起着独特的作用。

2.教学设计

(1)设计要点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那么,如何更好地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兴趣,将其充分融合在音乐教学中呢?本课的学法指导突出以下两点:(1)趣味性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导入时老师用变魔术的形式出示指偶大灰狼,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以故事情节引入主题,三幢漂亮的房子里分别住着三只小动物,帮助学生记住了歌曲中的人物。老师又扮演大灰狼边唱边去敲小动物家的门,以孩子喜欢的儿童剧的形式使学生熟悉了解了歌曲的内容。然后老师又通过演示指偶完整演唱演歌曲,把歌唱教学融入故事情节中,激发了学生学唱歌的兴趣。(2)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互动的音乐教学过程,为自闭症儿童拓展音乐学习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下面,是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2)教学过程设计

img153

3.教学实践

片段一:故事表演激趣,激发学习主动性。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变魔术吗?

生:喜欢!

师:你们帮老师数1、2、3、4、5,看老师变出了什么呀?

生:(惊奇的表情)大灰狼!

(老师的魔术一下子吸引了学生,这时自闭症学生虽然不像其他学生那样兴奋的参与,但他们也很好奇地看着老师变出来的指偶大灰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自闭症学生主动地说出这是大灰狼。游戏稳定了自闭症儿童的情绪,也增进了自闭症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师扮演大灰狼,助教老师扮演小动物,进行故事表演:

大灰狼:对,我是一只大灰狼,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啦,今天我一定要想办法填饱我的肚子!(出示三幢房子)你们瞧,树林里有三幢漂亮的房子,他们分别是小兔子、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家。这天他们的妈妈都出去找食物了,家里只剩下小兔子、小猴子和小鸭子。

大灰狼来到小兔家:啊呀,小兔家的门关得紧紧的,怎么办呢?

大灰狼眼珠一转:有了,我来唱歌,让小兔子给我开门。

大灰狼对着大家说:你们听好了,我是怎么唱的?

大灰狼敲门唱: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咦,怎么没有声音?

大灰狼继续唱: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咦,还是没有声音?

(师扮演大灰狼反复唱,是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歌曲。但范唱又融于故事情节中,学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大灰狼对着大家说:小朋友们请你们帮我一起唱,让小兔子给我开门吧。

学生被老师的表演吸引,都大声唱起来: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

助教扮演小兔唱:不开不开我不开,你是大灰狼,不能把门开!

(再以同样的形式,到小猴子、小鸭子家)

设计意图:老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歌曲中的角色大灰狼,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以故事表演的形式,老师扮演大灰狼分别到三个小动物家,边唱边表演。生动形象地把歌曲所讲述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理解了歌曲的内容。童谣《小兔乖乖》只有小兔子一个小动物的形象,我把童谣改编成内容相同角色不同的三段,设计三个小动物的形象,不仅使学生能多次欣赏不觉得乏味,从而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并且增加了小动物的角色,让歌曲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片段二:运用教具激趣,使学生自然愉快地学习

师:大灰狼敲门,小动物就是不开门,这首有趣的歌曲就叫《大灰狼敲门我不开》。现在老师完整地唱一遍,你们想听吗?

生:想!

师:(带上小动物和大灰狼指偶)你们看,老师的手上带上了小动物的指偶。请你们听一听看一看,大灰狼到了谁的家?小动物又是怎么做的?(师示范演唱)

师:大灰狼到了谁的家?

生:小兔子、小猴子、小鸭子。(师运用指偶提示自闭症学生回答)

师:你们喜欢这首歌曲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唱一唱。谁唱得认真,老师把小动物送给你们,好不好?

生:好!(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认真的跟老师学唱)

师:我们加上动作,唱大灰狼时坐着唱,唱到小动物时就站起来,表示小动物聪明勇敢。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边唱边做动作)

师:你们都学得很认真,老师把小动物送给你们。请你们把手指伸出来。(给学生带上指偶,边带指偶边请学生说说是什么小动物)

师:现在我们带上指偶边唱边表演。(师带上大灰狼指偶,和学生合作表演歌曲)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你们能不能上前来表演呀?

生:能!(师帮助分配角色,当老师说谁来扮演小鸭子?自闭症学生小杰笑眯眯的跑过来示意要扮演小鸭子。老师帮他带上头饰时,他笑得特别灿烂。在表演过程中,他很投入,当大灰狼来敲门时,他一个劲儿的地摇头,表示不开门)

(生表演结束后)师:小动物那么聪明勇敢,大灰狼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设计意图:老师带上指偶示范演唱,这个直观有趣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的这里,也激发了他们学唱歌曲的强烈愿望。在组织学生学唱歌曲时,老师避免了枯燥单一的教唱。而是运用指偶、加上简单的肢体动作、老师生动的语言等,让学生在玩玩、动动、演演中兴趣盎然地学唱歌曲。

4.教学反思

音乐是一种强有力的感觉刺激形式和多重感觉体验。音乐包含了可以听到的声音(听觉刺激)和可以感觉到的声波震动(触觉刺激),在观看现场演出时可以产生视觉刺激的体验,在音乐的背景下舞蹈或运动可以产生肌肉的动觉刺激的体验。另外,音乐结构的体验可以长时间的吸引和保持人的注意力,促进人的注意力集中的能力。不言而喻,以上各种体验都是伴随着愉悦的快感进行的。在教育领域中用音乐来开发正常儿童的智力已是很普遍的了。而由于音乐对自闭症儿童的刺激能够很成功的使其积极的参与到各种音乐活动中,这使音乐能够在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中起到很巨大的作用。以下我结合本次教学活动,谈谈音乐教学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1)培养自闭症儿童对音乐的兴趣

趣味性音乐教学吸引了自闭症儿童参加进来,让孩子在玩乐中懂得音乐,不是为了学音乐而学音乐。如本次教学中,老师以角色的口吻把学生带到故事情节中,带领学生一起唱,这样学生很有兴趣,都积极主动的大声唱起来。自闭症学生在大家的感染下,他们也被这个故事情节吸引了,跟着大家一起唱起来,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2)培养自闭症儿童的专注力和协调能力

由于在音乐游戏过程中,自闭症儿童耳朵要听、眼睛要看、嘴中要唱、还要配合各种动作,调动了自闭症儿童各个器官都要参与音乐的表现,从而使自闭症儿童注意力集中,学习得非常快。同时也锻炼了各器官的协调能力。

(3)培养自闭症儿童的听力

自闭症孩子常常存在听力异常的情况,2~6岁是自闭症孩子听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听力能力直接关系到自闭症孩子的认知理解与语言能力。这个时期让他们多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节奏,有助于听力的发展。音乐教学有助于加强对自闭症儿童的听觉、感官刺激,从而促进自闭症幼儿的康复。

(4)培养自闭症儿童的情感

创设轻松愉快的音乐教学活动,有助于自闭症孩子加深对周围的情感,增加对集体的参与意识.提高自闭症儿童的认知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从单调的技巧训练中“引趣”;从教学手段利用中“激趣”;从教者声情体态中“知趣”;从学生自身的表演中“品趣”;通过趣味性的教学形式,不仅学习了音乐,更开发了自闭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挖掘了孩子的潜能,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