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精神的毒药—
也许会让人觉得诧异,因为马上将要提到的精神的毒药不是别的,依然还是鼓励,虽同样的都是鼓励,可就和行医用药一个道理,下的量不同,所产生的药效也就截然不同了。
是的,这里的鼓励指的就是“过度鼓励”,适当的鼓励能让孩子自信,可一旦过度却只能让孩子自满和自负。过度的鼓励不但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任何帮助,反而会把孩子的思想和认知往不正确的方向助推,让孩子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都发生偏差,甚至连最基本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也会因此而扭曲。
过度的鼓励会让孩子变得自以为是,从而产生一种唯我独尊的错误思想。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不讨人喜欢,让人有一种“吃不完用不完”的印象,也就成为了人们调侃时常说的“没事找抽型”。
当然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发生在孩子身上,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家长也要自省,是否周围人对于成人的肯定和认可,已经让你产生了骄傲自满的心理,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是否太有优越感。一定要随时审视自己,别做一个比孩子更自负的父母,这会让你的孩子都对你感到失望。
真实案例——冥顽不灵的小乐
小乐小时候并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连爸爸妈妈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乐就开始变得蛮横独断起来,家里的大小事情只要和他有关的,他都必须要插上一手,而且非要所有人按照他的意见去做不可。本来家里人想着孩子还小,偶尔一两件事惯着他就算了,没想到小乐越来越变本加厉,竟然开始吆喝爷爷奶奶去做家务,对爸爸妈妈也没大没小的,甚至经常义正言辞地对爸爸妈妈的行为加以指责。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才发觉情况有些不对了,爸爸妈妈抽了个时间想跟小乐好好谈谈,没想到小乐根本不愿意和爸爸妈妈交流,开口闭口都是我是对的,你们听我的就行了,没什么好说的。
爸爸生气打了小乐一顿,小乐收敛了两天又故态重萌,爸爸想再打小乐的时候,小乐居然不知道从哪里找了本《未成年人保护法》出来,指着爸爸的鼻子说,如果爸爸再打他,他就去告爸爸,把爸爸气了个半死。
妈妈看着小乐这样子急得不行,最后还是去请教了一个做心理医生的朋友,医生叔叔和妈妈一起来到小乐家做客,但没有告诉小乐自己的真实身份,只是说是爸爸妈妈的朋友。
医生叔叔带着小乐去游乐场玩,在玩的时候慢慢和小乐沟通,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小乐的爸爸妈妈工作忙,小乐主要是爷爷奶奶在照顾,爷爷奶奶只会一味地说小乐做得好,根本没有基本的是非观念,加上小乐又聪明,所以小乐就越来越得意,觉得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人,所有人都应该听自己的话。
鼓励不等于没有惩罚
很多家长对鼓励教育理解得非常片面,只知道要“鼓励”,可却不知道怎样去“鼓励”。鼓励教育是好,但鼓励不是绝对的,不是不需要别的办法来辅助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更需要实事求是,要懂得灵活地运用教育方法和手段。不能走极端,不是说一旦提倡鼓励教育,就不管鼓励起不起作用都用鼓励,也不管效果和结果而一味地只用鼓励。盲目的鼓励,那还不如不鼓励,物极必反的道理家长应该明白。如果鼓励失效了,偶尔也可以用惩罚,如果惩罚的效果好于鼓励,那么我们还可以多用几次惩罚,但惩罚的前提是不能让孩子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惩罚是为了孩子知错改错,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且牢牢记在心里,不能惩罚过度而让孩子从此产生畏惧。
亲子互动建议
○奖罚要适当。孩子家长在对孩子的批评和鼓励的态度、程度和次数上都要把握好度,甚至在孩子犯错的程度和性质上也要把握好度。有些错误需要用鼓励,而有些错误必须批评和惩罚,比如一个孩子如果偷了东西,但家长还采取鼓励的话,那结果是什么应该所有的家长心里都已经知道了。
○重点依然是奖励。根据条件反射的原理,人在对待奖励的时候形成的记忆,其实远远比在惩罚中形成的要稳定。奖励也许看上去没有惩罚那么立竿见影,但是却能够形成长久的效力,而且具有远远高于惩罚的心理价值,能够让孩子主动积极地去做正确的事情。
亲子互动测试第18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