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坐着私家车的“乞儿”

坐着私家车的“乞儿”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你知道吗?寒假里他到我妈妈那个村子去讨饭。”不要说小于去讨饭,我们班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可能有这种事的。泪水开始在小于的眼眶里打转,“爸爸说,每次考试考得不好,打也打过了,也没有效果。现在他不打我了,但如果再考不好,就去讨饭。这次先去试试看。”恰好,马上要举行小学生篮球运动会了,小于的篮球打得真不错,体育老师几次想来“讨”去培养他,都被我以学习欠佳谢绝了。

坐着私家车的“乞儿”

——学习适应不良学生辅导

上海市嘉定区城中路小学 吴遵青

坐着私家车去“乞讨”

寒假过后,迎来了新的学期。也许过年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孩子们的脸上都写满了笑意。可是就在一群快乐的孩子中,我却发现一直开朗活泼的小于老是有意无意地回避我的目光,神情有些无奈。要知道,以往他是最爱跟老师、同学炫耀他的度假经历的。因为小于家境富裕,每到假期,他总会外出度假,不是去海南岛领略椰岛风情,就是去某个江南小镇住上几天,所以每次度假回来,他总爱向老师、同学大谈特谈他的度假乐事。这次寒假他又去什么好地方了?抽空我可得好好和他聊聊。

还没等我有空找小于,校办公室的马老师却神神秘秘地找到我,“吴老师,你们班有没有一个叫于××的学生?”“于××,有啊。”“你知道吗?寒假里他到我妈妈那个村子去讨饭。”“这不可能。”我不假思索地否认了。不要说小于去讨饭,我们班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可能有这种事的。我这个班级,学生大多家境较好,怎么可能有这事呢?马老师说:“是呀,我也想这种事不可能发生在我们学校的。也许是哪个孩子胡编的。”说者无心,我却有意了。想到小于这几天的反常样子,我觉得该和孩子谈谈了。于是我把孩子约到了僻静的小竹林,开始了我们的谈话:

“小于,寒假去哪里度假了?”

“这次没有出去。”

“为什么呀?你爸爸妈妈不是每个假期都要带你出去度假的吗?”

迟疑了片刻,小于说:“这次爸爸说我考试不好,说以前带我都白出去了,说我不争气。”

“考试成绩不好,不争气……”听了孩子的回答,我想到了马老师的话,我又问:“老师有一件事,不知道你听说过吗?”

“听说今年寒假里我们班级有同学去人家家里讨过饭,你知道这件事吗?”

孩子抬起头,惊异地看着我:“老师,你怎么会知道的?”

“你先别管我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告诉我是谁吗?”

又是迟疑,小于低着头,脸上的表情尴尬极了,“是……我……”

“你?”我也呆住了“你……怎么会……”

泪水开始在小于的眼眶里打转,“爸爸说,每次考试考得不好,打也打过了,也没有效果。现在他不打我了,但如果再考不好,就去讨饭。这次先去试试看。”

我关切地询问起了事情的详细过程,小于哭着告诉我:“有一天,快到吃饭时间了,爸爸让我坐上他的车,开到了一个村子边,爸爸给了我一个碗,说:‘你读书读不好,就去讨饭去。今天的中午饭就这样解决。’吴老师,讨饭真的很难,我都不知道怎么跟人家说。有的人家看到我拿了个碗,跟我说:饭刚刚吃完。有的人家问我米要吗?最后我到了一个阿婆家,我的肚子已经很饿了,我问阿婆能不能给我点饭吃?那个阿婆很好,不仅给了饭,还给了我菜。后来阿婆问我为什么出来讨饭,我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原来这个好心的阿婆就是马老师的妈妈。

说完了憋在心里许久的话,小于终于哭出了声音,看得出,这件事对孩子的伤害很深,难怪一向开朗的孩子会变得沉默。

“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爱做作业”

小于是个三年级的孩子,个性开朗、聪明帅气,平时喜欢运动,也喜欢和熟悉的老师聊天。在班级里,由于他的个性活跃,所以和同学相处得都还不错。小于家庭条件优越,从各种电子玩具到穿戴在班中都堪称领导时尚潮流。但是一到学习上,情况就变化了,只要有需要动笔写字的作业这孩子就开始拖拉。平时的课堂作业大都是在老师的个别监督下勉强完成,渐渐地,随着学习任务的紧张,作业经常要在老师的办公室、在其他学生放学的时间补完。特别是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语文试卷连作文都来不及完成,成绩可想而知。说他不喜欢学习吧,但是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却令人满意。他喜欢上课,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经常能冒出一些别出心裁的答案。

看着哭泣的孩子,我陷入了沉思:孩子聪明活泼,不像班中有些孩子确实是因为学习有困难,自己无法独立完成作业,才故意拖拉或不完成作业。而小于那些不完成的作业在老师、家长一对一的盯视下,还完成得挺快。等他稍微平静下来,我轻轻地说:“小于,你知道爸爸为什么要让你去讨饭?”

“是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不好。”

“是什么成绩呢?”

“期末考试我的语文和英语成绩都不好。”

“为什么你的语文和英语成绩会不好?”

“考试时,有些词语都不会写,我想了很长时间。”

“这些词语我们都反复抄写并且默写过的,你为什么还不会呢?”

低头想了一下,孩子有点不好意思,“有时抄写我会少写点,有时趁你在讨小赵他们的作业时,我就把作业本偷偷带回家藏起来了,所以……”

“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你经常会少做、漏做,所以到考试你就不会写,也来不及写,对吗?”

小于红着脸点点头。

“抄写作业又不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你为什么经常不做呢?”

“我也不知道,我就是不想写作业。”

“那你平时喜欢干些什么?”

“我就是喜欢玩玩电脑,打打篮球。”

谈话结束后,我给小于提了几个要求:“这次事件的起因就是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成绩不好的原因是因为平时的作业经常漏做少做造成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从每天完成作业开始做起,行吗?”也许是害怕了讨饭的经历,孩子居然认真地点了点头。

“爸爸没空管我,妈妈听我的”

我紧锣密鼓地又开始了与小于父母的交流,因为我觉得孩子的问题很明显是学习适应不良,而问题的出现除了孩子本身学习目的性不明确,也许和家长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孩子的父亲是一家外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自己还经营着一个公司。孩子的父亲事业成功,又特别好面子,从平时的言谈中,我了解到他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值特别高。而由于工作原因,其实他对孩子的学习状况了解很少。生性温和的母亲主要负责孩子的日常学习起居。每次孩子因为作业原因被留校时,母亲总是表现出无奈的样子,很不好意思地守在教室门口,但是几乎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批评孩子的话。三年级以来,孩子的几次学习成绩让父亲大为不满。父亲只要发现小于没有如他所愿地有一份优秀的学习成绩,就极其恼火,曾经几次以停止接送孩子为惩罚,但是收效不大,往往只有孩子自己步行的第一、二天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接下来又走回老样子。我与孩子的父母先达成一致,改变各自原来的教育态度和方法。父亲适当花些时间陪孩子学习,而玩具和名牌衣物的消费也需要孩子做出一定努力才去满足他。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培养孩子自己学习的思想。与小于的父母接触后,我也约了孩子谈谈他的父母。

“你平时在家的作业是谁负责检查的?”

“妈妈看着我做,不过妈妈有时还会听我的。”

“哦,怎么叫听你的?”

“就是我有时不想写作业,想玩会儿电脑,妈妈就让我玩了,我们还说好不告诉爸爸。”孩子边说边笑,神情还颇为得意。

“爸爸呢?”

“爸爸经常陪客户吃饭,很少在家吃晚饭。不过,爸爸也只要我的成绩好,其他都无所谓。”

父亲简单严厉,母亲无奈纵容,不一致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自己学习的思想完全没有培养起来,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学习独立性较差。这种孩子对基础学业的训练采取拒绝态度,因而造成学业不良,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对待每次的作业都是能拖则拖,最后不了了之,逐渐发展到考试时他都无法按时完成试题。

“完成作业就可以去参加篮球训练”

起初的几天里,孩子基本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好景不长,渐渐地,作业少了几题,交的时间晚了一点,原先的作业问题又一点点回来了。恰好,马上要举行小学生篮球运动会了,小于的篮球打得真不错,体育老师几次想来“讨”去培养他,都被我以学习欠佳谢绝了。我决定借助这个机会尝试一下,我先与小于的父母沟通,建议他们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入手去转变孩子。接着我又和体育老师商量,同意小于参加篮球集训,但是参加训练的前提条件是每天的作业在训练前完成。

一切安排妥当,我又约来了小于:“小于,从明天起我批准你参加学校的篮球队。”

“真的?”孩子有点不敢相信。要知道,一直号称自己的篮球技术打遍校园无敌手的他却无缘进篮球队,这可是他的一大心病。

“不过,老师有个要求。”

“老师,你说吧,我答应。”

“每天必须完成所有作业才可以奖励你去训练,注意,是奖励哦。”

孩子的神色一下子有点黯然:“这……这样啊?”

“怎么,做不到?那就不要去了。”这时候我没有给他留半点可以回旋的余地。因为我觉得我必须态度坚决地利用好这个机会。

迟疑沉默了一会儿,孩子轻声说:“我真的想去训练。”

“想去可以,老师就给你一个优惠条件吧,作业在下午第三节课训练前完成就行。”

有了这点优惠,孩子也许觉得能做到,就爽快地答应了。

从第二天起,小于每天都尽量抓紧时间做作业,在训练前把作业准时交到老师手里。转眼一个星期过去了,在周五放学后,我到篮球场上看小于他们训练,篮球场上的小于生龙活虎,卖力地运球、投篮,不时赢得教练和队友的喝彩。等他训练休息的时间,我笑眯眯地给他递上一瓶水,“小于,打得真不错,累吧?”

“不累,老师,很开心的。”

“是吗?看你满头大汗,还不累?”

“老师,真不累,我可以打满全场的。”

“让老师猜猜原因,是不是因为你喜欢打篮球,所以不觉得累?”

“对呀,老师,你平时不是经常告诉我们你会一连几个小时看书,连饭也忘了吃吗?”

“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会觉得累。”

“把学习也当成一件喜欢的事去做”

在随后的区小学生篮球比赛中,小于所在的球队取得了全区的亚军。从体育老师那里得到消息后,我马上在班级中宣布了这个好消息,并重点强调了由于小于在训练中认真刻苦才和队员们一起取得了好成绩。

放学后,我把小于请到办公室,送给了他一本最新出版的篮球杂志和一本记事本。“小于,祝贺你。高兴吗?老师送你一份小小的礼物。”

“太高兴了。谢谢老师。”

“还记得上次老师来看你打篮球时,你说过的话吗?”

“记得的,我说因为喜欢打篮球,所以训练再苦也不会觉得苦、累。”

“是的,每一件事想要获得成功,其实都要靠刻苦努力得来。我们学习也是这样,表面上看,学习很辛苦,又要完成作业,又要认真听讲。但是如果你把它当作一件喜欢的事去做,你会发现并不累。”

“也许是吧。”

“前一段时间,每天完成作业后能去篮球训练,觉得怎么样?”

“也还可以,我发现只要做完作业就能去打篮球,其实作业也没有我以前觉得那么烦。而且做完了作业,老师对我的态度也好了,不是一见到我,就问‘小于,你作业交了吗?’”

“对呀,现在只要你能完成作业,其实你会发现能得到很多好处,小组长不再对你凶巴巴了,老师不问你讨作业了,而且我相信在接下来的考试中,你的成绩也会进步,因为你以前扣分大多是因为一些基础的需要抄写的内容。”

“真的吗?”

“当然真的,不过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也许比打篮球要付出更多的辛苦,老师会帮你的。这本记事本作为以后你的作业完成记录情况本,如果持续一个星期按时完成作业,老师会奖励你,请你爸爸周末带你去打一次篮球,如果成绩有进步5分以上,就可以让你提条件进行奖励,怎么样?”

“好,一言为定。”

“爸爸奖给我一个篮球啦”

一个学期快结束了,小于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笑容又绽放在小于脸上。而小于的父亲也逐步认识到科学教育孩子给他们一家带来的好处:孩子看到他,不再是敬而远之,而是经常和父亲有说有笑,甚至能一起聊聊各自喜爱的篮球明星,一起去打上一场篮球赛。而妈妈也很少因为孩子不完成作业而无奈地守在教室门口了。在期末考试中,孩子的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孩子兴奋地告诉我:因为考试有进步,爸爸奖给我一个篮球。

个案小结

这个案例在现在的小学生中其实比较多见,很多孩子的家庭条件比较好,而父母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无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在生活上无条件满足、甚至纵容孩子,只要求孩子有优秀的学习成绩。又有很多父母仅仅是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和别的家长攀比的条件,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出现问题,往往不是从根源上找原因,而是简单地采取一些惩罚性的举动。其实,这样家庭中的很多孩子出现的问题是孩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学习的动力,就是学习适应不良。所以在处理这类案例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

1.倡导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我及时约了小于的父母。就乞讨的事件谈了自己的感受。我把我与孩子的谈话经过也告诉了他们,我觉得从父母的角度出发,不管你是如何地恨铁不成钢,不管你的出发点是如何地为孩子好,这样的简单做法,如果事先没有好好跟孩子说明用意,事后又不及时交流感受,只能更加伤害孩子。一味地批评孩子,甚至采用去讨饭这种极端的手段,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据我分析,小于是个聪明机灵的男孩,而且从他平时在学校的表现可以发现他还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孩子。小于的父亲由于事业有成,又知道自己的孩子天资聪颖,因此对孩子的期望值也特别高。从他注重带孩子外出参观旅游,以及平时能抽空跟老师进行交流,都不难发现这一点。而孩子由于贪玩,一直就没有人告诉他学习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学习知识,增长个人的能力。而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就导致孩子的学习状态松懈。我告诉小于的父母,问题的症结出在双方的观念上。父母一味顺从孩子的物质需求,对孩子的学习态度没有及时、正确地引导,而急于看到孩子的学习结果。孩子其实都是需要引导的,尤其是他们的孩子,已经在“讨饭”事件中受到了伤害,最近在学校显现出自信心不足,老师也发现他明显没有以前活泼开朗了,这说明他们的教育方式是不适当的,以后要学会去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学习的目的,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由于孩子的体育成绩不错,学校运动队的老师几次来动员小于参加运动队。鉴于这一点,我建议小于的父母:先从孩子的体育特长开始鼓励他,再逐步迁移到学习方面,相信孩子会慢慢进步的。

2.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学习目的,从学习中体会快乐。通过我和体育老师、家长的商量,先让小于参加校运动队的集训,并及时表扬他在比赛中的出色表现,然后再转告他的父母,让其父母也对他进行肯定。小于从体育比赛中明白了,一个人喜欢做一件事情,就会从做事中体会到快乐。通过逐步引导,他从成绩的进步、老师的表扬等事件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建立起了对学习的兴趣。之后,小于及其父母订立了一项君子协定:如果小于的学习有松懈,老师负责督促。学习有进步,及时联系家长予以表扬。表扬形式可以双方商量,比如外出旅游、购买喜爱的书籍、玩具等。

小于现在已经如愿进入本区最好的民办初中学习,学习成绩越来越稳定。最近遇见他,孩子长高了很多,告诉我期末考试进入了年级前100名。

[点评]

这是一个改变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案例,小于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被父亲强制去郊区农村乞讨。尽管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往往都表现为缺乏学习热情,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其背后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显然,帮助小于改变不良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准确找到其内在原因是关键。

咨询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平时注意观察学生的细节表现,并及时多方面了解、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刚开学,咨询师就“发现一直开朗活泼的小于老是有意无意地回避我的目光,神情有些无奈”。根据其他老师的反映并与小于交流后,证实了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小于在假期中被父亲强制去郊区农村乞讨。对话过程中,咨询师也感受到了“这件事对孩子的伤害很深”。

2.抓住问题的关键,引导家长改变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小于平时作业就不认真,经常会找机会玩电脑、打篮球而不完成作业,对此母亲是“无奈、纵容”,而父亲则是“没空管”或是简单严厉地教训一下,这样的教育方法和态度是无助于孩子认真学习的,也是小于学习习惯不良的重要原因。咨询师以理解的态度与家长沟通,并与孩子的父母达成一致,改变各自原来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3.利用学生的兴趣和优势项目来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咨询师将认真完成作业和进校队打篮球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利用小于迫切想进校篮球队打球的意愿,采用行为矫治的方法,强化积极行为,使小于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校队打篮球)而逐步把学习也“当作一件喜欢的事去做”……终于,“一个学期快结束了,小于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咨询师需要改进的地方

咨询师比较重视外在的奖励,而对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不多。同时,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态度是小于学习习惯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导致小于行乞的直接因素,而对于如何转变家长的态度等在报告中也没有很好的体现。另外,咨询师对一些相关概念(如学习适应不良等)的描述存在模糊。这在今后辅导工作中要注意改进。

(点评人:张建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