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只能进工读学校吗”

“我只能进工读学校吗”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班主任L老师认为,小H是个品学兼差的后进生,又与别班的后进生做朋友、“轧坏道”,影响班级的进步,家长又不配合教育,只有去工读学校才能解决问题。不肯“讨饶”,不承认自己是班级中品学最差的学生,这也许是小H进入青春期后对自己目前境遇的一种抗争,是维护仅有一点自尊的底线。

“我只能进工读学校吗”

——初中生逆反心理辅导

上海市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 孙公策

这是我初到某中学担任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时接手的个案中最棘手的一个。来访者小H是个初一男生,父母在他二年级时离异,由母亲监护。他对其班主任L老师(一个中年语文女教师)的“逆反”情结,曾让我体验了一回什么叫“山重水复疑无路”。

“救火”

开学第一天,听说有一位学生的父母找到某班主任老师的办公室,要为班主任打了自家孩子讨个“说法”,班主任否认打了学生,因言语不和,其父发怒要打班主任(这个学生就是小H,这个班主任就是L老师)。我急忙赶到那个办公室,与其他老师一起劝阻,班主任躲避。后应德育教导(也是小H班级的地理老师)的要求一起做了其父母的工作,事情才暂时平息,并决定由我为小H提供咨询服务。

其母亲反映,开学前一天,学生返校领书、交寒假作业。小H的“读后感”作业未做,班主任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了他,并说:“像你这样的该去××中学(一所工读学校),怎么还赖着不走呀!”同时,还“打”了他的“头塔”(上海话,指头顶部位)。这使小H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回到家大哭一场,对他母亲说:“我恨不得杀掉她”,并表示不去上学了。无奈之下,母亲求助父亲。第二天,父母一起到校找到班主任,之后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小H是在德育教导的陪同下来到心理咨询室的。

最差?

在最初的几次咨询中,小H宣泄着对班主任的愤怒和不满。小H认为,自己虽然有不少缺点,学习成绩也不好,但并不是班中品学最差的。现在,班主任当着全班的面,说那些刺激他的话和打他“头塔”,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让他觉得老师是存心要“作”他,他即使再努力也是没有希望了,因此就不想上学了。

小H认为,班主任对他有偏见,同样的问题(如,没交作业)对别的同学就比较客气,对他就特别严厉。因为别的同学会拍老师马屁,肯“讨饶”,而自己不会,所以班主任不喜欢自己。

小H谈到,从小学到中学,绝大多数班主任老师都经常骂他、罚他,有时打“头塔”,差不多都是为了学习问题。据他回忆,小学一年级时常得100分,只有三次不及格。到二年级时,不及格就多了,而父母恰是在他二年级时离婚。三年级时,他随母亲住到外祖母家,并转学至附近学校,直到六年级才回到现在的家(这期间,他母亲又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他承认,母亲在物质生活上,基本上都满足他的要求,但在学习上基本放任自流,有时甚至晚上都不回家。现父母又都各自有了对象。谈到这些情况时,他神情黯淡,眼噙泪花。辛酸的童年经历,给正进入青春期的小H留下了许多不愉快的记忆以及不被人喜欢的消极情绪体验。

为了全面了解小H,我访问了小H的任课老师,他们的印象是:小H身体壮实,爱打篮球,上课较随意,作业常常不交,多门学科不及格,属班级倒数,学习基础和能力较薄弱;性格较内向,同学交往范围比较小且没有知心朋友;对老师的批评不是顶撞,就是沉默不语。而班主任L老师认为,小H是个品学兼差的后进生,又与别班的后进生做朋友、“轧坏道”,影响班级的进步,家长又不配合教育,只有去工读学校才能解决问题。

从小H的自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强烈的受挫感、猜疑烦恼和长期的消极情绪体验。我觉得,他的问题是:因对待挫败的适应能力及心理防卫机制还不够成熟,从而出现在挫败面前无所适从、对立违抗、逆反等多种心理失调和问题行为。

单亲家庭关爱和教育的残缺以及班主任教育素养的缺陷,将使辅导过程变得更为复杂和艰难。班主任的教育方式可能确有问题,但小H强烈的情绪反应反映了过度的挫败感,师生的情绪对立引发了他的消极情绪和逆反心理。他对自己品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对解决学业成绩不良和行为问题缺乏信心,显然不能接受自己已成为后进生的事实,以至于为了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把对自身的不满转变为对别人的不满。

抗争

在小H宣泄了对班主任的怨恨情绪以后,开始慢慢地道出他的一些内心想法,以及家庭变故给他带来的困境和他无力改变的无奈心态。小H父母离异后,他一年难得见到几次父亲,当他不想上学时,父亲的出面,使他渴望父爱的愿望更加强烈。我及时与他父亲联系,说服他父亲多关心他。这使小H很感动,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之间的谈话气氛轻松了许多,小H也开始主动谈起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之间的咨访关系开始建立起来。

不被人喜欢的感受,童年的创伤,对小H心灵的打击和影响是深远的,这使小H对班主任的“偏见”久久不能释怀。不肯“讨饶”,不承认自己是班级中品学最差的学生,这也许是小H进入青春期后对自己目前境遇的一种抗争,是维护仅有一点自尊的底线。我感觉这种抗争是目前小H成长的内在动力源,只是它的能量太弱小了。“你说你不肯‘讨饶’、要自尊,你说你不是班中最差的学生,这些我都相信你,但你总不能只是说呀,你总得做些什么来证明自己啊!”在取得小H的信任后,我使用了激将法。我需要把小H‘抗争’的能量激发起来,转变成解决自己问题的动力。我鼓励他在听课、交作业、不迟到这三个方面改变自己的行为,用事实来证明自己不是差生。

经过最初的辅导,小H开始在一些学科的课堂表现和交作业方面有了些积极的变化,但与班主任的关系依然没有好转,甚至反而更僵了。小H的班主任是一位责任心、自尊心、事业心都很强的中年女教师,对学生很严厉,对学习抓得很紧,对后进生,尤其是家长不管、不配合的后进生,往往情绪比较急躁。她对打小H“头塔”一说坚决予以否认,对小H的哭诉“诬告”、小H父亲的“无理取闹”感到委屈气愤,对学校领导未给予她足够的支持感到失望,因而失去了应有的冷静、耐心和心理平衡,意气用事地对小H采取不管、不理的态度。

而小H却错误地认为,有父亲帮他出头,班主任不敢再管自己。班主任不理睬的冷漠态度,也使他原本争取改善与班主任关系的念头彻底绝望。于是他故意无事生非,处处让班主任为难。他随意迟到,与同学吵闹;在与母亲外出扫墓后,就是不把请假条交给班主任;在大家批“法轮功”时,他喊“李洪志万岁”;在谴责李登辉“台独”言行时,他宣称李登辉是他“爷叔”等。终于有一天,他因不愿按班主任的要求调整座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辱骂了班主任。老师让同学将他辱骂老师的话记下来,报告给校治保组,这使他预感自己闯了祸,有些害怕。当时,在其他老师的耐心帮助下,小H还是来到办公室向班主任认错道歉,但没有得到班主任的谅解。(当时我正脱产外出,参加市里的一个心理辅导培训)学校行政根据小H的表现及其他错误,决定给予他警告处分,并通知了他母亲。希望以此警醒小H,使他及时回头。

清醒

在学校宣布处分决定前,小H来到心理咨询室,我们一起讨论了他与班主任的情绪对立和冲动的行为,已经产生和将会产生的各种对自己成长不利的消极后果,帮助他认识,如果一味对抗、辱骂,虽可一时痛快,但最后还是要吞咽自己种下的苦果,如果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结果只能使自己处境更糟糕。在体验了冲动给自己造成的消极后果后,小H的头脑开始清醒了。然后,我问他:“除了用对抗、辱骂来发泄之外,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你打完篮球出了一身臭汗后感觉怎么样?”“很舒服呀,噢——”他开始与我一起总结摆脱烦恼、处理情绪的各种合理的方法,如痛哭、倾诉的宣泄法;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打篮球)等转移法;还有语言暗示、理智调节等等。

当小H冷静下来后,我们开始深入探讨这种“冤冤相报”想法的来源。小H脱口而出,说:“这是我爸说的,他说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他们怎么对你,你也怎么对他。”这话虽然也有一定道理,但不分对象、时间和场合,简单地用来处理人际关系,往往会人为地造成关系紧张。联系这位父亲在本文开头的危机事件中不成熟、不理智的行为方式,更让我感到这次谈话的艰难。既不便在孩子面前评判父亲的行为,又必须帮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做出正确选择。我请小H思考几个问题:你已经长大了,能够独立思考了,按照你爸说的去做,结果如何(联系这次犯错误受处分的事)?谁对你不好,就一定要处处让他(她)为难吗?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态度、行为的决定权放到别人手中?

我这些挑战性的问题,使他内心很受震动,他当即表示要好好想一想,怎样做对自己更有利。他开始认识到,不喜欢某位老师,并不一定要处处与她为难、为敌,如果把精力放在提高自己品学水平上可能对自己的成长更有利。紧接着的期中考试,他的成绩之差出乎了他自己的预料,这使他终于下决心面对自己是否是班级“最差”的问题。

重建

虽然小H决心改变自己、证明自己,但解决学业成绩不良问题的信心明显不足。要帮助小H建立自信,仅靠个别咨询是不行的,必须重建支持系统。我首先找到了他的母亲。

小H的母亲对于我说服其前夫关心孩子表示了感谢,对前夫在学校里对班主任老师的鲁莽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感到非常不安,后悔不该把前夫叫到学校来。她说:“以前L老师还管管孩子,他爸这么一闹,肯定不会再管,其他老师多少也会受影响。老师不抓,孩子学习肯定上不去。我也是要面子的人,在外面总要为儿子争一争。其实我自己心里很清楚,他的学习基础很差,老师都很忙,不可能为他一个人“开小灶”,即使请家教也一样。我和他爸文化都不高,但各自做生意还不错,只要他初中毕业就行,即使没毕业我也会有办法的。谢谢老师的关心。”

这番话让我读出了这位母亲对老师的歉疚,对儿子(因家庭破裂、学习受到影响)的愧疚,对前夫(莽撞造成的后果)的无奈。看来,她对儿子的学习早就失去了信心,尽管我不能同意她的观点,但还是表示了理解。

虽然对于这位母亲的态度,我早有心理准备,但她对老师的分析却惊人地准确,还是着实让我吃惊。任课老师们大多对为小H个别补课委婉地表示了拒绝。由于小H平时常常惹是生非,一般同学都不愿与其交往,班干部及好同学碍于班主任的态度一时也无法出手帮助。家庭、师生帮助支持的缺位,让我真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从哪里突破呢?也许大多数老师和学生(也包括我自己)没有家庭破裂的亲身体验,往往不能真正理解离异家庭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心理需求。那么,从离异家庭的孩子中,找一位同学来帮助他呢?最初,这大胆的念头在脑海中闪过时,连我自己都不相信会有什么成效,但我总得试一试。

针对小H性格内向,在同学中没有知心朋友,没有人可以倾诉的情况,我从比他高一年级的学生中,找到一位也是离异家庭的女同学小W(是市“三好学生”)与他交往,并负责帮助小H补习功课,指导他预、复习和完成作业,一起讨论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以及具体的补缺补差,为培养他良好的情绪情感,创设一个优良环境。

也许相似的境遇使他们更容易沟通和理解。由于小W同学的介入,真诚的鼓励、真挚的友谊化解了小H心中的坚冰,久违的笑意开始浮现在他脸上。尽管由于补习的时间短暂,小H期末考试的成绩依然是一片红的海洋,但他却从中看到了新的希望,从别人对他的鼓励和帮助中感到了自身的价值。他主动要求小W在暑假里帮他补课。从“厌学”到“要学”,这是自信恢复的信号。在暑假期间,小H真的开始用功了,由于小W的介入,本来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了,懒散的学习作风和生活习惯开始改变了。

正当他满怀信心进入初二新学期时,迎接他的却是一盆凉水。学校决定将包括小H在内的各班品学最差的12名学生(包括单差生)单独编一个班,并配备了一名班主任。开始时,小H常常在这个班中因表现好、成绩好屡受班主任表扬,并且期中考试成绩为这个班的第一名。但时间一长,这批后进生的消极面所产生的合力开始显露。正常的教学进度不能完成,基本教学要求不能达到,课堂纪律不能保证,使小H与原来班级同学的学习差距拉大了。但小H在小W同学的鼓励和帮助下坚持了下来,最后通过期末考试,小H与其他三位同学凭借自身努力,以这个班的最好成绩被调回原来的班级。儿子的变化使一直冷眼旁观的小H的母亲看到了希望,十分感激给儿子带来信心的小W同学,对互助学习从最初的质疑变得热心起来。儿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母亲精神上的支持,这听起来让人心酸,但确实使小H感到了自身的价值。

我邀请了小H班级的一些班干部、团员与小H、小W同学一起座谈,请小W同学谈谈作为学姐帮助小H学习的情形、小H的积极变化和进步;也请小H谈谈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感受以及学习上的具体困难;再让小H听听班干部、团员对他的看法,帮助他获得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改善与同学的人际关系。由于小H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比较薄弱,学友的帮助加上自身的努力能否改变学业成绩不及格的基本状况,我没有把握。但是,只要小H想要积极改变自我、证明自己的价值,我们对他的接纳、支持和帮助就是无条件的、真诚的,使他能够感受到人世间的真情和温暖。

后来由于我的工作调动,不得不结束对他的咨询服务,后来小W同学也面临初三毕业的关键时刻,抽不出较多的时间为他补课,这些因素都考验着这位14岁少年的耐挫能力。当然,从他助到自助这也是一个人成熟、成长过程中必须独立完成的必经之路。再后来,我听说,在初三毕业时,小H考进了一个比较好的中职校,以自己创造的事实,对是否“最差”、“进工读学校”的问题交出了自己满意的答卷,从而翻开了自己生命崭新的一页。

个案小结

1.评估诊断

本案是从小H新学期第一天就不愿上学的危机事件开始的。在危机事件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来自两个方面的冲突,首先是小H与班主任L老师的冲突。L老师认为,小H自己不好好学习,还要影响班级风气,只有进工读学校才能解决问题,而小H则认为,L老师不喜欢自己,对自己有“偏见”,存心要“作”他。其次是小H的家长与L老师的冲突。家长认为老师打了孩子,导致孩子不愿上学,要找老师讨个说法,而老师觉得冤枉,极力否认打了孩子,认为家长只听孩子的一面之词,是无理取闹。随着小H最初的倾诉和宣泄,我们发现了萦绕在小H内心深处的冲突:由于学业不良,小H从小学到初中,几乎所有的班主任老师都不喜欢他,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在给他心灵打击和伤害的同时又加剧了这种挫败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后,他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内心对被人肯定、被人喜欢的渴望与日俱增。L老师对他假期作业未完成进行批评激怒了他,触发了长期被压抑的挫败感,以“逆反”情绪的形式指向L老师,那颇有争议的、并让L老师倍感冤屈的一“打”,微妙地点出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真相和小H问题的本原。

2.辅导思路

在辅导过程中,我始终采取倾听、接纳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小H倾诉烦恼、宣泄负性情绪,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把对L老师的愤怒不满转到解决自己学业不良问题上来。合理满足来访者内心的心理需求(对父亲的情感需求),取得来访者的信任。促进单亲家庭孩子之间的互助,改善其人际交往,鼓励来访者积极面对自己学业不良的现实,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改变学业现状。

3.经验与不足

在总结个案时,我觉得比较成功的方面是运用合理情绪法帮助小H从与班主任情绪对立的困扰中解脱出来,接受并面对自己是后进生的现实,通过单亲家庭孩子之间的互助,激发起小H改变自身现状的内在要求和行为,并使小H母亲的态度有所改变而重建支持系统。其同伴榜样的示范、激励作用更容易被来访者所接受。以积极的情绪体验取代消极的情绪体验,在改变自我的过程中发现自身价值,从而建立对生活的信心。

来自家庭、师生帮助支持的长期缺位是小H过度受挫的重要原因,帮助小H建立支持系统比较艰难。在辅导过程中,让我感到棘手的是其班主任的态度。L老师被小H父亲这么一闹,又觉得没有得到领导的支持,情绪心态失衡,结果成了使学生心理问题加剧的外因。如何在此种情形下帮助离异家庭男孩重建支持系统?对此,我还缺少经验和办法。

[点评]

个别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教育方法的不到位和言行的失误,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负面效应,本个案中的初一学生小H就是如此。从小因为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小H缺少家庭温暖和良好的教育;又因为学习成绩不佳,从小学到初中,几乎所有的班主任老师都不喜欢他,让他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进入青春期后,内心对被人肯定、被人喜欢的渴望与日俱增,可是辛酸的童年经历,给小H留下了许多不愉快的记忆以及不被人喜欢的消极情绪体验,这一切又都在老师不当的教育行为之下,被激怒和触发了,强烈的“逆反”情绪导致矛盾的激化,几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面对这样的学生,孙老师又是被领导当作“消防队员”的身份去接待小H,去“救火”的。但孙老师处理得很好,对小H的咨询辅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纵观整个过程,如下几个方面是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第一,无条件接纳来访者,给予尊重和关爱,是咨询成功的基础。孙老师从情入手,让爱去温暖小H那冷漠的心,以情去弥补小H那饥渴的心,并适当满足来访者合理的心理需要,与小H建立了融洽信任的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引导他宣泄,缓解了小H冲动的情绪和长期积压的愤怒和不满。

第二,倾听、同感、质疑等咨询技巧的合理运用,帮助来访者从与老师的对抗情绪中解脱出来。在孙老师接纳小H的同时,也获得了小H的信任,能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都说了出来。孙老师运用认知疗法帮助他纠正一些错误的认识,并针对他的特点巧妙运用“激将法”,将小H“抗争”的能量激发起来,转变成解决自己问题的动力,鼓励他积极面对自己学业不良的现实,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学业现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第三,适度的对父母的辅导改变了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从而重建了支持系统,对个案辅导的成功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同伴辅导的运用和作用的发挥。针对小H性格内向,没有知心朋友、没有人可以倾诉的现状,孙老师请来了与小H家庭情况差不多的小W,相似的境遇使他们更容易沟通和理解。小W同学的介入,真诚的鼓励、真挚的友谊,化解了小H心中的坚冰;同时孙老师还借助同班同学的力量,小H从别人对他的鼓励和帮助中感到了自身的价值,有了很大的变化。

本个案可以商榷的是关于评估诊断的表述,孙老师在个案小结的这一部分意思表达不清楚,究竟小H的问题是什么,建议还是运用在案例故事中曾有初步的说明较妥:因父母离异、家庭破裂,长期不为老师喜欢而产生的挫败、情感饥渴、消极情绪体验,从而形成的青春期挫败综合倾向。同时本个案也引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面对的问题,小H的案例中,班主任的教育观念和言行,使得原本应成为学生心灵成长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反而成了学生心理问题加剧的外因,面对如此情况怎么办,应该开展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技巧的辅导,具体如何进行才能为老师接受,才能切实可行且有效,是一个值得我们进行反思和探索的新课题。

(点评人:蒋薇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