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自己的假想
——人际敏感辅导
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倪京凤
小俊,某高中一年级男生,性格内向,在家中与父母交流甚少,特别是与父亲。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是一名工人。小俊虽是家中备受关爱的独子,但由于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其管教甚严。
记得小俊同学第一次走进心理咨询室时,他显得很拘谨,双眼环视四周,一种绝不安全的样子。我首先请他坐下,并让他听一些较为轻松的音乐,找一些轻松的话题与他交谈,在我的真诚、同感和积极的回应中,他说出了自己的苦衷:“自进入高中后明显感到心理上很压抑。与同学相处时,时时处处需要谨慎小心,稍不注意就会为一些小事与同学争吵。在家里,也总是要将前前后后的东西收拾得井井有条,样样东西点清数目,并经常嘱咐父母要把东西管好,说可能会有人来恶作剧。由此学校作业也无心思做了,常静静地在考虑,某人可能会做哪些恶作剧,对付的方法是什么,一幕幕的幻景便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听了小俊的叙述,深感这样的生活使他身心疲惫。一种强烈的想帮助他从这种情绪困扰中解脱出来责任感油然而生。
“恶作剧”之谜
在以后的几次咨询辅导中,小俊不断地诉说同学对他的不信任及有意针对他的事情。其中两件事特别引起我的重视。第一件事发生在一年前,同学珊珊和小俊在学习上是一对竞争者,后由于一些原因,珊珊转到了外校学习,初三毕业考时,在去学校的路上,两人碰巧乘同一辆公交车,女同学直爽、大方地大声直呼小俊名字,并说代他买票。在许多乘客和同路赴考的同学面前,小俊一下子呆住了,感到害羞。进入考场,车上的窘态时时困扰着他,于是,种种猜测都出现了:珊珊为何要代自己买票,同学们是不是都在议论自己等等,以至于在考试时,思维出现了混乱。
第二件事发生在刚进入高中时,学校组织高一年级学生军训,有一次小俊不小心踩了几下前排同学小A的后脚跟,在还未来得及打招呼时,小A同学已发火了,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然后两人就争吵了起来。训练结束后,回到了寝室,见同学们围在一起下象棋,小俊也凑了上去,说也想同他们一起玩棋,话音刚落,小A就插嘴说:“你这种‘臭’水平也能下棋?”这天晚上,小俊发现自己的热水瓶盖被人换了,过了一些日子又发现自己放在铅笔盒里的钢笔写不出字了,自己坐的椅子放歪了,一连串的事情,他总觉得是小A在恶作剧。但唯一使他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找到证据说明是小A干的。于是,在小俊的脑子里装满了同学可能的恶作剧及自己一套套的对策,从此小俊的作业本交得少了,上课思想也不能集中了,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这两件事情确实给了我们很多辅导的信息。从第一件事情中,我们了解到小俊是一个人际交往非常敏感且又谨小慎微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小俊对自己缺乏自信。在第二件事情中,小俊总以为有同学捉弄他,并从他自身的角度认为,一切猜测又是应验了的,从而更加重了他的猜疑和情绪困扰。由此,我初步认为小俊有人际过于敏感而产生的心理失调。
“疑人偷斧”故事的启示
从小俊的叙述中,可以觉察到他有多疑和过于敏感的心理表现,我采取了以下辅导方法。
在与小俊同学建立了信任关系及了解他的困惑之后,谈话从讲述中国古代一个“疑人偷斧”的寓言故事开始:“某人丢了斧头,怀疑是一位邻居所偷,于是,他就暗中观察这位邻居的行动,不论是言语与动作,或是神态与举止,怎么看,都觉得他是偷斧头的人。由于没有证据,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揭发。隔了几天,他在后山找到了遗失的斧头,原来是自己弄丢了。从此之后,他再去观察隔壁的邻居,再怎么看也不像是偷斧头的人了……”
小俊听后不假思索地说:这个丢斧人疑心太重,主观意识太强,更重要的是他对邻居缺乏信任。
“是的,你说得很好。”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当你在公共汽车上,被女同学大声直呼名字,还代为买票时,当你在军训时踩了别人脚跟,当你在大庭广众中,被他人说‘臭’水平还能下象棋时,在你的脑中想些什么?此时的情绪又是怎样的?”
小俊想了想便说:“我当时感到惭愧、害羞,感到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我,人人都在议论我、指责我,他们要捉弄我。”
“你觉得他们在议论、指责你什么?”
“他们认为我很傻,我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女同学代为买票!认为我笨拙,同学不愿接纳我,甚至是讨厌我。”
从小俊的自我表述中发现,他的非理性思维显而易见:一个笨拙的人是不会被同学接纳,是要受到他人讨厌、针对、伤害,甚至是作弄的。
我接着问:“你能肯定当时有很多人正盯着你、议论你和指责你吗?”
“我不知道,我只是感觉到。我想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周围的人都与我过不去。”
“我给你看一张图,你能告诉我图上画的是什么吗?”我向小俊递了过去。
“黑蝙蝠。”
“你再看一看?”
“天使。”“哦!老师,你是想告诉我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有时会有截然相反的两个结果。”
“是的,你很聪明。”我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再说说恶作剧的事情,你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是否就是真相(同学针对你的恶作剧)?还有没有其他可能呢?”我趁热打铁,又追问了一句。
“其他的可能,我以前没想过。可能是因为我对自己缺乏自信,把自己想象的事当成了现实,然后就越看越像,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在做其他可能的思考之前,是否可以来说一说,在同学之间交往时,除了你所说的一些不开心的事,有没有愉快的事,如受到同学的关心和帮助。
“当然有的,初三的时候我的1000米耐力跑总是不行,小A却总会在跑道边为我加油鼓劲;还记得第一次上台演讲前,我紧张到不行,台词几乎忘光了,同学们一直在我身边陪伴我,让我深呼吸,帮助我顺台词……”
“这些虽是小事,是否也一直让你感动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是否还能说同学们总是在针对你呢?”
他笑而不语。
紧接着我们围绕着“你是一个笨拙的人吗?笨拙的人一定会受人指责吗?同学们都会做捉弄别人的事吗?”三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谈话至此,小俊的非理性想法开始有些松动了,对自己也渐渐有了些自信。
学会自信和信任别人
分析小俊的童年成长史,发现他是一个懂事乖巧却又胆小的孩子。父亲忙于工作,与小俊关系疏远,父亲男性的榜样对孩子影响较少。与母亲相依的日子里,小俊缺乏足够的安全感,由此变得非常谨慎。进入青春期之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建立,他的不自信与对人际的过度敏感有变本加厉的趋势。
在掌握了小俊更多的资料之后,针对性的辅导有了效果,谈话中渐渐地发现小俊放弃了非理性想法,也不再凭自己的想象去揣测别人的行为。如何将认知化为行为是当务之急。我鼓励他积极主动地参加交友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团体拓展训练等;从能够主动地互留同学之间的电话开始,自信、大方地与同学交流;在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积极地付出真心,给予帮助,让他感受到同学之间关爱的温馨;当发生问题冲突时,不再急于下结论,凭主观臆断,而是与同学沟通,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融入班级生活,体验学习劳动的酸甜苦辣。在与班级同学的交往中,我让他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开阔胸怀,学会自信。在交友中真正做到真诚相见,以诚交心。
个案小结
经过几个星期的心理辅导后,小俊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还时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观察他的表现,明显地从原来的沉默寡言、忧心忡忡变得精神振作,乐于助人。翻开他的“内心独白”本子(学校心理辅导课的一项内容),清晰地写着截然不同的两段话:原先是“心忧无人知,月夜独自叹,但愿逢知己,解我忧与愁”;如今是“心忧有人帮,月夜不孤单,只因有‘天使’,解我忧与愁”。小俊的猜忌心理有了很大的好转。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会不自觉地更多注意自我,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在关注自己和关注他人的过程中,时常由于非理性的思维而对别人的言行多疑、猜忌,由此导致人际交往不适。本故事中的小俊就是一个实例。
[点评]
在班级里常常会有像小俊这样人际敏感的孩子。人际敏感主要表现为对别人的不信任、猜疑,总觉得别人在算计自己。人际敏感的学生内心缺少安全感、归属感,在集体里常常会被边缘化。
在本案中,倪老师能够敏感地从来访者自述中收集到与问题有关的信息,确定其主要心理困惑所在:“这两件事情确实给了我们很多辅导的信息。从第一件事情中了解到小俊是一个人际交往非常敏感且又谨小慎微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小俊对自己缺乏自信。在第二件事情中,小俊总以为有同学捉弄他,并从他自身的角度认为,一切猜测又是应验了的,更加重了他的猜疑和情绪困扰。”接着,倪老师采用故事叙述和认知挑战技术,改变来访者的错误信念,让他学会自信和信任别人。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人际敏感是中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但是每个学生问题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内心的想法也各有差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倪老师的辅导有成效,因为她抓住了这些辅导的关键环节。
本案也存在可以改进之处。既然找到了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一个笨拙的人是不会被同学接纳,是要受到他人讨厌、针对、伤害,甚至作弄的”,如何运用认知挑战技术,帮助其认知重建,则是一个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插些对话,可以使案例更为精彩。本案恰恰在这个关节点上用了省略号。其次,家庭背景分析的关联性与充分性尚可进一步提高。案例有一段描述:“分析小俊童年成长史,发现他是一个懂事乖巧却又胆小的孩子。父亲忙于工作,与小俊关系疏远,父亲男性的榜样对孩子影响较少。与母亲相依的日子里,小俊缺乏足够的安全感,由此变得非常谨慎。”仅仅靠这样的简单推论,就发现来访者的乖巧和胆小,有点勉强。成长史分析(童年史)的关键是找到一些重要事件(或者是创伤性事件),以及这些事件与来访者内心的深层联结。
(点评人:吴增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