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之痛
——丧父学生的亲子关系辅导
上海市储能中学 沙海燕
当一个亲人活着的时候,我们往往不常常想着他(她)好的地方,而当这个亲人离我们而去了以后,脑海里想的却都是他(她)生前好的地方。案例中的来访者因为亲人离去后,没有及时得到情绪的宣泄和心理疏导,压抑许久,导致行为失控。本案例中最棘手的问题是由于母亲的教育不当,导致来访者和母亲产生矛盾,难以解决。最后,却在一句话的触动下,消除了来访者和母亲之间的隔阂。
情绪化的她
来访者是位高一女生,她是经班主任介绍来的。这位女生自高一下半学期开学初开始有不正常表现:时而大笑,时而大哭,时而在教室里随便走动,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而以前她是个学习非常用功、成绩优秀的学生。虽然由于早产,她生理上有些小小的缺陷,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生活和学习,反而令她更加努力拼搏。在老师眼中,她是个很不容易的女孩。
从班主任处,我还了解到,在高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时,那篇语文作文题目触发了女孩压抑很久的痛苦神经。因为她的父亲在她读初三时就因病过世了,她现在和妈妈住在外婆家。
刚进高一,为了掩盖这个事实,在父亲这一栏还是填写了父亲的信息,之前老师和同学都不知道她家里的这个情况。因此,她的这个秘密,随着她这次的情绪发作被老师发现了。但在她一再要求下,除了老师,别的同学都不知道她这个秘密,这点表明,她是个非常要强要面子的学生。
她告诉我,这次的情绪不稳定,是从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开始的。当时看到作文题目叫《如果时光能倒流……》,她突然想起一年前父亲过世的情形,突然间觉得天旋地转,心跳加快,有窒息的感觉,脑子一片空白,根本无法做题目。到后来,这篇作文没写成,交了白卷,还偷偷哭到下课铃声响。当然,那次几门考试的考分都一落千丈。于是,从那天开始,她心情就没好过,心里很烦,感觉很闷,经常会在上课时随便走动,随便说话,事后也感到很后悔,但来访者主诉控制不了。
丧失的哀伤
来访者是因为在一年前遇到家庭变故,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在这一年中,没有很好地进行心理疏导,心理状况一直处于压抑状态。
在母亲那里了解到,其父亲是个事业非常成功的人,在亲戚朋友眼里,这是个人人都羡慕的幸福家庭,遭到突然的变故,母亲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也因虚荣心在作怪,她不想得到亲戚朋友的同情,因此在亲友面前始终没有透露家里的这个秘密,而且要求女儿不能哭,要坚强,特别在亲戚面前也不能透露父亲过世的情况。
女孩压抑情绪的缓释,只有在独自做作业没人的时候可以哭一下,这一年来她也不愿意和母亲睡一个房间,因为独自睡觉才可以痛哭,白天的压抑,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够释放。对于这个女孩来说,放肆的哭泣也是个很难求得的事情。一年后,这篇作文勾起了她痛苦的回忆,她压抑的情绪由此爆发了出来。
倾听和共感
来访者笑眯眯地走进心理咨询室,我对这位女孩的第一印象是:她是个很要强的女孩,自己的内心世界备受煎熬,但还能笑对每一个人。她的第一句话是:“老师,你找我啊,我没事,只是最近心情不太好,调整一段时间就会好的。”在我的邀请下,她坐了下来,告诉我她家里的情况。
她爸爸是某公司总经理,由于工作繁忙,过度劳累,再加上本身有高血压,导致脑血管爆裂,在医院住了5天,突然过世了。还没怎么说完,她就放声大哭,她说:“我很恨我妈妈,因为在我爸爸过世的那天,是上午930,妈妈没有打电话给我,等我知道情况的时候已经是晚上放学回家后了。我记得当时回到家,看到外婆的眼睛红红的,妈妈原来很开朗的一个人,那天也变得沉默寡言,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家里出事了,但她们都试图在我面前装得很坚强,我知道她们都怕我承受不了这个事实。”这时,她已经哭成了泪人。
我对她表示共感:“老师知道你的确很难受,这种事换作谁都会很难过,看来,你压抑太久了。”她说:“我很恨我妈妈,为什么要这样?爸爸临终都不告诉我。她太要面子了,怕这事被老师和同学知道,可她也不考虑一下我的感受!”
“也许妈妈不是这个意思,她可能是怕影响你的学习,怕你一下子承受不了这个打击”,我试图寻找她妈妈不告诉她的理由。她说:“不是的,的确是我妈妈太要面子的缘故,因为到现在为止,我爸爸已经过世一年多了,家里除了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叔叔舅舅以外,其他一些远亲都不知道我爸爸已经没了,有时亲戚到我家,还问我爸爸去哪里了,怎么那么忙。我心里很难受,我很想哭,可妈妈总是不许我哭,怕被外人发现了,叫我坚强应对。我有时偷偷躲在自己的房间哭,妈妈就总是监督着我,有时哭到一半,只能装作若无其事,后来我只好每天偷偷躲在被窝里哭。有时妈妈要和我睡一起,我不想和她睡,怕被她知道我在哭。我会一直哭下去,哭到慢慢睡着为止,只有这样,我才能从容面对第二天的学习生活,我感觉自己一点空间都没有,做任何事都在妈妈的监视下,这种日子怎么过啊,我很压抑,像被绳索绑着一样!”
看来,她的情绪已经影响了生活。当问及她的生活时,她说:“晚上睡觉不是很好,很难睡着;胃口也不是很好,有时在学校不吃中饭也不觉得饿。”
听她叙述,在她父亲亡故后,她的情绪一直没得到很好的宣泄。在生活中也没有很好的朋友可以说说话。一些负面的东西,一直都默默地藏在心里。
空椅子技术
让她充分地宣泄,是首要任务。于是,我告诉她:“一定要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说出来,而且要尽情地哭出来,在妈妈面前不能哭,就在我这里哭,想说什么就说,我们可以对着一张空椅子哭,也可以对着它说话,你就当爸爸坐在这张椅子上。”
她显得很激动,一下子扑到椅子上,抱住椅子脚,痛哭起来,和“爸爸”开始说话——说到激动处又撕纸又摔水杯!
从同学的矛盾到学习的压力,一直说到和母亲的相处,自己的将来——后来,她提出个要求,说要和爸爸单独待一会儿,想和他说些心里话,请求我回避一下。
过了一小时,她开门请我,从她的脸上看出来,她说完话轻松了许多,情绪也平静了,还笑眯眯地对我说了声“谢谢”,这次的心理辅导前后用了三个小时,她宣泄得也比较充分,临走时表示以后还会继续找我。
我们约好定期每周一次,女孩连续来了好多次,每次来她都要求“和爸爸单独待一会儿”,每次看她宣泄完情绪,轻松的样子,我也舒了一口气!
解开母女心结
在接下来的几周,听班主任说她好多了,也没随意在教室里走动的情况,可能她的压抑情绪在运用“空椅子技术”得到宣泄后有所缓解。
平静了几周后,来访者的母亲来访。她听班主任介绍女儿在校的情况已有好转,便表示感谢。但她也反映女儿和她之间的隔阂还没消除,每次回家不和她说话,也不和她在一起吃晚饭,总是嫌母亲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她经常主动要求和女儿一起睡,常被女儿拒绝,今天来主要想咨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样才能缓解母女之间的矛盾。
我再一次找了来访者。她说:“从小到大,妈妈对我总是很严格,每次被妈妈批评的时候,都是爸爸来保护我,所以,我很依赖爸爸。现在,我的保护神没了!我讨厌被妈妈这么管着,她总是居高临下,从来不体会我的感受,所以我很讨厌她!”看来现在面临的是女孩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和母亲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对母女之间的矛盾,母亲的教育方法有待改变。
我想来访者那么依赖爸爸,可能以前爸爸在世的时候对她特别好,父女之间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可后来听她说:“其实,我爸爸很忙,平时没怎么管我。我小的时候还觉得爸爸不好,因为别的小孩的爸爸经常能带孩子到处玩,而我的爸爸整天忙于工作,从来没带我玩过。我现在很后悔。以前总说爸爸不好,现在爸爸没了,才觉得特别珍惜。其实我的爸爸也挺好的,他那么辛苦地工作,是为了这个家,为了我和妈妈。相反的,妈妈比爸爸舒服多了,工作轻松,单位还经常让她去国外旅游,和爸爸比起来,妈妈为这个家付出的太少了。听了她的话,我被搞糊涂了。觉得她前后自相矛盾,一边说爸爸从小到大没怎么带她玩过,其实感情也不深,小的时候还怪罪过爸爸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但现在却说想爸爸,想起爸爸当保护神的伟大,觉得爸爸比妈妈好,说起妈妈来甚至还咬牙切齿。
她说:“我为什么和妈妈有那么多的矛盾,其实这和妈妈处理爸爸这件事情关系很大。”我问她,爸爸这件事情上,妈妈的哪些做法让你那么憎恨她?
她说最主要有三点:“第一,她不该不让我见爸爸最后一面。第二,她不该不让我哭,还说什么一定要坚强。第三,她不该让我跟着她欺骗亲戚朋友。”
我试图说服她母亲有多辛苦,应该多体谅母亲。但她却认为自己比母亲更痛苦,母亲应该多体谅她。我感觉到这一次的谈话,来访者有了点小小的阻抗。我知道我已经开始挑战她,这次的谈话也没再进行下去。
后来听班主任说为了解决她的这个问题,她和年级组长找她谈过好多次,但都因为双方的观点不一致,而导致谈话无法进行下去。有几次她母亲在场,只要母亲讲话,她就会对着母亲凶巴巴地吼道:“你给我闭嘴!我不要听你说话,我不想再看到你!”班主任和她母亲都很焦急,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她能回到原来那个活泼可爱的样子。
我知道女孩的负性情绪虽然有了缓解,但她还有个很棘手的问题,就是和母亲之间的矛盾。其实这也和她父亲的亡故有关。要想彻底让她回到以前的那个她,这个矛盾就必须解决。于是我又约了她。
我知道只是倾听和共感已经不够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她自己想清楚这个问题。她的问题我思索过,肯定有个症结所在、关键所在。我的最大的挑战是我必须摸索这个结是什么?它在哪里?
这次她还是反复说:“以前我不喜欢爸爸,有时还怀疑爸爸到底爱不爱我,现在对爸爸的恨都变为了怀念。我后悔自己没有在爸爸有生之年,对他再好一点……”“我讨厌妈妈,妈妈和爸爸没法比……”
于是,在她那个重复的前后自相矛盾的问题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我告诉她:“人都会有个通病:当一个亲人活着的时候,我们往往不常常想着他(她)好的地方,而当这个亲人离我们而去了以后,脑海里想的却都是他(她)生前好的地方。你是不是也这样?”她想了想说:“老师,您说得很对。自从爸爸过世后,我每天想的都是他以前对我好的情景,而且有时会用他好的地方掩盖住所有他不好的地方。”
我让她换个角度去想问题(虽然这个比喻对她太苛刻),我说:“你现在和妈妈矛盾那么深,是因为妈妈把你管得太严,而且可能在你爸爸这问题上也处理得不当,但假如有一天,你的妈妈离你而去了,你还会想到她的所有的不好吗?”她愣了一下,眼泪一下子就像洪水暴发一样。我知道她醒悟了,理解老师的话了。
她愿意与母亲说话了
通过认知改变,来访者已经醒悟了。接下来,就是如何让母女再走到一起。她说已经一年多没和母亲好好说话了,不知道该怎么和她沟通。我告诉她可以试试通过发短信、写纸条来说出心里的想法,她表示愿意尝试。我电话联系了她母亲,要求她母亲先通过肢体接触来接近她,以增加母女感情,或者也可先通过双方书写的方式来沟通,然后再慢慢转为言语的沟通。但前提是,母亲要有足够的耐心听她说话。
她母亲采用了我的建议,刚开始母女俩通过写纸条传递感情,后来慢慢开始有了言语的交流。几个星期后,妈妈说母女之间的矛盾基本得到了解决,书写的方式很好,母女之间无法通过言语表达的情感,都通过字里行间表达了出来,慢慢地,女儿脱离了书写,变得愿意和母亲沟通说话了。从此,母女俩的隔阂消除了。
虽然面询效果卓有成效,但来访者还是有生理的不适应。仍旧是睡不好觉、吃饭没胃口。在这些症状没有得到缓解的情况下我建议家长带她去医疗机构进行适当的治疗,适时采用药物治疗,并不断跟踪巩固。
个案小结
通过辅导,来访者的两个心理困扰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缓解。第一,父亲去世后对她造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通过空椅子技术疗法,得到了充分的宣泄,缓解了心理压力。第二,来访者和母亲的矛盾,通过认知和行为疗法,初步得到了解决。现在还在巩固疗效,每周定期来进行心理咨询。
在来访者和妈妈的关系问题上,来访者曾经和班主任聊过几次,在班主任的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收效甚微。后来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一句换位思考的话,让来访者的思绪一下子豁然开朗。因此,在咨询过程中,有时花了大量的时间,企图改变来访者的想法,但效果也不大。而有的时候,关键的一句话就能解决来访者的心理疙瘩。
[点评]
由家庭原因(如父母不合、离异或者某一方亡故以及父母下岗、亲子关系或父母教育方法不当等)导致学生的行为发生重大变化,是学校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本案例中沙老师面临的来访者就是一位因为失去父亲进而与母亲产生矛盾并导致在校行为怪异的高一女生。从案例报告可以看出,沙老师对来访者的心理辅导是较为成功的。
咨询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充分运用倾听和共感技术,与来访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该女生很要强,但内心的苦恼又非常希望能与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交流、分担,所以作为辅导老师首先不是判断是否对错或提供解决之道,而是要与她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沙老师在辅导前半部分以倾听和共感为主,在咨访关系的建立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针对来访者内心压抑的大量负性情绪,采用空椅子技术使之得以宣泄和释放。该女生的负性情绪压抑的很深,持续的时间也很长,这就需要一种合适的方式予以释放。沙老师采用的空椅子技术实践效果不错:“过了一小时,她开门请我,从她的脸上看出来,她说完话轻松了许多,情绪也平静了……我们约好定期每周一次,女孩连续来了好多次,每次来她都要求和爸爸单独待一会儿,每次看她宣泄完情绪,轻松的样子,我也舒了一口气!”
3.启发引导来访者换个角度来看待母女之间的矛盾,并教会双方良好沟通的具体方法(先通过发短信、写纸条传递感情,然后进行言语交流),从而解决了该女生行为问题的深层次诱因。负性情绪的充分释放,使得理性分析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成为了可能:母亲的教育方法很有问题,女儿看待母亲言行的态度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沙老师运用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使得母女俩的隔阂消除了。
咨询师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在该女生来心理辅导之前,当发生行为问题时(如上课时随便走动,随便说话,事后也感到很后悔等),班主任做过些什么工作?女生的反应又如何?这些是心理老师辅导前很需要了解的,但在该案例报告中并没有涉及。
2.从案例描述中可以发现,女生的母亲似乎存在不少的问题:如“让我跟着她欺骗亲戚朋友、妈妈总是不许我哭,怕被外人发现了,叫我坚强应对……”类似认知偏差如果不纠正,母女间还会出现各种新的矛盾。如果沙老师在处理过程中不是仅仅希望女儿能多体谅和理解母亲,而是同时能关注母亲,帮助母亲认识到自己的某些非理性认知对女儿所造成的伤害并进而有所改变,这将使辅导的效果更加巩固和长久。
(点评人:张建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