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乒乓球”的弦外之音
——中考前后家长心理辅导
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 郑云飞
“何时找你打场乒乓球”
景是我的同事,北方人,已是不惑之年,性格很爽朗,是一个要强的女性,学历也很高,是学院里公认的才女。从去年,也就是2008年夏天开始突然迷上了打乒乓。为了打好乒乓球,她不惜重金请教练指导,还利用自家的露台空地搭建了一个乒乓室,买了一台自动发球机,乒乓球拍更是横的、直的、日式的、长胶的、生胶的应有尽有。同时,她还寻找一切机会与人切磋以提高技艺。
碰巧我也是一个乒乓爱好者,于是我就成了她最好的陪练。毕竟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她总是输多赢少。但这一点也没减弱她对乒乓球的热情,每次都是高呼酣斗,大喊过瘾,并且下了场还要和我一起探讨技战术问题。说实话,我是一个“野路子”选手,喜欢打乒乓,但并不喜欢专门研究乒乓,往往对于她的技战术分析哼哼哈哈,不置可否。她却误解为自己没有分析清楚,下载了不少乒乓教学的视频等资料给我学习,有时令我哭笑不得。不过,经过一个阶段的耳濡目染,还别说,本人的乒乓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成了学院里的“高手”之一。自然,她就更打不过我了。
但是,每次只要有机会,她总是冲我嚷嚷:“何时找你打场乒乓球?”
“哭痛快就好了”
这天打好乒乓球,我感觉有点累了,想利用剩下的午休时间休息一下。没想到景又冲到我办公室里来和我分析技战术。我敷衍了两句,就想转移一下话题。
“听说你女儿也在学习打乒乓,水平怎么样?”我问。
“是的,她练的是横拍,很有点样子了……”
“哦,听说孩子已经初三了,打球会影响学习吗?”我打断她说。
“应该不会。现在学习多紧张,让她打球也是一种放松。”
“看来你女儿在学校里是个优等生。”
“哪里哟!中等。不过她的成绩忽起忽落,有时好点儿,有时差点儿。这次考好了,下次肯定考差,我都头痛死了!”
“你的女儿在重点校里你都头痛死了,那让那些子女在普通学校的父母怎么办,你就知足吧!”我觉得话题已被我成功转移,搪塞两句就应该结束了。
没想到,她找了张椅子坐了下来。我想,完了,还要继续技战术探讨!我打起精神准备“接招”。
“我最近挺烦心的……”
我一愣,不是技战术?
“……说到女儿。最近她的物理补课老师和我联系,说孩子补课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的,注意力无法集中,一些常识性问题屡屡出错,所以成绩无法提高。我正想请教你一下,如何才能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这应该是心理学的范围吧?”
我点点头,心想:我怎么就把话题转到心理问题分析上了呢?这多烫手啊!评估了一下当场的形势,再讨论乒乓技战术恐怕是不行了,没办法,上吧!
“那么孩子在其他学科方面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我调整了一下自己,强迫自己进入状态。
“有的学科有,有的就没有。”
“能归纳一下吗?”
“比如语文、英语等文科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理科就会。”
“能否再详细点?”
“数学和化学有时会有,物理是一直有。”景思考了一下说。
我还没问,景继续说:“我觉得这个孩子不是注意力的问题而是看菜吃饭的问题。”
我问:“什么意思?”
“哪个老师对她好,她就卖力;哪个不好,她就无所谓。”
“能详细点吗?”我希望景能够在这个咨询环节中概括出她的想法。
“比如语文,她的老师一直说她很不错,她就一直往这个老师的办公室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完成语文作业。上次有个全市的征文比赛,孩子拿了一个奖,之后就更起劲了。”
“孩子在语文方面取得的成绩应该让你觉得骄傲才对啊!”
“是啊。我担心的也是这个。”看到我疑惑的神情,景进一步解释:“马上就要中考了,孩子还在偏科发展,到时考不上理想的高中那可怎么办啊!”
我说:“哦,你担心的实际上是孩子如果继续偏科就无法考取理想的学校,是吗?”
“是的。”
我了解了一下孩子的总成绩情况,大概在学校的70名左右(孩子所在的学校是重点初中)。依据学校的惯例,前50名的学生考取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把握比较大,前100名的学生考进区重点不成问题。但景的目标是让孩子考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但你知道吗,”景说,“孩子的成绩经常忽起忽落,好的时候能考到学校30名,差的时候可跌到学校的120名。我说的70名是她的平均表现。”
我说:“你是怕孩子在中考的时候考得太差,连区重点也考不上是吗?”
“是的。”景一脸忧郁,与打球时的生龙活虎判若两人。
“那么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你有什么办法应对吗?”我说。
“那只能托关系找人帮忙了,我和某个区重点中学的校长关系不错,到时请他帮帮忙。”景很无奈地说。
我知道此时的景正被自己不合理的想法紧紧缠绕,不能自拔。
我追问:“你已经想好了应对的方法,为什么看起来还这样焦虑呢?”
“我心里实在不愿意去求人。”景顿了一顿,“如果孩子能自己考上,那会省去多少麻烦啊!可是孩子现在的情况我实在是没有把握。我天天为她忙这忙那,跟她谈心,还要和她一起学习到深夜。我真的好累!”
“孩子的爸爸没有和你一起分担吗?”
“孩子的爸爸主张让孩子自由发展。他不和我唱对台戏已经很不错了,根本无法指望他!”景显得有些激动,“更可气的是孩子偏偏最听她爸爸的,她知道考得不好爸爸也不会责怪她。”
看到景情绪激昂的情形,我沉默了一会,给她一个缓解的时间。在沉默的短暂时间里,我突然意识到景已经郁结了太多的消极情绪,此时的情绪激动是让其宣泄的最好时机。于是我马上采用了共情:“你觉得很累,觉得有些力不从心,是吗?”
景激动地大声说:“我天天忙里忙外,忙进忙出,忙烧饭,忙洗衣服,还要忙孩子的学习,就我一个人在忙。但忙了也没有好结果,一点也不省心。”接着更大声地,略带哽咽,“我现在天天研究怎么打乒乓球,天天找机会打乒乓球,你当我真那么喜欢吗?我只是……我只是……,我只是希望通过打球来忘记这些烦心的事啊!”
我紧追不放:“你在逃避!”
景一愣,接着,眼泪夺眶而出:“我是在逃避!我是在逃避!养一个孩子怎么这么难!”奔出,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啜泣不已。
同事们非常奇怪,纷纷来问我,我说“让她哭吧,哭痛快了就好!”
“争取在自主招生中能有所收获”
景在痛哭,我在痛苦。因为我知道我无意之中接了一个心理咨询个案。
我给自己的暗示是,既然接了就把它做下去。下一步我该如何计划呢?景的情绪暂时得到了宣泄,但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我还需要了解更多的情况。
这时恰巧景的女儿小申放学来找妈妈。我就建议要和她谈谈。母女都同意了。
我和小申谈了大约一个小时,了解了小申的情况。从她喜欢的老师入手,我发觉小申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清楚,对自己所处的位置也比较清楚。
交谈过程中,我发现了暗示的可怕性。对于成绩的忽起忽落,小申笑着说:“妈妈给我总结了一个规律,一次考好以后,下一次一定考不好,很灵验的!”
我问:“这个规律是妈妈总结的还是你和妈妈共同总结的?”
小申说:“是妈妈发现的。我一验证发现还确实如此。”我听了以后,暗暗担心,因为如果这个“规律”是妈妈的一厢情愿,那么孩子还有转变的机会,但如果是母女二人共同合作将这种暗示固定为概念,那转变难度就大了,甚至可能无法改变,从而在关键时刻出问题(事后发觉果然如此)。
我问:“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你是否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使自己在中考的时候恰好是能考好的那一次?”小申笑了,说:“那没用,中考之前的考试都非常重要,而且非常频繁,无法计算的!”我说:“那么你就听天由命了是吗?”小申又笑了:“我也不知道,我想我现在的重点是把缺的科目抓紧赶上,还有就是争取在自主招生中能有所收获!”我问:“自主招生是怎么回事,能详细点吗?”小申说:“我们学校高中部在中考前都有一个自主招生的机会,同学可以凭自己的以往成绩参与选拔。”我问:“你觉得自己的把握挺大的是吗?”小申说:“很多人竞争,不一定的。”在咨询中,小申屡次表示了考好试可以对得起父母。
我当时已经很累了,就没有继续下去。但我发觉到小申和景的区别是,两人对目前的状况都很清楚,但小申更冷静和满怀憧憬,而景则过分消极和悲观。
“接下来我该怎么办”
第二天,我一上班就把和小申的谈话内容根据小申的授权有选择地告诉了景。景表示了感谢。我笑着问:“昨天之后,你是否决定不打乒乓了?”景笑了,说:“我已经喜欢上乒乓球了,不会终止的。我上次哭过之后,心里放松了很多,想想自己现在焦虑降低,还无意中掌握了乒乓球技术,还是很高兴的!”我心中暗喜,看来昨天的共情起了效果。
我问:“小申屡次表示考试考好了就对得起父母,孩子的话你怎么看?”景检讨自己说:“我逼孩子逼得太紧了,孩子的压力也非常大,这我体会到了。但我真的很迷茫,接下来我该怎么办呢?”
我问:“你认为怎么办才好呢?”我的咨询师面孔又出现了。
景说:“我现在想减轻孩子的压力。我想到的做法是像孩子的父亲一样,不再紧盯孩子的学习,让她自己应付。可是我现在矛盾的是,我紧盯着她,她的成绩都不够上乘,不够稳定,一旦放手,我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尤其现在是中考的关键时刻。”
其实,昨天与景和他女儿交谈过后,我就在想该如何帮助景。我预想到了她可能会提的问题,我定的目标是帮助景摆脱不合理的信念,降低焦虑程度,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能告诉我你是怎样紧盯女儿的吗?”
景:“我陪她做作业,陪她补课,陪她订正作业,订正试卷,还下载试卷让她复习和提高。”
我:“这样做很累吧?”
景:“是的,但孩子还不大听我的。”
我:“为什么?”
景:“有些题目我也不会,无法讲解。”
我:“遇到这种情况,你怎么办?”
景:“我就说我们来比赛,看谁先解出来!”
我:“结果呢?”
景:“有时我花了很长时间解不出,我就承认我不行。但我气愤的是,我在解题的时候,孩子一点也不着急。我是经过努力解不出,于心无愧,而她根本就是不努力。”
我:“那么你的方法就是榜样示范,告诉孩子努力才是最重要的是吗?”
景:“是的。”
我:“是否可以说,你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对结果并不重视?”
景(犹豫):“不是。我也很看重结果。”
我:“你更关注什么?”
景(想了一会):“结果。”
我:“假使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目标不清,孩子是否也就会无所适从?”
景:“是的。”关注教育的过程还是结果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在这里提醒了景,感觉她有所澄清,于是就转向了下面的咨询。
我:“紧盯是一件很累的事,你能坚持做到很不容易!”
景(笑了):“我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盯了我就盯,累了,烦心了就随她了!”
我问:“什么时候会想起来盯?”
景:“她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
我:“成绩不好就盯,盯到成绩好了就不盯了是吗?”
景:“基本是的”。
我:“那么孩子的成绩忽起忽落与此有关吗?”
景:“可能吧。”
我:“你设想一下,孩子是否会这么想:妈妈盯着我,我的成绩就好,妈妈不盯着我,我的成绩就不行?”
景:“可能的。”
我:“这样看来,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掌握在她自己的手里,而是控制在别人的手里,一旦这个别人发生了状况,孩子是否就会一蹶不振?”
景:“可能会。”
我:“那么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是让她学会自己掌控自己的前途有利呢,还是让她永远被别人控制有利?”
景:“当然是让她自己掌控自己更好了。”
景的三个“可能”让我觉得此时我该抛出我的目标想法了。
我:“你曾说过你担心孩子区重点都考不上,你是否想过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能接受这个现实吗?”
景:“我当时就是说说的。孩子应该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我问:“应试教育下,一考定终身,任何情况都会发生的,你有这种思想准备吗?”
景:“如果是这样,我会动用一切关系让她去区重点的。”
我问:“把握有多少?”
景:“差不多100%。”
我:“如果是这样的话,高中三年,你就时刻盯住孩子,让她考上理想的大学来证明自己,是吗?”
景:“可能的。”
我问:“根据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做法,你觉得自己能坚持下来吗?”
景(嗫嚅):“不知道。”
我:“假使你的心理底线是孩子考取区重点,而从你对孩子的了解,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是吗?”
景:“是的。”
我:“那么是否可以给你和孩子一个共同成长的机会?”
景:“什么意思?”
我:“底线是孩子考取区重点,你认为应该没有问题而且可以接受,那么让孩子自己在此基础上制定去冲击市重点的目标,给孩子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你看如何?”
景沉默了好一会儿,说:“我回去想想。”
我:“我无法帮助你的女儿考取市重点,但我愿意帮助你,和你一起帮助你女儿健康愉快地长大。”
“把自己安排得充实一点”
两周后景主动来找我,说现在她已经考虑好了,决定接受我的建议,并表示要把关心孩子学业成绩的重心转移到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上,比如关心她的饮食,定期带她去参加乒乓球训练,提醒她早点休息,等等。
我:“孩子的学习你准备怎样帮助?”
景说:“我已经想好了,尊重她自己的意愿,若需要我的帮助就让她自己提出来,我不主动去打搅她,这个时间段我尽量把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安排好,把自己安排得充实一点。至于是否要补课也尊重孩子的意见,她想补就补,不想补就不补。”不愧是学院的才女,一点就透。
我表示了认可:“很好,你的想法有了很大的变化。”
接下来,我主动出击:“但有个问题想与你探讨一下,假使孩子因为你的改变而无所适从,这种情况你又准备如何应对?”
景说:“这也是我想请教的地方。”
我说:“我的建议是你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和孩子谈谈你的想法。因为孩子如果对你的计划一无所知那自然就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你把想法与孩子进行交流的话,一方面是尊重孩子,一方面也可以听听孩子的想法,看是否有不太适合孩子的地方。”
景犹豫了一下:“一定要谈一次吗?”在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上,父母权威的惯性思维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彻底改变的。
我强化了一下,说:“是的!”
景说:“好吧,我再想想。”谋定而后动,我觉得这样的回答比马上就答应更有成长的价值。
一周后,景告诉我,谈话已经进行过了,起初她觉得会很难,没想到,谈话进行得很顺利,孩子的表现也是非常放松和高兴的。我向景表示了祝贺。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景的情绪明显好转,按她的说法是:“我现在把自己安排得很充实!”
“你是不是想狠狠地揍那些走后门的人”
中考是一个让人煎熬的过程。围绕升学会出现各种情况,而每种出现情况最后的承受者都是学生,结果好倒也罢了,结果不好,学生受到的伤害会很深。
一个月后,景告诉我孩子最近的情绪不佳,我问为什么。她说,孩子学校在进行自主招生,孩子平时在学校的表现很不错,获奖也很多,是很有希望在学校自主招生中被录取的。可是,那次自主招生考试没考好,孩子落选了。对于落选孩子是能够接受的,但孩子情绪低落的原因主要不是因为落选了,而是同班一个各方面都比不上她的同学入选了,她不服气!
景说:“我知道了也很气愤,但我不知如何帮助孩子!我很着急!”
我质询:“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是否我们对那个学生的情况并不了解?”
“我确切地知道,这个学生是通了关系的。”
我再面质:“那么你是否准备找学校理论一番呢?”
“不会。我不想和学校把关系搞僵,毕竟我的孩子还在这个学校里就读。”景很沮丧。
此时我开始共情:“是的,碰到这种事情确实让人很愤怒。”
景沉默了一会:“这种现象太多了,平常都发生在别人的身上不觉得怎样,现在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滋味真不好受。”又沉默了一会儿,“我主要是担心孩子。”景很快从自己的情绪中摆脱出来,并将思考的重点又关注到孩子身上。
我问:“你和孩子交流过吗?”
景说:“看她的表现,我不敢和她说话,生怕惹恼了她。”
“如果不良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那么必然会影响今后的行为。”我提醒景。
景说:“我该怎么办呢?”
“你有什么方案吗?”我问。
“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慢慢好起来的吧。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我说:“这确实也是一种方法。”
“但这种方法我觉得太消极被动了,你能提供我一些方法吗?”
我说:“我只能给你一个建议,就是共情。”我稍稍停顿了一下,尽量将思路理清,力求表达准确清晰,因为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亲子沟通技巧,“你可以尝试一下用这样的语句向孩子表达你对她的理解:我感觉到你非常愤怒,是吗?你是否感觉到有很深的挫败感?你是不是想狠狠地揍那些走后门的人……通过共情让孩子把内心的想法倾诉出来,这样,孩子的激烈情绪可能会得到缓解,也可能会比较冷静地对待今后要面对的学习。刚才我就运用了共情的方法与你对话,你觉得当时的情绪缓解点了吗?”
景看着我,似乎在回想刚才的过程,然后点点头说:“好的,我回去试试。”
第二天,景告诉我,方法奏效了,孩子虽然情绪上还有些不稳定,但到了学习时间,不再像前两天那样心绪不定,能按时开始学习了。事后,孩子告诉我,那一天,她感觉到妈妈对她真心的理解,从而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真实成绩来超过别人。
“谢谢妈妈”
之后的几个月时间里,景不时地和我做一些非正式的交流。我尽己所能地提供帮助。中考前夕。景喜滋滋地告诉我,孩子在最近几次的模拟考中都考出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尤其是物理,孩子的补课老师郑重地劝告孩子,不要再来补课了,因为根据孩子的优异表现,“补课实属浪费。”我向景表示了祝贺。
中考前一天,景希望我给孩子做一个考前辅导。我同意了。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孩子表达了这样几个想法。一是谢谢妈妈。在中考如此紧张的时刻,妈妈放手让自己管理自己,给了自己足够的空间和最小的压力,使自己在中考这段最难熬的日子里也能自由地呼吸。二是感谢那位“走关系”的同班同学。正是因为这位同学使得自己变得更加努力,更加忘我;也正是这位同学才使自己取得了现在这样的成绩。三是考取区重点对目前的自己来说不应该有问题,市重点是自己冲击的目标。四是在最近一次考试中,自己的成绩非常好,按照规律,这次中考可能会成绩下降(暗示的可怕),但对考不取的结果自己也已经有思想准备。五是不需要妈妈动用关系帮助自己,这太没面子了。
在征求孩子同意后,我把孩子感谢母亲的话转述给景时,景长时间沉默,嘴唇翕动。看得出来,她的内心极不平静。
“何时找你打场乒乓球”
中考成绩下来,孩子果然以两分之差落选市重点,应验了先前“此好彼差”的心理暗示。当我知道这一结果时,我内心里着实觉得有些遗憾。当我发信息问询时,景有点愤愤不平,不是孩子的落榜,而是因为这其中又发生了两个同班同学“走关系”上了市重点的事情,其中一个还是本单位同事的孩子。景发信息说,本想孩子考取市重点给自己挣个面子,不成功也就罢了,反正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现在同事的孩子依靠关系上了市重点,我却没有这种关系帮助孩子,这太没面子了!我把孩子考前关于“妈妈动用关系帮助自己,这太没面子了”的话发给了景。大概二十分钟后,景回信:“看来我的面子和孩子的面子是相反的,我会尽快调整心态的。”
录取通知下来的那天,我发信息问询,景回复说她在和孩子去北京的路上,她们在东北玩了一圈,现在心情非常平静,她还问何时找我再打场乒乓球。
个案小结
1.评估分析
本案是无意中介入的一个考试心理辅导个案。最初是没有目标的。当正式介入后,笔者将目标设置为帮助景摆脱不合理的信念,降低焦虑程度,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摆脱不合理信念和降低焦虑程度是近期目标,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以利于今后的成长是远期目标。因为景是笔者的同事,并且是长期的同事,所以笔者有意识地将长期目标定为孩子的今后发展。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笔者使用了共情、沉默、对峙等技术帮助景摆脱不合理的信念,降低焦虑的程度,采用提建议的方式帮助景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对于结果,笔者有两种预设,一种是孩子考取市重点,皆大欢喜;一种是没有考取市重点,但母女二人平静地接受。笔者在操作的过程中,一直以后一种为重点。从最后的情况来看,个案达到了最低目标。
2.反思
(1)咨询千万不能打疲劳战
在整理此案例的时候,笔者意识到在与小申的第一次接触时,因为之前与景有过谈话,已经很费心力了,所以忽略了当时小申在物理等学科学习中的漫不经心是因为她对自主招生的踌躇满志;忽略了小申可能在潜意识中认为“物理就这么点东西”,如果自主招生失败,努把力就可以了,现在不用这么着急。事后证明确实如此,自主招生失败后,小申的物理成绩稳步提升,中考前被补课老师“驱赶”出补课队伍,理由是她的成绩已不用来补课。而正是对自主招生的忽略,为后面的咨询带来了被动。
(2)考试焦虑实际是对过程的焦虑而不是对结果的焦虑
当小申考取区重点的结果下来后,景的心情平静,让笔者思考的地方是:在面对结果时,选择接受并平静处理是不难的,难在结果没有出来前的那段时间,这段时间以中考为例,可能长达一年,此时最需要心理支持!
心理支持不一定能改变结果,但可以使人保持低焦虑水平面对结果,这可能是心理健康的意义所在!
因此接手考前辅导案例的心理咨询人员一定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心理辅导的意义,才能最大限度的帮助受困者。
(3)心理咨询师和受困者是互相支持的
当咨询师认真、客观、满怀真诚地提供帮助时,来访者会感受得到并且心存感激的,当他们真诚地向咨询师表达自己的谢意时,咨询师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心理能量就得到了恢复和提高。这就是支持,互相的支持!
[点评]
面对人生路上第一次重要的考试——中考,学生会紧张,家长更会焦虑。因为在当今的大背景下,大家都深知,考取一所好高中,对将来考重点大学以及大学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但由于阅历和年龄的原因,初中年龄的孩子可能因为单纯和幼稚,还不至于把问题看得十分严重,而家长就不同了。面对即将要参加中考的孩子,他们除了会考虑到孩子的前途外,还会考虑到自己的面子问题,尤其是当老师的也许会有更多的这方面担忧吧。本个案中的景就处于这种境地,为了即将中考的女儿,她烦恼、紧张并焦虑不安。
景有一个平时成绩不错即将要参加中考的女儿,而她自己在单位里是一个能干、要强的才女。临近中考,可女儿的成绩很不稳定,景非常担忧和焦虑。她想通过打乒乓来掩盖、逃避自己的担忧和焦虑,但都无济于事。也许景经常与笔者讨论乒乓球技,就是为了找到一个解决焦虑的机会吧。
本案例与一般个案辅导不同的是,郑老师并不是一开始就接受咨询和进行辅导的,他与景只是共同爱好打乒乓这项运动,经常在一起打球、聊球技,无意中开始了咨询辅导。但就是这个从一开始的无意介入,到最后辅导成功的全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合格咨询者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
虽然开始时是无意介入,但一旦介入了,郑老师就做了及时的调整,从强迫进入——开始进入——完全进入;从开始没目标的闲聊——思考分析后的合适定位——准确把握确定目标,体现了郑老师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功底;从咨询的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确定,以及目标的初步达成,显现了郑老师以人为本、尊重情感、注重合作的咨询理念;与景及其女儿的交流、对话和提问,待人的热情、关心与尊重,处理问题的深思熟虑、踏实而有耐心,体现了郑老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咨询实施过程中,共情、沉默、对峙、质疑等技术的运用,帮助来访者摆脱不合理的信念,降低焦虑的程度,提建议共协商的方式进行行为指导,呈现了郑老师扎实的业务基础和成熟的社会阅历。
对学生家长的辅导,同时又是对作为教师群体的同事的辅导,已成为咨询者的重要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心理健康的理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同,需要咨询师提供服务的人群和对象会不断扩大和增多。如何抓住合适的契机,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从而提供有针对性和有效的辅导,本个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示范,可引起同行的思考和借鉴。但本个案在撰写过程中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尤其是最后的“反思”部分。咨询者的意思表达的不明确、不完整,不尽如人意,有些表述有些词不达意,这或许是因为时间太仓促的缘故吧。
(点评人:蒋薇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