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是我的老师

学生,是我的老师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娟娟认为,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陈娟娟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是单向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心灵的互动;不应该是单向的教师问学生答,而是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场,一种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潜心感悟作者的语言和情感。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不断追求,不断创新,这就使陈娟娟的教师生涯走向成功,走向成熟。

学生,是我的老师

谢明慧

和娟娟老师认识近20年了。初识便喜欢上了她,那是因为她的率真。娟娟的喜怒哀乐全在脸上,她的心思几乎是透明的,一眼就能猜透。对人、对事、对课文的解读,她总是快人快语,表明自己的观点,从不会(至今也没有学会)见风使舵,随意附和。有时候真叫人受不了。可是,一旦她认为他人的观点正确,就会爽朗地大声笑着接受。每每听完她的课,她总会反思点滴的得与失,成功与缺憾,然后认真地看着你,听你的点评,叫人也不得不像她那样率真地倾述个人的意见。

和娟娟相处最密的时间是我们共同研究“小学的个性化教育”,实验中我进一步感受到她的灵气。20世纪90年代中期,“个性化教育”在国内还是个有争议的命题,但却是个较前卫的课题。在专家的指导下,作为实验教师的陈娟娟啃了有关的理论文摘,认真参加了学习讨论,潜心上了不少的探究课,实践着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陈娟娟认为,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对小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的事务中依赖老师和家长的现象,娟娟首创了“怎么办”的德育讨论。这种新型的讨论课是由学生的提问引起的,来自于学生中的问题引起了伙伴之间的共鸣。在讨论中,教师鼓励学生遇事要自己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学生们各抒己见,常常为一些两难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其间,老师不给学生提供唯一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学会思辨,勇于表达。我认为,讨论的题目虽然都很小,却为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打下了基础。

陈娟娟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是单向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心灵的互动;不应该是单向的教师问学生答,而是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场,一种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潜心感悟作者的语言和情感。每每听她的课,总会让人感受到有点与众不同,那是因为她的课不全是课前预设的,课中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老师的应对经常是出彩的亮点。当然也免不了会有些遗憾。用娟娟自己的话说:“处理好的是因为课前对文本有了充分的解读,处理不足是因为课前对文本的解读不够。”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语文课是生动的、精彩的,其幕后必定是教师扎实的语文功底,陈娟娟老师课堂中的轻松驾驭,源于课前的研读和课后的反思。和陈娟娟在一起做得最多的是读课文,最伤脑筋的是讨论她的质疑问难。我说:“很怕你的提问。”她说:“我怕被学生问倒。”陈娟娟的用功更体现在课堂后的反思,几乎每篇课文上完后,她都会及时思考,及时写下点滴体会。难怪本书中有那么多的课堂实例。

去年,有机会在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听了陈娟娟的一节随堂课,非常感慨她的不断追求卓越。我明显地感觉到她的课堂更加“人性”,更加注重“个别性”。“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这是多么响亮的口号,但做起来很难很难。尤其是在有着几千年师道尊严传统的中国。这是一个境外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差异可想而知。陈娟娟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不仅体现了不同层次的要求,而且体现了对孩子的理解。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来自新加坡的孩子,她三次提出了同一个简单的问题,班上没有一个孩子取笑她(无论是这位学生的大胆,还是同学们的宽容,都是老师教育的结果)。老师耐心地引导她,让该生读课文,全班读课文,同学应答,教师引导,直至这位学生弄懂问题。过后,在全班做练习时,老师又蹲在她身边作个别辅导。课后谈及,娟娟平淡地说:“是学生教育了我。”

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不断追求,不断创新,这就使陈娟娟的教师生涯走向成功,走向成熟。一个有个性的教师一定会教育出一群有个性的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