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艺术课程开发为抓手,凸显民族精神教育内容

以艺术课程开发为抓手,凸显民族精神教育内容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的音乐、美术课,要增加民族精神的内容,使之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蓝印花布是中国正在消亡的众多民间手工艺中的一种,发掘、整理和保护蓝印花布这一传统手工艺瑰宝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堂教学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就这样,民族精神自然地融合于学科教育中,做到润物无声,自然贴切。

一、以艺术课程开发为抓手,凸显民族精神教育内容

艺术学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要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特别是人文学科及有关的艺术学科中所具有的教育因素,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将民族精神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掌握艺术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民族精神的熏陶。小学的音乐、美术课,要增加民族精神的内容,使之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具备的。实践中,我们力求把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在学唱《国歌》、《队歌》、《只怕不抵抗》、《雨花石》等一系列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歌曲时,我们除了让学生了解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铿锵有力的节奏、高昂激奋的情绪等音乐特点,激起学生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孩子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这时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很自然地做到了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音乐课应适量增加我国经典民乐、民歌和戏曲欣赏的内容。音乐欣赏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儿童化、形象化的语言,能激发起学生欣赏乐曲的欲望,并打好与乐曲情绪产生共鸣的感情基础。例如,《紫竹调》原是一首三四十年代流行于苏州的市井小调,后成为上海沪剧曲牌。经历代艺人传播修改,成为一首含蓄有趣的乐曲,颇具江南丝竹风格。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以欣赏《紫竹调》为教学切入口,带领学生走进上海传统戏曲文化,通过听听、唱唱、演演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领略了沪剧的无穷魅力,自然地接受了民族文化的熏陶,对戏曲的热爱油然而生。课间常会听到他们轻声哼唱,课后有的同学还特意向长辈们学唱沪剧片段。此时,民族传统文化的种子已在润物细无声中根植于每个学生的心田。

另外,我们在美术教学中适量增加了中国画、书法艺术欣赏、民间工艺制作等教学内容,更是让学生与中国特有的民族、民间艺术作了一次亲密的接触。蓝印花布是中国正在消亡的众多民间手工艺中的一种,发掘、整理和保护蓝印花布这一传统手工艺瑰宝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在《蓝印花布》的教学实践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这种民间工艺的悠久历史,再通过欣赏——讨论——发现——合作交流等环节,让学生仿照蓝印花布的工序,用蜡做仿染材料,用自制蜡棒在纸上作画。在整个学习、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深切地感受到了蜡染艺术的魅力,促进了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更通过对民间传统工艺的了解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一种对祖国民间文化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课堂教学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艺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挖掘学科中的民族精神内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民族精神渗透内容:音乐课上加强经典民乐、民歌和民族艺术欣赏的内容,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底蕴;美术课上增强中国画、剪纸、书法艺术欣赏的内容,让学生体验民族文化的精髓。就这样,民族精神自然地融合于学科教育中,做到润物无声,自然贴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