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课,帮助学生学会做人
修身,治国,平天下,历来是中国人传统的理想目标,人生的价值的追求。
贫儿,不少力量,也不缺胆量,但是养成他们“刚直”的品质,就需要引导。于是,学校修身课就有了这样一节“勇敢是什么”的教学内容。老师在课前备课中,这样写下了教学目标:让学生懂得并学习尝试“不为权威所屈,不为豪强所妥协,不为流俗所蒙眼,不专为自己的利益”……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大道理,一时是难以让他们理解的,万竹小学的老师们就有深入浅出的教学能力,让我们走进80年前的万竹课堂……
铃声响起,老师微笑地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同学们,牛马是不是很大?力气也很大?”
同学们纷纷回答:“是的,是的。”
老师跟进的第二个问题:“那你们认为牛马是不是很勇敢?”
教室里静了一会儿,有同学说:
“是的,战场上,马能飞奔,帮助军队获胜。”
“不对,狮子、老虎才威猛,勇敢无敌。”
“不对,人才勇敢,要不怎么会有武松打虎的故事,武松才勇敢!”
……
只听老师接着同学们的讨论说道:“只有体力,没有智慧和道德,不能叫做勇敢。”
同学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此时老师又抛出第三个问题:“勇敢的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身体和精神?”
同学们又叽叽喳喳地说开了。接下去老师顺着孩子的思路,不断地提出问题:
“蛮横和勇敢的区别是什么?”、“有许多事情,为什么非勇敢不能成功?”、“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上最勇敢的人?”……
在老师与学生的充分交流中,一个个答案出现了:
“勇敢,必须具有真理存在其间,不然就是蛮横”;“做事情总要碰到困难,所以非勇敢不能成功”……
老师这时亲切地对学生说:“请大家记住,勇敢就是不为权威所屈,不为豪强所妥协,不为流俗所蒙眼,不专为自己的利益。请你们想想,你们知道的人中,有谁符合这样的标准?”
孩子们想了想,大声说:“孙中山!”
老师接着说:“是的,请你们说说孙中山先生有什么样的勇敢精神?”
学生说:“他为了革命,一生努力。”
老师总结道:“是的,孙先生,为了民主主义革命事业,40年如一日,不顾生死,不屈不挠,推行‘天下为公’思想,是我们的榜样。”
也许你们一时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大家读读记记,一生不要忘记,遇到具体事情,把这段话想想,对照一下,一定会让你们成为勇敢的人,也许还会帮助你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下课了,孩子们还在讨论“勇敢”:帮助别人是勇敢,欺负别人不是勇敢;“克服困难,坚持到底是勇敢,害怕困难,半途而废是不勇敢”;“只想到自己也是不勇敢”……
老师看着孩子们,默默祈祷明天他们都能有“勇敢”品质。
……
在当时,修身课在一般学校不作为独立课程出现,而在万竹的课程安排中,修身课“独用此名目”,覆盖各个年级,成为重要的一门课程,而且内容丰富,修身是教孩子们学会做人。从相关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诸多主题教育:
在“我们应该怎样拒毒”的教学内容中,学生认识了民族英雄林则徐,知道了近代中国的耻辱,培养了生命意识,激励了强国愿望;
在“欢迎新老师新同学”的教学内容中,为期3周的教学时间,教会学生接纳他人,给新加入集体的人送去温暖,也让孩子学习礼仪,同时增进了社交能力;
在时事教育中,有“永远不买劣货”等内容;
……
修身课,不是说教,早在万竹的课堂上,就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师生间充分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有初步的认识,形成基本的价值判断,以对儿童成人之后产生尽可能的积极影响。
修身课,不是对学生的统一要求,而是给学生一个思想的天地,通过榜样的激励,问题的批判,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处事方式。贫儿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受教育的时间会很有限,所以小学教育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给他们一些人生启示,影响深远。
修身课,承载了学校的办学理想,好孩子,好国民,人格至上,修身课在培养健全人格中作用明显,教育在成就国民素养中的价值由此体现。
万竹小学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办学目标达成与否,学生的全面素养,是唯一检测的标准。作为专收贫民孩子的学校,校长与教师没有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片面地集中于学科教学,而是在课表中,独立开设“修身课”,每周一节,贯穿全部小学教学阶段。教师也愿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花心思,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内容,期待对孩子终身发展起到积极而长远的影响力。教孩子5年,想孩子50年,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具体而生动的教育过程,80年前,万竹的老师们已经为我们作出了示范。
——杨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