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术课,玩起来
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早晨,一年级(1)班的小朋友正在操场的一角做“造房子”的游戏。想必这一定是堂活动课。可定睛一看,顿时纳闷了:“咦,明明是算术老师,怎么上起了活动课?”再走近一看,恍然大悟,他们的确是在上算术课。你瞧,老师口中正报着算式“2+3=”,聪聪迅速算出得数,然后一下子跳到了“房子”中标有“5”的格子上,博得了小朋友热烈的掌声。
原来这是一堂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练习课,老师把学生带到了操场,让学生在“造房子”的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进而达到正确熟练的程度,难怪学生会学得那么欢,练得那么带劲。
实验小学的老师们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扎实地学好算术,还真想了不少办法呢!
有一次算术课上,学生们用好奇的眼光注视着老师手中的几个纸盒。这是算术课呀?老师手中为什么要拿这么多纸盒呢?正在大家纳闷的时候,老师将这些纸盒发到了每个小组中。
“今天我们学习《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请大家看看手中的纸盒。看,这就是一个长方体。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边听老师的讲解,边摆弄着手中的纸盒子。
原来,老师根据过去的教学经验,学生往往把“表面积”和“体积”两个概念混淆起来,造成计算上的错误。为了分清这两个概念,她就准备了纸盒作为学具。
“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求这个纸盒子的六个面的面积之和。”说着,她请学生们把纸盒拆开:“你们看,这个纸盒有六个面,如果把它们的面积加起来,就是我们所要知道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了。”
简单、明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在孩子们的把玩中变成了可以捉摸的形象,深深印在了孩子们的头脑里。
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新授课上,老师为每一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个小盒子,盒子里面被分成了10个小格,还给他们每人发了20粒蚕豆。请学生们先在盒子里放入9粒蚕豆,然后再添上5粒蚕豆,要求学生动脑筋如何操作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一共放了几粒蚕豆?学生们通过读一读算式,放一放蚕豆,凑一凑整十,想一想结果,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解决了“9+ 5”,体会到凑十的便捷,从而轻松掌握了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凑十法。
教学“时间”,让学生亲手拨一拨钟面,观察钟面上三根针的移动规律,细听钟摆的声音,建立1分、1秒的实际量感;教重量单位“斤”,就让学生动手去拎一拎一件实物,体验一斤的实际重量;教学“圆”,老师并不是在黑板上出示一个圆就算数,而是为学生们准备了长短不一的绳子,请学生将铅笔绕在绳子一端,从转动的概念出发,让他们自己尝试画圆,学生在动态中认识了圆——一定长的线段围绕固定的一端开始转动时,另一端画出的图形就是圆,还知道了这个定点就是圆心,同时也明白了同圆的半径相等以及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的道理。
好动和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实验小学的老师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尽量运用教具、学具和形象的语言,去掉繁琐的、抽象的讲解,让算术课动起来,让学生玩起来。学生学得活泼,学得主动,易于理解,相信一定记忆深刻。
“造房子”、“拨钟面”等活动是20世纪70年代初的实小数学教师让学生“玩中学”的初步尝试。“教师要教得生动,学生要学得愉快”,这是实小人对数学课堂的追求。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老师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努力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根据他们好动爱玩的天性,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游戏和操作中,进行深入的观察、思考和讨论。课堂教学的主旨也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已经成为全体数学教师的共识,生动的课堂、愉快的课堂由此而形成。
——徐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