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籍儿童进校园

外籍儿童进校园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麦同学——这个澳大利亚的小男孩,一进校园,就引起不小的轰动。外籍学生的引入,为实验小学的孩子们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架起了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20多年前进入实验小学的“小小留学生”,为校园增添了一抹灵动、绚丽的色彩。中西不同文化的碰撞,引发了教师更多的思考:民主、宽容、爱生是回旋在校园上空永恒的主旋律。

外籍儿童进校园

“快来看呀!学校里来了个外国洋囡囡噢!”

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上海,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比较少见,更别说是外国八九岁的小男孩呢!小麦同学——这个澳大利亚的小男孩,一进校园,就引起不小的轰动。

当时的澳大利亚驻沪总领事麦先生夫妇为了让自己年仅9岁的儿子从小学习中国文化,特地考察了多所学校,据说最终是挑了这所“中国味道”最浓的——上海市实验小学。学校根据这个孩子特殊的情况,专门配备了一位外语陆老师当随身陪教,帮助孩子适应刚开始的学校生活。每当上课的时候,这位老师就会坐在孩子身边,帮他翻译相关的内容,协助他听懂老师教授的内容

这是个一句中国话也不会说、听不懂的外国孩子,聪明、调皮,更任性。到了陌生的环境,各方面都不适应:别人说的,他听不懂;只要一看到操场上有踢球的,不管在上任何课,都要跑下去踢上几脚;自由散漫,一些常规的要求对他也没有约束;升国旗时,大家立正敬礼,他随意走动,还理直气壮地说不是他们国家的国旗;上课时,蹲在凳子上,像只小鸟一样;甚至在陪教老师的手上画手表。

别的班级同学排队下楼去做广播操,他竟站在楼梯的拐角,一个接一个地拍打每个走过他面前的孩子的后脑勺。同学们因为他是“客人”,都忍让着。这一切,被别的班主任老师发现,非常生气,狠狠地批评教育他,可他面对生气的老师,不解地说“What do you say?I don't know.”令大家哭笑不得。

班主任金老师发现孩子特别喜欢下棋、“算二十四点”,就经常陪他玩,更教他下中国象棋和跳棋。小男孩慢慢发现,眼前的这个老师太厉害了:游戏算不过她!下棋赢不了她!孩子佩服极了,老师的话也就渐渐听从了。

每天放学后,他看到班主任老师在打扫教室,觉得拖地板很新鲜,于是向老师提出,想试一试,金老师一口答应了,并手把手地教他做。看到自己打扫干净的教室,孩子高兴地笑了。第二天,金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在同学们赞赏的目光中,小男孩显得有点腼腆。

因为有英语的基础,小麦同学拼音的拼读能力很强,老师及时表扬他,并鼓励他开口说汉语。一些简单的词语、句子,在老师的教授、同学间的互相操练中,小麦同学逐渐掌握了。在与同学的互相交往中,小麦同学还学会了说上海话。

老师关注着孩子的点滴进步,渐渐地,孩子能参加班级里的集体活动了,原先上课时,老是在老师手上画手表的他,也能静心听课了。他提出,也要像班级中的小朋友一样——戴红领巾。在班级的中队委员选举中,他被大家推选为中队委员。

有一次,班级里的一位女同学脚崴了。放学后,小麦同学召集全体中队委员、小队干部开会。会议主要议题是:要关心帮助同学。他安排分工:男同学负责每天中午打饭、盛汤;女同学负责带她上厕所。融入到集体中的小麦同学能主动关心班级、关心同学了,看到这一切,老师们也被他感动了。

短短几年的老城厢里的小学生活,给这个洋囡囡带来了不小的收获:一口标准流利的汉语,成了一个“小中国通”。实验小学的课堂也因为来了洋学生,悄悄地发生了改变:领事馆捐赠的电脑走进了教学课堂;领事夫人担任英语外教,为实验小学的孩子们上课;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对外交流活动。外籍学生的引入,为实验小学的孩子们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架起了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

20多年前进入实验小学的“小小留学生”,为校园增添了一抹灵动、绚丽的色彩。中西不同文化的碰撞,引发了教师更多的思考:民主、宽容、爱生是回旋在校园上空永恒的主旋律。快乐的校园,开放的课堂,用传统的中国文化,去熏陶每一个进入实验小学的孩子,去成就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梦想。

——李海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