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让学生萌生了社会眼光
他,她,很不起眼,但他们有梦想,他们的举动被成人赞颂,他们的事迹被同学传诵,他们的付出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同。
“苗轶上我们课本啦!”教室里一片欢腾。三年级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上“为塑造城市形象出力——‘实小’学生的公交换乘导向图”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
说到“公交换乘导向图”的成功应用,学校师生马上会想到身材矮小而貌不惊人的苗轶同学。苗轶是个细心的孩子,上二年级那年,每天上下学在车站等车时,他常常看到有人因不知该乘哪条公交线路而向行人询问,于是,他设想在公交线路聚集地区树一块“公交换乘导向图”,为广大乘客提供方便。
经过反复思考,他把实施地点确定在新客站。为了了解新客站附近的交通站点及其运行方向、沿途停靠站点,他利用双休日,与同学到新客站附近进行实地勘察,制订出“铁路上海站始发公交线路表”。
7、8月份正值高温季节,本该在家放暑假的苗轶和他的小组同学,为找寻制作导向图的部门,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先后走访了市规划局、市政管理局、区政府、区广场办等部门,最后上海测绘院接待了他们。看着苗轶的方案,他们很感动,当即答应帮助制作小地图。
地图制作的问题解决了,确定挂放点又成了新难题。根据测绘院叔叔阿姨提供的信息,苗轶和伙伴们来到了新客站广场办公室,在闸北区政府城市管理科叔叔的带领下,转遍整个广场,在新客站南广场进口处找到了一个现成的灯箱。
苗轶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公交换乘导向图于APEC会议召开前,在新客站的广场上矗立了起来,这为外来友人提供了诸多便利。“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在虹桥机场、浦东国际机场、人民广场、陆家嘴等地推广这样的公交换乘导向图”,苗轶深情地说,“作为上海的小主人,我还想把公交换乘导向图办成双语的,为来到上海的国际友人提供方便。”如今,被《少年报》专题报道过的“公交换乘导向图”上了教科书。
他,她,他们虽然还是在校的小学生,却懂得了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学校开放教育的实践,让学生萌生了社会的眼光,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滋生。
初春的早晨,寒风瑟瑟,融融裹着厚厚的外套与爸爸一同前往市慈善基金会。她要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将新年中得到的压岁钱作为爱心善款捐助给贫困儿童。基金会老师的一番话进一步开启了她帮助困难小伙伴的爱心之路,她决心将爱心传递下去。此后,每逢春节过后,她都会把积攒下来的压岁钱仔仔细细地数好,小心翼翼地用信封装好、藏好,并让爸爸陪同去捐款。这一捐,就是3年。
嘉嘉虽然刚升入二年级,却多次为刊登在《新闻晨报》上家境贫困及患先天性疾病的小朋友捐款,被《新闻晨报》称为“爱心小天使”,她关注晨报慈善,并被记者跟踪报道。
上海儿童医院的病房里,一位戴着红领巾的小男孩与白血病患儿在摆弄着桌面游戏。这个男孩不是患儿的家人,也不是患儿的同学。为了消除白血病患儿的孤独感,由周杨同学发起并建立的首个“白血病患儿爱心音乐小屋”在上海儿童医院诞生了,它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双休日,学校所属的淮海居委会里多了一群小学生。那是同学们利用雏鹰假日小队活动自发组建的“蓝精灵”环保俱乐部,他们与社区的小同学共同学习环保知识,还义务向小区居民宣传环保小常识,深受社区好评。
离学校不远的大境阁,保留着上海老城厢中最古老的一段城墙,它历经沧桑,目睹了这个古老城区的种种变迁。一支由学生自发组建起来的大境阁义务宣讲队应运而生了。小小宣讲队员讲述大境阁的历史故事,为传承黄浦文化默默奉献着。
在方浜路人民路口有一片绿地,绿树成阴下有一块铜牌,上面标注着“实小·万竹林”。这是在改造老城厢时特意辟出的供人们观赏的休憩绿地,“实小·万竹林”的矗立,一支以学校冠名的学生护林队诞生了。从此,为城区绿化服务学生护林队便成了义务兵。
交通安全小卫士,小小图书管理员,绿色环保小达人,辅导小能人,运动小牛人……开放教育的实施,实践舞台的扩大,学生在社会大学堂里历练、成长。
学校尊崇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课程设置,开放的课堂以及开放的教学策略,细微处无不体现出学校开放、超前的教育观念。在如此教育教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对于捕捉新事物、新问题的能力无疑是敏锐的,洞察及关注社会的目光更是独到的。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历经了各种困难和考验,他们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在同步增长。同时,他们在克服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会主动创新,社会实践能力得以增强,社会公益意识、责任感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吴燕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