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做作业和预习功课是小艳最讨厌的事,因此,她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和预习功课。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孩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冬和小艳的家长要充分关注看似简单的孩子的生活习惯,孩子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孩子的好习惯是在家长的指导与监督下形成的。

第五节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一、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1】

小冬是二年级的学生,他的父母工作非常忙,每天都是保姆送他上学。到学校后,他的课桌上的书本放得又多又乱。不是作业本找不着了,就是红领巾又忘记随手放哪了,每天都在无序的状态下学习。学习成绩也不如一年级了,家长偶尔过问,还和父母顶嘴,更是不服保姆管。为此,老师找小冬的父母谈了几次,但每次他只能好两天,就又会回到原点。家长会上,老师和家长反映情况,家长也很着急,但却不知道怎么帮助他。

【典型案例2】

小艳是三年级的学生,弹钢琴、跳舞、画画样样都好。在学校里,上课注意听讲,听老师的话,但学习成绩一般。每天回到家里,姥姥帮她放下书包,帮她解开鞋带,穿上拖鞋;写作业时铅笔断了,姥姥帮她削;她还要看一会儿电视,遇到难题就等着保姆帮助她做,不愿动脑筋去思考。做作业和预习功课是小艳最讨厌的事,因此,她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和预习功课。她的父母多次批评她,也不见好转。

二、案例分析

从小冬和小艳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主要有以下3个问题。

1.生活上包办代替太多

他们已是小学生了,书包还要保姆帮着背,铅笔还要姥姥帮着削、鞋带还要姥姥帮着解,家长没有指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至于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情感上关心太少

二、三年级是孩子良好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孩子从外显不自觉向内控自觉发展,但情绪控制能力还是有限的,需要家长悉心呵护和耐心引导。若孩子只在保姆和姥姥的管教下,父母只是偶尔过问,缺少父母亲情的关爱,孩子在成长中的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容易产生厌烦和叛逆行为,不能安心学习,还容易成为问题学生。

3.教育方法太简单

二、三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道德品质正在形成,意志品质还很薄弱,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动摇。这也是孩子不服保姆管的原因。而他们的父母只关心学习成绩,只是简单地说教,没有指导孩子学习的具体方法,所以才造成现在这种情况。

三、专家指导建议

1.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孩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其自我意识、性格、意志品质的发展。因此,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小冬和小艳的家长要充分关注看似简单的孩子的生活习惯,孩子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要知道,一个人的所有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是从生活习惯中积累来的。良好的习惯是学习顺利进行的保证。

2.共同努力培养好习惯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的学习习惯是在家长的要求下或在模仿他人的情况下形成的。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上课注意听讲、积极思考问题以及认真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的形成,主要靠外力作用,很少出于内部自觉。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和中学,学生随着学习认识的提高,能把老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部动力,能使学习习惯形成更趋于自觉性,具体表现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努力学习。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在念小学时出现学习问题一定要和老师及时沟通,说明孩子的具体情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老师与家长共同的督促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3.制订计划培养好习惯

孩子的好习惯是在家长的指导与监督下形成的。孩子很多事情都想自己试着做,虽然往往达不到所要求的标准,但对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要答应孩子的要求,让孩子自己试着做。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让别人做,自己能想到的不用别人惦记,自己能做好的努力做好。在这个基础上,家长要制订一个细致的“一日计划”。计划中要将家长的工作安排进去,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支持。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细化、完善,使之更易操作、更有效,相信孩子会有明显的进步。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孩子与家长的感情会更深厚,孩子会更自信,知道自己怎么做会更好。

延伸阅读

解读好习惯的养成

一、习惯是什么

习惯在心理学中是指个体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

习惯即习与旧贯,指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重复的一些言行举止。比如:有人喜欢早起早睡,而有人却经常晚睡晚起;有人做事雷厉风行,而有人做事总是拖拖拉拉……这些都是习惯,只不过有好习惯和坏习惯之分罢了。家长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就是在为他们播种成功的种子。只要辛勤地耕耘,认真地除草,就必将有硕果挂满枝头。

1.习惯自幼习得

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的良好习惯也越容易巩固。不良的习惯发现得越早,就越容易纠正。

良好的学习习惯通常是在小学低年级养成的,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就难有多大改变。心理学家曾调查过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学习习惯的得分并不增加。

2.好习惯的养成

任何习惯都是比较牢固的暂时神经联系,要想改变它,必须做出巨大的努力,花费很大的气力。例如,有的孩子有上课不集中注意听讲的坏习惯,即使在教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但总是好了几天就又犯了。改了又犯,犯了又改,这就需要长期的意志锻炼。所以,那种认为小学低年级时可以让孩子放纵一些,到了高年级再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良好的习惯有:饮食习惯——茁壮成长的保障;起居习惯——作息时间的规律;交往习惯——积极处事的智慧;行为习惯——有效的自我管理;学习习惯——轻松赢取好成绩;情感习惯——开启幸福人生金钥匙;审美习惯——创造美好生活的原动力。

二、小学生学习习惯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习惯形成的标准有三条:一是动作的速度,指经过多次反复练习,组成学习习惯的一系列动作的敏捷性日益提高;二是动作的质量,指动作的精确性和协调性应不断提高;三是学习者本身的体力消耗和脑力消耗要维持相对平衡。

学习习惯的形成的心理发展规律如下。

1.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的过程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下或在模仿他人的情况下形成的。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上课注意听讲、积极思考问题以及认真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的形成,主要靠外力作用,很少出于内部自觉。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学生随着学习认识的提高,把老师和家长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部动力,使学习习惯形成更趋于自觉性,表现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努力学习。

2.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孩子在小学低年级的学习习惯是具体的、简单易行的。例如,上课铃响立即进教室准备好课上需要的文具用品,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老师,这些都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容易做到的。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随着学习认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增长,那些抽象的、比较复杂难做的学习习惯、应用系统学习方法的习惯等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将日益得到巩固。

3.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孩子在小学低年级,由于年幼无知、缺乏自制力,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稳定的。例如,语文课能认真听讲,但数学课听讲却不认真。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良好的学习习惯都能日益稳定。例如,对各学科出现的疑难问题都能独立思考等。

4.与坏习惯斗争的过程

不是好习惯代替坏习惯,就是坏习惯代替好习惯。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个性特征,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抑制和消除不良学习习惯。

首先,要使孩子认识到坏习惯的危害,树立克服坏习惯的信心和决心。其次,锻炼孩子与坏习惯斗争的意志力。意志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孩子缺乏毅力,不能持之以恒,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难以形成。例如,有的孩子既想学习又想看电视,为培养在电视节目播出时段自己能坚持学习的好习惯,就要以顽强的毅力抑制看电视的念头而坚持学习并保证学习质量。经过多次反复,就能形成当电视节目播出时甚至别人看电视时自己仍能坚持学习的好习惯,在学习任务未完成时,再好的电视节目也不看。这种学习的专注习惯是慢慢锻炼形成的。习惯具有稳定的一面,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运用适当的方法,锲而不舍,不良的学习习惯终会被克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