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1.近景动机占主导地位,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
在学习中,往往今天要求严格,明天就不行了,很难将他们的行为同远大目标真正联系起来。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学校,随意从每班抽了3名学生共18人,把他们的名字认真地填写在一张表格上,兴奋地告诉校长:“这18名学生我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很高的人才,很有培养前途。”事过半年,罗森塔尔又来到这所学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学习和表现的确超过一般学生,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罗森塔尔当时并没有认真对他们进行考察,只是随便写了18个人。其实是罗森塔尔的行为影响了校长和老师,从此,校长和老师对这些学生特别关心,脸上总是挂满了微笑,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老师的热忱、信任改变了这些学生的命运。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说明成年人的热忱能改变孩子的命运。如果老师认为某些孩子聪明,对他们有积极期望,这些孩子的智力以后就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如果老师经常说某某学生太笨,即使是聪明的学生也会变成笨学生。
2.外部动机在学习中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老师的表扬,父母的奖励和督促,考试名次的压力,同伴的赞许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如果外部动机不转化为内在动机,就不会由于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也就没有持久性。
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善于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学生学习上的兴趣、特长等一些优点后,及时进行指导、启发、帮助,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在学习进步中强化内心的学习动机。哪怕是学生一点小小的变化,都会抓住不放。对于同一个学生的行为,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态度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老师的关注与期待决定学生的命运。
阅读资料:山鹰,起飞了
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文,办公室的门开了,高三(6)班学生刘勇走到我面前,声音很小,脸上带着一丝不安的神色对我说:“杨老师,请您帮我看一首诗。”说完就把他写的《山鹰》递给我。“呵,你怎么不给赵老师看?”
他低着头,没有吱声。
“他是你的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我一边看着诗,一边唠叨着。
“赵老师看过,说我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说着,他眼角边含着的泪珠差点要滚出来。
“癞蛤蟆……这是什么意思?”
“说我期中考试有两门不及格,还写什么诗!”
“噢!”我望望刘勇,他好像很委屈。
“很好。”诗前面的“题记”一下就抓住了我的心,“山里孩子最喜欢什么?山鹰!我一个山里孩子,也像山鹰一样,有着搏击长空的雄心与信心。”这哪里是“题记”,是理想之光!是童心在闪耀!看后,我鼓励了刘勇一番,并指出了诗的缺点以及如何个性的意见。刘勇带着希望和信心离开了办公室。
第二天,刘勇就将修改稿送来了。我给他写了一段评语,并将诗与评语寄给山西的《语文报》。
这一次,除了跟他谈诗以外,还和他谈了要学好其他学科,争取考一所重点大学,我还告诉他,我跟赵老师讲过他的情况,赵老师说,上次批评他并无恶意,是恨铁不成钢。我叫刘勇主动去找赵老师交交心。过了不久,《语文报》在“发表园地里”用红标题将《山鹰》登出来了。
《山鹰》发表后,刘勇还陆陆续续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鼓励信100多封。
“山鹰”起飞了,我为他祝福。
这年放寒假,刘勇的班主任赵老师告诉我,期末考试,刘勇跃升到前列,还说谢谢我助了他一臂之力。
后来,刘勇还考上了大学。
——摘自《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