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桃花源记》的疑难解析

《桃花源记》的疑难解析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介绍,湖南有桃源县,且和《桃花源记》所写的内容相关,但这并不能断言《桃花源记》的内容真实,只能说这可能是作者的创作原型,属于艺术真实。其实即使现在到桃源县可能也不一定完全能找到《桃花源记》所写的具体情况。但《桃花源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消极性。

8 《桃花源记》的疑难解析

1.《桃花源记》的内容是否真实?陶渊明为什么要写《桃花源记》?

据介绍,湖南有桃源县,且和《桃花源记》所写的内容相关,但这并不能断言《桃花源记》的内容真实,只能说这可能是作者的创作原型,属于艺术真实。因为《桃花源记》所写内容中除南阳刘子骥是真实地名和人名外,其余均无真实地名和人名,也经不起考证。其实即使现在到桃源县可能也不一定完全能找到《桃花源记》所写的具体情况。我们应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认识。根据资料介绍,作者所处的东晋末期,战乱纷起,官场腐败,民不聊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隐居,作者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心理充满矛盾,既为百姓疾苦担忧,又不愿在黑暗官场玷污自己,无奈中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的世外桃源来寄托他的理想。

2.怎样评价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

从整体上说,《桃花源记》很有积极意义,因为作品所写的世外桃源既表达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迫切追求,也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有力批判,因此一直深受读者喜爱。但《桃花源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消极性。因为面对黑暗社会,桃花源人采取的是躲避,甚至相隔几个朝代也毫不知情,这是一种复古和倒退,没有从发展来认识社会,躲避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当然,我们决不能用现代意识苛求古人,作者在那个朝代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有如此的追求已经了不起了,再说,其消极性也是次要的,我们何必苛求古人呢?

3.《桃花源记》中所写的人物为什么大多数没有姓名?武陵渔人进桃花源是偶然还是有意识的?桃花源人听了武陵渔人的“一一为具言所闻”后,皆叹惋?

根本的原因是《桃花源记》所写内容是虚构的,不必要真实姓名,即使出现南阳刘子骥这个局外人也是为了增强真实性,其实是暗示。武陵渔人进桃花源表面看是偶然的,因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而“忽逢桃花林”,但结合全文思考,我们认为是作者有意识安排设计的巧合,这才可能“渔人甚异之”而“复前行,欲穷其林”,否则就不可能有世外桃源了。

对于桃花源人听了武陵渔人的“一一为具言所闻”后皆叹惋可以有多种理解:表面看,桃花源人是不知道社会的变化发展,甚至过了几个朝代而叹惋,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看,桃花源人觉得他们一直在世外桃源没有遭受社会变化中的诸多黑暗而叹惋,也可能为这样大的反差而叹惋等。

4.武陵渔人为什么违背桃花源人的“不足为外人道也”?明明武陵渔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为什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为什么对桃花源“后遂无问津者”?可以理解为多种原因:可能出于好奇报告官府,也可能想让执政者对桃花源有所了解而改变社会等。这本身是作者所想象的理想社会,自然若有若无,可能见到也可能见不到,也为桃花源增加神秘色彩,也是渔人不守信用而不让他再见。既然再也找不到,也就逐渐淡化而放弃,实质是暗示这样的理想社会难以实现。

5.怎样准确理解《桃花源记》的几个古今都在用的双音节词语?根据注释,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在《桃花源记》中的这类双音节词语主要有“阡陌”“鲜美”“妻子”“交通”“绝境”“无论”,其中“阡陌”是南北和东西方向的小路的全称;而其他5个则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必须拆开来理解,如“妻子”是妻子和儿女的合称,不能理解为妻子一个人。(原载吉林《语文学习报·人教八年级》2008·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