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教材实乃中考之本
【编者按】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的不少材料取自于语文教材之外,现代文阅读部分尤其突出。于是,不少人便进入了一个误区——反正中考不考课本知识,何必下功夫学课本!因此,他们淡化了语文教材知识学习,甚至抛开教材搞题海战术。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中考命题专家的分析。
【积累与运用】
1.直接从课本选材,单一考查。一般来说,拼音、文字、词语、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等考点绝大多数直接从课本选材设计考题。就2008年来说,北京卷、重庆卷、山西卷、四川成都卷、福建福州卷等均属于这种情况。
2.直接从课本选材,综合考查。这是近年来的创新题型,是命题者为了引导考生重视教材出现的创新题型。2008年天津卷改变了单一考点设题的方法,从语文教材中直接选取了《看云识天气》和《敬畏自然》的两个片段,然后用8个小题分别考查了拼音、文字、词句理解、词义感情色彩及论证方法等语文基础知识,其中语句理解和论证方法分析等牵涉到阅读,综合性较强。
3.间接从课本选材,单一考查或综合考查。语言材料从教材外选,关键内容却与教材密切相关,以单一考点或综合考点考查。如重庆卷第3题语言材料有关地方特色、“鸟巢”奥运会场馆、地震及毕业晚会,其中关键词语“别具匠心、呕心沥血、头晕目眩、怀古伤今、潸然泪下”均出自语文教材,4、5题的重复累赘、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和语序不当等语病和拟人、比喻组成排比等考点均出自语文教材。
结论:这部分多数内容出自教材,即使教材以外的语言材料,考点也与教材密切相关。
【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
1.结合语文课本上的语文实践活动考查。
例1.2008年天津卷要求考生阅读有关黄河的七则材料,根据材料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从以上材料来看,从秦朝开始,黄土高原上的森林、草原不断遭到大规模的破坏。试将有关这方面的材料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加以排列。
(2)该校有同学认为,古人缺乏环保意识、乱砍滥伐是黄土高原植被不断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你还能概括出两条原因吗?
例2.(2008·乐山卷)在历史上孔子、孟子一向以“孔、孟”并称。《论语》《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经典,记载了孔、孟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以及他们在修身、交友和学习方面的见解。
(1)《论语》《孟子》在什么时候被谁列入“四书”的?
(2)下列句子反映了孔、孟怎样的思想或见解?
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评析】以上考题分别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黄河,母亲河”和九年级下册“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相对应,要求考生运用在语文课本的这些活动中所获得的能力来回答。其中例1的第1小题直接考查的是活动中“查阅资料,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远关系”这一环节,第2小题和课本安排的“黄河之忧”主题调查活动完全一致。例2的第1小题是课本中“孔、孟小档案”的原题,第2小题的两个名句也是活动中强调的,并且课本已经给出了标准答案。可见,只要平时认真按照课本安排进行语文实践,回答这类考题应该不难。
2.结合社会热点和社会实践考查。
例1.(2008·眉山卷)假如你面对一位从地震灾区被解救出来的同龄人,他(她)已失去了亲人和不少朋友,一直处于伤痛和恐慌之中,如果从心理上给予他安慰,你将对他(她)说些什么?(30字左右)
例2.(2008·苏州卷)夏季来临,某物业公司准备在小区内喷洒除虫药水,时间: 5月30日14: 00~15: 00。请你代物业公司拟一份告示(只需写出正文部分内容),告知小区居民。要求:内容清楚,语言简明、得体。
【评析】以上考题虽然不能直接从语文教材上找到对应内容,但仍然与语文课本密切相关,或者说可以间接从课本中找到对应考查点。即有关口语交际、告示的内容也是我们平时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多次涉及的,答题的关键是简明、连贯、得体,这些知识点在课本中有相应的要求和指导。
【古诗文积累阅读】
1.古诗文积累。这部分绝大多数直接出自语文课本,近年来不少中考试题在探索如何引导考生改变死记硬背,如2008成都卷的“朋友即将远行,依依惜别。为表达你对朋友的不舍、宽慰或祝愿等感情,请你从所积累的送别诗中写出一句(含上下句)”较典型,其特点是不但要能记忆教材所规定的背诵篇目,还要能根据命题要求灵活运用。
2.古诗文阅读。2008年古诗文阅读理解与鉴赏与语文教材的关系如何?请看以下较有代表性的10套题的统计(表2-1)。
表2-1:10个人教版专区所选篇目一览表
续表2-1
就以上使用人教版语文课本的考区来说,文言文篇目10个考区有9个选自课内,或单独考查,或与课外选文比较阅读。有部分考区考查了古诗词欣赏,其中材料均选自课本。从课本分布来看,多数从八、九年级选材,少数从七年级选材。可见古诗文考查仍以课内为主,有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倾向。
我们要思考的是,从课本以外选材的考题与课本的关系——虽然材料选自课外,但知识考点仍是语文课本中知识点的延伸,考查考生对课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检测考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四川眉山卷用的是课内外相似的材料,其中的翻译“竖下视之,气已绝矣”中的“下”与课本《曹刿论点》中“下视其辙”中的“下”字意义相同就很有代表性。四川乐山卷纯粹是一篇课外选文,但解释词语题中的“苦、诣”等与课文中“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和“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中的“苦、诣”意思相同;选择题中“为”的用法也是课本中多次强调的。所以就考点来说,表面看是课本以外的语言材料,其实考查的仍然是课本的知识和能力。
【现代文阅读】
现行的课改语文课本是按照课标的宏观要求来编写的,中考试题也以此为依据。课标对阅读理解主要要求有二: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两个要求概括为:文章思路结构分析、内容主旨理解、词句揣摩分析(语言品味)和表达看法、探究思考这几个方面。
课标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适用于各类文体阅读。中考主要从三类文体来把握:记叙性文体(包括小说和叙述性、抒情性散文),主要考点是记叙要素、顺序和线索、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等,如果是小说自然要从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要素入手;科技作品(说明文)主要考查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顺序和说明语言等;议论文主要考查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和议论文语言。下面我们以2008年比较典型的3个题来分析。
【叙述性文章】
例1.2008年南京卷的阅读材料是刘益善的《田野上的白发》,设计的考题如下:
1.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2.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3.结合语境,赏析句子。
4.选择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5.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以上考题中,1、2题着重是对内容主旨的理解进行考查,3、4题着重是词句揣摩分析(语言品味)进行考查,5题着重考查考生思考探究的能力。从文体要求来说,1题着重人物形象分析,2题既涉及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涉及情节分析,3、4、5题涉及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说明性文章阅读】
例2.2008年南充卷要求阅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段,完成1~5题。
1.概括选文第⑶~⑹段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⒀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用原文句子作答)。
3.选文中“这出悲剧”指的是 。
4.品味“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和“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中“又”“也都”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请你写一句保护生态环境的广告语。
以上5个考题中,从现代文阅读来说,1题着重考查内容主旨理解,2题着重考查写作方法,3、4题着重考查词句揣摩分析(语言品味),5题着重考查表达看法和探究思考。从文体要求来说,1题着重考查说明对象,2题着重考查说明方法,3、4题着重考查说明文语言,5题着重考查说明运用。
【议论性文章阅读】
例3.2008年成都卷要求《善待挫折》,完成1~4题。
1.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2.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一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和“垫脚石”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4.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以上4个考题中,1题着重考查文章思路结构分析,2、3题着重考查词句揣摩分析(语言品味),4题着重考查探究思考。从文体要求来说,1题着重考查论证方法,2、3题着重考查议论文的语言分析,4题着重考查对证点和论据的认识理解。
【评析】从上面三种文体的命题特点来看,虽然现代文阅读材料多数选自课外,但知识点却仍然立足教材文体知识解读。考题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重复,多数题都属于能力的迁移,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写作部分】
例1.(2008·福州卷)请结合你自己的成长经历,以“滴水之恩”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例2.(2008·宁波卷)以“留在我心底的风景”为题目作文。
【评析】通过研究可以看出,例l对应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作文训练《成长的烦恼》,例2对应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作文训练“家乡风景独好”“春天的赞歌”。由此可见,虽然中考试题多数作文题似乎非语文课本原题,但细细分析,却发现它们都与课本中的写作训练密切相关,或直接用课本训练内容作材料,或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或题目来设计,间接运用课本。
综上所述,无论中考试题怎么变化,语言材料从课本内选材,还是从课本以外选材,都可能直接或间接与课本密切相关,要真正提高考试成绩,必须抓好语文课本这个本!(原载山西《学习报·语文专版·中考大检阅2009》2009·27~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