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真正回归教材

真正回归教材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前面所举的考题来看,中考试题更多的是超越教材设计的创新考题,值得我们重点关注。二是针对教材中没有附练习的拟制试题。从前面的分析可见,不论从课内还是从课外选材,考点归根结底都在课内,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要切实重视教材!

14 真正回归教材 切实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

【版主开言】近年来,由于全国各地中考的现代文阅读材料多数从语文教材外选材。于是,不少同学的思维步入了两个误区:一是认为教材外的阅读材料和教材关系不大,因此轻视语文课内学习;二是因为阅读材料陌生而有畏惧心理,偏重于课外阅读材料的题海式训练,但效果并不见佳。本期我们特意邀请一位有丰富教学经验且具理论研究深度的特级教师,他将结合2011年四川的相关中考试题来谈谈如何利用课本切实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敬请关注。

一、从教材内选材的考题

例1.(宜宾卷)品读《马和驴》(见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完成以下题目。

1.《伊索寓言》往往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特别是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 的修辞手法,表现动物各自的特性,刻画栩栩如生,给人深刻印象。

2.请概括寓言《马和驴》的寓意。

3.《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深受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请你谈谈从某则《伊索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例2.(广安卷)阅读《端午的鸭蛋》(节选)(见人教语文八年级下册),回答问题。

1.选段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先写了高邮咸鸭蛋  ,然后写了高邮咸鸭蛋               

2.仔细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3.选文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什么感情?请结合文段举一例句简要分析。

4.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文中画线A、B、C三句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语言特色,请任选一处并简要赏析。材料链接(略)

(1)阅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何感受?

(2)请你就如何保护传统节日提出两点建议。

例3.(广元卷)阅读胡适的《我的母亲》节选(见人教语文八下),回答问题。

1.节选部分第②③段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选文写母亲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是怎样的人)?

3.节选部分第①段在语言和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4.为什么这样写?请读节选部分第①段后回答。

(1)“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作者为什么用一个转折连词“但”来强调这一句?

(2)请品味加点词“只”“等”“才”“等”“先……然后”“无论……总”的作用。

例4.(德阳卷)阅读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见人教语文九上)回答问题。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确立的观点又是什么?

2.文章由直接反驳转到间接反驳起过渡作用的是第几段?它在内容上是怎样承上启下的?请结合原文作答。

3.联系全文,对“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共同特征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 B.他们有确信,不自欺。

C.他们前仆后继的战斗。 D.他们总不为大家所知道。

4.文章⑦~⑨段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今天的中国正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国民的自信力,请依照例句按要求续写。

例句:杨利伟,用自信地挥手代表了中国航天科技的高度;……他们都            

例5.(达州卷)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问题。

【甲文】我们是一列树……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行道树》见人教语文七上)

【乙文】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向一棵树鞠躬》)

1.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1)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2)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2.仔细阅读甲乙两文,简要回答:

(1)甲文第③段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2)乙文第②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那么这棵树的不平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3.【质疑探究】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个作答。

(1)甲文结尾“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一句中说行道树既“忧愁”又“快乐”,矛盾吗?为什么?

(2)乙文第⑦段为什么说“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

4.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借树写人,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文章主旨。甲文将城市的“繁弦急管”“灯红酒绿”与行道树的寂静孤独形成对照,突出了行道树在困境中坚定执着的品质。

B.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甲文中用拟人化的手法,借我们的“自白”来抒情写意;而乙文只是以“我”的见闻感受来突出文章的主旨。

C.甲乙两文开篇都有点题的作用。而甲文既点出“我们”的身份,又突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意抒情蓄势;乙文则起笔突兀,悬念顿生,让读者欲罢不能。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如何面对困境的态度和价值观,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顽强抗争、乐观进取、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两文中的“树”的形象都是奉献者的化身。

5.【迁移拓展】请结合链接材料,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链接】材料一:两弹元勋邓稼先,远离亲人,身处荒漠,克服重重困难,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音乐巨人贝多芬,正当盛年,耳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可他仍然创作出了不少不朽的世界名曲。因为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主要特点分析

1.直接选自教材。以上考题的5篇阅读材料都选自教材,其中略读课文和“名著导读”各1篇,其他3篇均选自精读课文。这是对课本的再运用,说明教材的各部分各类文章都可能进入中考试题的选材范围。

2.充分运用教材。各类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都有可能被命题所用,课文前有“阅读提示”,后有“研讨与练习”,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命题者在命题时会充分运用这些内容。当然,他们一般不会简单地照搬课本内容,而是根据命题需要设计和调整,会有相应处理。一是适当变化。如例3的前两个小题是由课文研讨与练习中的“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变化而成的。二是根据教材设计考题。如例2的第2小题是根据课文研讨与练习的“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拟制的;第3小题是根据课后研讨与练习的“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拟制的。

3.灵活超越教材。从前面所举的考题来看,中考试题更多的是超越教材设计的创新考题,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其创新的主要方法有二:一是根据教材内容创新。如例2的第4小题在引用研讨与练习介绍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后,要求考生选择句子并简要赏析,这就是在教材基础上的创新,主要考查考生对课文的学习程度和语言品析能力。二是超越教材设计考题,充分运用教材阅读材料,考查多个考点,如例3的第4小题分别考查转折连词和品味加点词语作用主要考查语法理解分析。

4.创新运用教材。以上考题中还有不少考题是创新性运用教材文章,更值得我们思考。一是运用课文考查其他语文知识。如例4的第5题要求考生续写,其实是考查考生的仿写能力。二是针对教材中没有附练习的拟制试题。如例1以教材“名著导读”的没有相关练习的《伊索寓言》设计了3个小题,分别考查了修辞手法理解、文意概括和感悟品鉴的能力。三是将课内课外材料结合设计为比较阅读。如例5将课文《行道树》和教材外的《向一棵树鞠躬》设计成比较阅读,拓宽了考生的阅读视野,也对考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理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失为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

二、材料在课外考点在课内的典型考题

例1.(成都卷)阅读下面的小说毕淑敏的《翻浆的心》(原文略),回答问题。

1.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

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

3.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例2.(眉山卷)阅读《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原文略),回答问题。

1.选文第④语段中加点的“这种随机性”指代选文中加曲线的A、B、C中的  句(只填字母),其理由是      

2.第④语段中加点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综合全文信息,结合你的思考,为选文补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作为文章的第⑤语段,要求先明确表述观点,然后进行简要阐述。(80字左右)。

例3.(南充卷)阅读马德的《器小》(原文略),回答问题。

1.通读全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3.文章论题是“器小”,结尾却谈到了“自私”,是否跑题?为什么?

4.器小是不可取的,读了全文,结合文章与生活实际,谈谈如何避免做一个器小之人?

主要特点分析。从以上考题不难看出:例1是小说,共有4个小题。第1小题和第3小题分别考查小说三要素的“人物”和“情节”,第2小题和第4小题分别考查语言表达分析和主旨把握,这是小说文体的常见考点。例2是说明文,共有3个小题。第1小题和第2小题分别考查说明对象特点和说明方法,第3题表面考查议论表达,其实结合考查说明对象理解分析。例3是议论文,共有4个小题,第1小题和第2小题分别考查议论文三要素中的论点和论证,第3小题考查论题,第4小题考查生活体验运用。

由这些题目的考点,我们还可以看出,教材所讲的文体要素和特点,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是许多试题的命题点(即考点)。此外,中考试题比较注重语文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命题人会将阅读材料与社会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来命题,其实质还是考查考生对课本知识的综合理解与运用。

三、复习策略

1.明确考点,心中有数。通过分析以上从课内外不同角度选材的现代文阅读考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把握现代文阅读的考点:一是体现各类文体特点的考点,如议论文的主要考点主要在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里;二是各类文体都可能考查的,也是现代文阅读的一般考点,按课程标准要求,主要考查文章结构、内容、中心或主题的理解和词语理解及表达观点和质疑等。

2.切实重视教材。从前面的分析可见,不论从课内还是从课外选材,考点归根结底都在课内,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要切实重视教材!因为教材的课文、课前导读和课后研讨与练习及课文注释等都是经过编者精心选编的,科学地体现了各类文体的特点及阅读方法等知识和能力。只要同学们平时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语文教材,不断积累提高,就能在熟练掌握教材和知识的基础上,以教材的“不变”来应对各类阅读材料和考题的“万变”。

3.真正理解文本。从阅读本身来说,关键是真正读懂阅读材料。只有真正读懂阅读材料,才能正确解答文章后面的考题。同学们阅读课外文章,一方面,对有内涵、有深度的篇目要像平时读课文一样精读,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中心和语言表达等。另一方面,要根据平时学到的不同文体的特点,有相应的阅读方法来读,如小说就要根据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阅读分析。

4.准确把握考题。这是重要的考场策略,因为考试时间紧张,气氛也紧张,要准确高效地答题就得精准把握题目的脉络,特别是那些在课文学习中回答过的问题,要注意看有什么变化。需要强调的是,即使在考场上看到是自己熟悉的课文,同学们也万万不能马虎,因为文章虽然是熟悉的,但题目的表述和考点的设置都可能有“陷阱”,忽视一个小小的变化可能会栽个大跟斗。同学们一定要细心审题,充分调动平时的学习积累,根据具体考题的要求来解答。回答创新性考题则要根据题意来思考,如前面所举的四川成都卷阅读题“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要根据材料的内容和题目要求,运用从教材中学到的小说结尾的写法及其作用方面的知识来解答。从考场实践来说,还要结合上下文来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社会生活体验来答题。(原载山西《语文报·中考版》2012·17、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