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内容”,奉劝“形式”,呼唤创新,奉劝“套袭”!——由2006年中考作文阅卷说起
连续多年参加中考作文阅卷,感慨颇多,其中有两大问题深感严重!
一、内容问题
即文章内容空洞,材料详略安排不当。虽然似乎是老问题,其实是一个不良信号!具体说学生作文形式越来越新颖而多姿多彩,或题记,或后记,或日记体,或小标题,或散文诗,或记者来访,或书信等等,可谓应有尽有。当然这形式创新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形式花样翻新下不可掩饰的是普遍学生的作文内容越来越空洞无物!由此引起的是明显失误较多,有的文章的材料和构思都很好,可惜就是对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处理不当而影响主题表达,有的语言表达不明确的地方越来越严重……总之,由于“内容”的问题使不少的文章与一类作文擦肩而过,实在让阅卷老师惋惜不已!
既然构思选材这样好的文章都因内容而失误,中等水平的文章,自然因内容影响得分的就更严重了!于是,笔者疾呼:呼唤“内容”,奉劝“形式”!
1.高度重视作文内容问题。作文的内容和材料处理不解决好,再好的形式也无济于事,甚至弄巧成拙。如有一篇题为“我微小,但不渺小”的文章,哲理的题目、散文式的结构、层层递进的写作思路,把所给材料中包含的哲理阐释得准确清楚,文章本可以进入一类文的,但最主要的问题一是内容不具体,很多材料属于架空的语句而无具体内容,这样再好的形式也不感人;二是个别词句乍一读觉得不错,可细致分析就显得不够准确。像这样的文章掉到二类文实在太可惜!
了解到以上现状后,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作文的内容问题了!如果作文的内容差,说近点,会严重影响文章的主题表达,自然要严重影响作文成绩和语文学科成绩;说远点,会影响到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
除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外,可以根据中考对写作的评分意见来考虑。如我市今年对优秀作文“内容”部分的评分意见为“切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中心突出”。在上同几条中,最主要还是“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因为要有充实的内容才可能表达真挚的感情,才谈得上中心突出。只要达到这个要求,“切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就不难了。倒过来说,若没有充实的内容,其他任何包装也都可能成为“绣花枕头一包糟”!如所举的“我微小,但不渺小”,若内容充实一点,写得具体一点,自然是一类文。由此可见,作文的内容问题切不可马虎!
2.练就处理材料的过硬功夫。要解决作文内容问题,方法很多,主要在对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处理。要说材料处理的原则大家也很清楚——“围绕中心”,即在审题后构思确定你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若能表达这个中心的材料则取,若不能表达这个中心的则舍;若最能表达中心的就详说详写,其他材料则略说略写。古人的“泼墨如雨”和“惜墨如金”是非常形象的说法。有关对材料处理的原则在考场作文中更为重要,因为考场的特定时间和字数,更要求我们围绕中心处理材料而达到内容充实!
本届中考阅卷中有一篇题为《生活中的一朵浪花》的文章采用题记和小标题的形式,特别是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四个小标题构思,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所选择的材料也能较好地表现中心;首尾照应,结构完整。但细细读来就会摇头了:十四岁的妹妹怎么会只身去大草原呢?“我”对后妈和妹妹的态度怎么会突然转变呢?这就难免给读者一种“假”的感觉;以如此之假的材料构思表达大主题,似乎有“大而空”之感;对后妈、妹妹与“我”相处的情景没有作具体的描写,使读者没有感受到这朵“亲情浪花”的撞击过程,这再给人一种“空”的感觉。结果还是只好降格为二类文了。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多数考生对材料的取舍还问题不大,关键是详略不当,说具体点就是最能表达中心的没有详说详写,没有写具体。怎样才能练就科学处理材料的硬功夫呢?从平时的阅读和写作做起!如我们阅读鲁迅的《故乡》时,我们就要体会名家怎么处理详略。这篇小说为了表达对当时的社会的看法,所写的内容时隔20多年,地隔千里之遥,要说要写的材料不知有多少,小说只选取了回到故乡的见闻及对以前故乡的回忆等材料。从人物来说,只写了母亲、宏儿、水生、杨二嫂和闰土,其中详写的是闰土和杨二嫂,其他则略写,为什么呢?从闰土和杨二嫂的身上最能反映社会现实,在这两个人物中,闰土又比杨二嫂写得详,因为闰土是当时广大农民的典型代表。而在写闰土时,也不可能把他的所有事情都详说详写,如他小时候的事情写得略,而中年闰土则写得详些,因为中年闰土才最能表达主题。而在具体写作时,少年闰土讲捕鸟的动作则又写得详,因为这可以表现他的聪明能干,中年闰土时的言谈举止则写得更详细,因为这样对比更突出主题。详中有详,略中有略的目的就是围绕主题处理材料。
我们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学习了课文处理材料的方法后,更重要的是在运用中学习,也就是在每一次作文中,在动笔前考虑一下,这篇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再考虑围绕这个中心选择哪些材料,详写哪些,略写哪些,然后再动笔就会逐渐掌握处理材料的技巧了。在一次又一次的作文训练中提高后,自然就有处理材料的硬功夫了。
3.考场上强化“材料意识”。我们在平时作文时,有充裕的时间和宽松的环境,还有老师和家长的指导,还有同学的帮助,甚至还有相关资料来参考,处理材料并不难,但到了考场上就不那么重视材料处理了,甚至不少考生是一看题提笔就写,这自然会吃亏!最好的方法仍是先列好写作提纲再按提纲写作,这正是俗话所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因为在你的提纲中必然有对材料的详略处理!如前所举的以诗句为四个小标题的构思那么巧妙之极,若能在材料详略上处理好也许就是一篇考场佳作。
不仅列了提纲,按提纲写作就行,在具体行文过程中,我们要随时有一种“材料意识”,即对当详写的就要以“泼墨如雨”来抒写,达到如临其境之感,而对当略写之处则只能“惜墨如金”,如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对“水户”和“日暮里”就是一笔带过的。
二、套袭越来越严重
这已到了非花大力气解决不可的地步!本来,大多中考作文都对此有所提示,我们特别提示为“千万不要抄袭或套用!”因为这样做对你没好处,更没意义。而结果呢?仍然有不少考生重蹈覆辙而自食其果!好一点的是将某篇优秀佳作改头换面,一般的是把某篇优秀作文原封不动地背下来,糟糕的是直接背某篇课文,甚至干脆把本届考卷上的现代文阅读材料任意抄一篇下来……如我市本届考生若抄《坐在最后一排》还多少与“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有所联系,而抄成《奇妙的“生命海洋”》就简直风马牛不相及了!说实话,当我们的阅卷老师们按“套袭作文降到四、五等作文”评分时,个个望“套袭文章”而兴叹——若此风不禁,将贻害无穷!尤其对那些死抄硬背的,真令人深恶痛绝了。为此,笔者疾呼:呼唤创新,奉劝“套袭”!
1.坚决与套袭作文告别。这儿不想去研究套袭作文的来源,只想说,有了严格的评价制度,即“评分意见”规定“确认抄袭和套用者在四、五等内评分”,这自然会影响得分,尤其那些本来是语文优生却因套袭作文而失误,你说多么可惜!如去年有一篇套袭著名作家的文章,在将被评为满分作文时被发现而降为四等评分。此风不禁,很可能使中华民族的文风越来越糟糕,再次助长“假大空”之风。再远一点说,会使中华民族的诚信美德受到玷污!
2.正确处理好仿写创新和套袭的关系。说到套袭作文,也许你会说我这是仿写不是套袭,不错,可能套袭与仿写有关,但二者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学作文大多都从仿写而成功,但若一味地“仿”甚至是套袭,那又如何提高呢?上考场前背上几篇好文章到考场上“临场发挥”,若侥幸过关则罢,若如前所举的被打入“四、五等”岂不可惜!是啊,老抱着那几篇供临场发挥的“优秀作文”何能提高呢?永远停留在那几篇套式仿写文章上,何能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呢?当然我们并不反对仿写,关键是在仿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和提高!怎样才能在仿中创新而提高呢?
一种是局部的仿中创新。也就是将所学的好的写作表达方法用在某一个局部,或一个段落,或一个句子都可以。我们学了那么多好的写作方法,从局部仿中创新,这是不难的。如我的一位同学的《春游槽渔滩》一文中,作者就成功地仿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个句式。但作者不是死板地套用,而是仿中创新,不只用这个句子描绘了槽渔滩的种种景物,还借以强调下文所要写的“通天云栈”,这是一个较好的铺垫,更重要的是文章通过这个句子,巧妙地把要写又不能详写的诸多景物以一个句子一笔带过,这可以说得上写这类游记中处理材料的一高招了。
另一种是整体性的仿中创新。如笔者所编辑的作文集子中就有好几篇是仿照《榆钱饭》而选材组织材料的,但都不是死板地套用。如《我家安了大吊扇》是按破竹扇、小电扇、大吊扇来组织材料为线索而歌颂改革开放的,而《我的电视梦》则是以倒叙开头,然后以小时到王奶奶家看电视的难,再写“我”家买了新电视的喜悦,后写无人到“我”家看电视而照应开头。再如《罗伯伯写对联》则表面写罗伯伯在不同时代写对联的故事,实则表现了几个不同的时代。从这几篇成功之作来看,同样是仿照一篇范文,但又各有不同,这正说明仿的目的是学习和借鉴,但更重要的是创新!
结语:但愿此呼唤后,同学们作文的内容充实与五彩缤纷的形式融为一体;变“套袭”为“仿中创新”而成功!(原载山西《学习报·语文专版》2006·172、173,略有改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