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改后的中考,“改”在何方

课改后的中考,“改”在何方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改后的中考如何改?适逢课改首届中考,《贵阳实验区2004年初中语文试卷》交了一份很好的答卷。与近年各地中考试题相比,比“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大块增加了听力和综合性学习两项考查。既考虑到继承“三大块”而“稳”,又考虑到课改的“改”而改为“六大题”,“稳中有改,平稳过渡”。虽然语文界强烈呼吁要革选择题的命,但至今全国多数中考试题仍有部分选择题,而贵阳题仅3道小题为选择题,6分,占4%。

1 课改后的中考,“改”在何方?——兼评2004年贵阳课改中考试题

课改后的中考如何改?备受关注。适逢课改首届中考,《贵阳实验区2004年初中语文试卷》(以下简称“贵阳题”)交了一份很好的答卷。

一、对试题的整体评价——充分体现“课改精神”的一份中考试题

1.整体考题结构布局之“改”——改“三大块”为“六大题”。这套题有听的能力考查、基础知识及运用考查、阅读能力考查、综合性学习水平考查、写作能力考查及书写水平考查这六大题。与近年各地中考试题相比,比“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大块增加了听力和综合性学习两项考查。既考虑到继承“三大块”而“稳”,又考虑到课改的“改”而改为“六大题”,“稳中有改,平稳过渡”。

2.考题内容和知识点之“改”——淡化语法修辞重听说读写,全面考查。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全面考查;还注意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要求,淡化语法修辞等知识而重视听说读写的考查,全卷150分,有关语法修辞知识4道小题,8分,仅占5.3%。

3.题型之“改”——重表述题而淡化选择题。虽然语文界强烈呼吁要革选择题的命,但至今全国多数中考试题仍有部分选择题,而贵阳题仅3道小题为选择题,6分,占4%。

4.阅读材料之“改”——改两三篇长篇文章为多语段而扩大阅读量。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的现代文一般是两三篇较长文章,这有利于整体阅读能力考查,但从不同文体和内容来说有所不足,贵阳题共6个语段,对此有所弥补。

总之,从整体看,贵阳题之“改”的实质是充分体现课改精神。

第一,充分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关“二性”的统一如何体现于中考呢?靠语文素养来解答题能体现工具性;人文性呢?首先对考生表示了最大的人文关怀,如提醒考生和祝愿就让考生得到心理关怀;其次是考题所提供的阅读材料大多数是以人为本的内容,如短文(三)就很典型;再次,尽量提供可选择余地,便于考生发挥,如第12小题就提供了5部作品供选择。

第二,充分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1)增加了听力和综合性学习两项考查内容,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具体落实。(2)充分体现课标的“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等要求,从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如17小题“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听雨后的感受”和25小题“请任选某一方面谈阅读感受”。(3)在课标新理念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中考如何体现呢? 2004年贵阳题中的“综合性学习考查”是具体体现,且所设计的“人生的体验”“感恩的颂词”等充分体现。其他题对此同样也有所体现,如21小题。(4)充分开放而体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具体表现有二:一是命题开放,如25小题较典型;二是答案具开放性,如前所举的17、21、25~29小题都不是唯一答案。

二、特色考题点评

1.充分体现了听力能力考查的突出位置,难度适中,利于考生发挥。过去,多数中考试题“听”的考查基本上是空白,即使少数考题有所体现,也只是结合其他题而设计,如厦门能单独设置听力题可谓先行者了!贵阳题不但单独设置“听力能力考查”一道,且很有特色。首先是突出其重要性,设计了8个小题,30分,占20%,这在全国大约要数比例最大的吧;第二是选文恰当,适合初中生阅读,所选语段的内容有关环保,文字较浅显;第三是由浅入深,难易适合,8道小题中,1、2、3、5小题可直接从“听”中找到答案,4、7小题作一下归纳便可解答,6、8小题则通过三遍的听和思考就不难了。另外,第4小题完全符合“跳一跳摘果子”的梯度,因为听出这个对比句很明显,但不必死记而用自己的话来说。第6小题要求“给短文拟两个恰当的标题”,何必拟两个呢?这正暗示考生一篇文章的标题不是唯一的,只是拟得更恰当而已,这样开放性更强。

2.回答了人们的困惑——“综合性学习”切不可马虎!课标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改教材在每个单元后都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从整体上说是集语文实践活动、写作与口语交际于一体,如人教版语文一册“漫游语文世界”就既有活动设计,又有讨论题目和作文题目供选择。对于课标的理念和教材的设计,这些容易理解,但如何落实有所困惑,有的仍在观望,或曰“中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虽然都说不受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挥,但“中考怎样考就怎样教”客观存在,怎么解决?贵阳题的回答非常鲜明——“综合性学习”切不可马虎!这套考题明确设置了“综合性学习水平考查”,这就是一个正面回答,且此题分值为20分,占13.3%,把它提高到显著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根指挥棒一指,对今后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用不言而喻!

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考查是一种创新,如何考查? 2004年贵阳题设计了“人生的体验”等内容不仅能体现考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更是从学生平时语文实践状况来考查。若平时学生没有综合性学习就难以应对,实际上这些题都能在课改教材中找到对应点,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中就设计了对当前的世界战争“谈谈看法”,这就是一种人生体验,那么结合提供文字回答“人生的体验”,有何难哉?

3.高分值的多层次的默写题启示我们踏实地积累,灵活地运用。默写是中考必考内容,且占一定比例,虽然形式多样,但在一套题中,像贵阳题这样多层次多形式的还较少。13小题“按要求默写填空”分值8分,占5.3%,足见其重视!更重要的是这道题的多形式体现不同层次的要求:(1)小小题较简单,要求“依照课文填写正确内容”,直接默写;(2)小小题则要求“依据提示填写内容”,不但能背诵还要能理解;(3)小小题更灵活,是以初三毕业晚会这个特定环境,让考生“从中国古诗词中任选两句诗句作为临别赠言”,要求更高,含欣赏分析。

4.巧妙的名著赏析题——一个小题引来“400万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还推荐了相应的中外名著,课改教材也在每册编有相应的“名著导读”,怎样落实?贵阳题较巧妙地设计了12小题,以特定的环境要求考生以推荐名著而从作品特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来介绍,这就是引导考生从阅读欣赏名著而答。对于这些名著,若从未接触是很难答的,考虑到可能有的考生并未全读过,命题提供了5部备选书目,且对回答的思路和方法作了引路,这就不难了。这个导向对加强课外阅读的“400万字”很有意义!

5.顺手牵羊而一题多考——加强跨学科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课改教材也有相应编排,中考如何涉及? 2004年贵阳题的29小题的“创新并实践”要求考生用最漂亮的字体和富有创意的构图为《青春心语集锦》设计精美封面,便集语文和美术为一题。

三、商榷与思考

贵阳题有许多值得肯定和发扬光大,但有几点也值得思考和商榷。

1.个别题的难易把握不当。如9小题中B项的“拮据(jū)穷匮(kuì)”和11小题的A项的文学常识等,不论表述正确与否,似乎都属于死记硬背的内容,有过分简单之嫌。

2.文言文的比例小了些,课外篇目未涉及。文言文阅读共设计了5个小题,分值10分,占6.7%,这个比例太小。且从各地的中考试题来看,大多不同程度地设置较浅易的课外文言语段而考查,能如此一补恰当些。

3.语文基础知识过分淡化。全卷对于语法修辞的淡化可以,但比例太小。淡化不等于不要,再说《语文课程标准》对此还有五大项要求哩!

4.文体和相应知识缺漏不好。增加阅读量是好的,但对于说明文毫无涉及,若改一个语段为说明文不就行了吗?另外对文章的修改和应用文等也未涉及,这些其实并不需要多少题,设计一些多形式的题就可以了。

5.个别答案不宜唯一。这套题开放性较好,但有的答案还不一定唯一,宜改进,如2小题的参考答案为“悲剧”固然没错,但若考生联系全文答成“恶果”等又未尝不可呢?

6.个别知识点的考查重复。为了覆盖面广,自然尽量不让所考查的知识点重复,此套题的12、25、29这三个小题,考生都可能从语言角度答题,这类题最好在不同题的开放性提示语中有所侧重为好。

四、应对策略

1.“抓标用本”多实践。面对课改,我们应首先抓住《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在教学中用好教材,得法于课堂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而得益于课外,得力于多渠道的语文实践。

2.课程要改,理念要新,考试要改,教学要新更要改。即要真正落实课标的要求,尤其要把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切实地进行教学改革,至于中考这根指挥棒要像贵阳题一样而稳中有改!

3.传统经验要继承,更要创新。也许说到改,有人就以为原来的什么都不行,其实“改”仍要继承传统的优势而改,改就是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创新。

4.基础要牢,能力要强,以不变应万变。近年的“改”,有的只追求形式上的改,课堂热闹,基础下滑。如学生作文形式上五花八门,但内容千篇一律、错别字连篇、病句不断、书写甚差,这就是基础不牢啊!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抓好课标所要求的各项基础落实,同时培养其能力。这样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考生上考场才能运用自如,立于不败之地。(原载河南《中学生学习报·语文周刊·初三版》2004·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