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把握好导向

把握好导向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次中考命题针对初中学业评价和高中升学“二合一”考试命制,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充分发挥中考“指挥棒”的作用。在整个命题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都以把握好导向为根本,这也是命题的重要原则。中考命题,“在稳定中创新”是重要原则,因为“大起大落”的考题会造成许多难以预计的诸多问题,甚至会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9 把握好导向 稳定中创新——2011年四川省眉山市语文中考试题述评

一、为语文教学提供导向是根本

本次中考命题针对初中学业评价和高中升学“二合一”考试命制,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充分发挥中考“指挥棒”的作用。比如在命题中,我们运用了有关食品安全和规范用字等社会热点为材料考查语言运用,这自然会引导今后的语文教学重视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解读社会热点。在整个命题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都以把握好导向为根本,这也是命题的重要原则。

二、在稳定中创新是追求

中考命题,“在稳定中创新”是重要原则,因为“大起大落”的考题会造成许多难以预计的诸多问题,甚至会影响社会安定团结。所谓“稳定”就是要按照前面所说的根据课标、教材和本地相关要求选材和设计考题,当然还要根据全国各地中考的发展变化来把握,并且符合中考的规范性。但如果只一味考虑稳定规范,而缺乏创新的考题,既不符合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开放而有活力”的理念,也不符合中考选拔性原则。因此,在稳定的基础上创新,是衡量一套中考试题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本届中考命题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选材创新。确定了命题方向和原则后,命题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是重要基础,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新。

(1)以回归教材和回归知识的原则选材。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试卷大多在课本之外选材,这在一定程度使得不少人步入了轻视或淡化教材的误区。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语文教学高度重视教材呢?命题回归教材、回归知识点是很好的方法。具体说,命题者设计了一份指导命题的《命题设计一览表》,将这套中考试题的考试内容、具体考点、考题结构、考题类型、难度值及与教材知识的对应点一一落实到每个大题和小题,然后在这个设计表的指导下选择和处理材料。如拼音、文字、词语、古诗文及名著阅读等考题多数直接从语文教材的各册中选取。这样一来,考卷上的每个考题考点都能从教材找到对应点,即使材料选自课本之外,其考点也出自教材,这就确保了语文课本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如课外文言阅读要求翻译的“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不仅和《送东阳马生序》的“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极其相似,且句中的“以”等更是教材反复出现的。

(编辑点读:为了更高效地命制考题,眉山市中考命题组特意制作了一份《命题设计一览表》,其认真态度令人击节赞叹。从备考学习的角度来考虑,同学们也可以制作一份表格,将课本中学过的重点、难点、考查要点等内容与近年的中考真题对接一下,看看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存在哪些薄弱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效果一定差不了!)

(2)现代文阅读材料选择和处理。这是全卷材料选择的一大难点,因为这不仅涉及本届命题的需要,还关系到对语文的现代文教学导向!根据课标“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阅读能力要求,命题完全从教材外选材。面对数不胜数的阅读材料,怎么选择呢?主要根据教材的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散文显现出来的考点选材,再综合考虑是否适合初中生阅读、是否贴近时代等诸多因素。我们从2011年第10期《读者》的《自然灾难有多可怕》一文中选取了《地球被调成震动模式》这一节作为说明文阅读材料,从《青年文摘》合订本第23卷选择了《母亲的“辛德勒名单”》作为小说阅读材料。但是,《地球被调成震动模式》的题目只能对局部而言,且不能满足命题需要,因此命题者根据这篇文章中的有关“2012末世论”问题,在节选材料前加了一段文字,并改题目为《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原材料《母亲的“辛德勒名单”》较长,且标题中“辛德勒名单”不便理解,因此,我们将题目换成浅显易懂的“母亲的病友名单”,并将近2000字的原材料删改为1346字。通过这样的材料选择和科学处理,材料变得适合命题,且兼顾考卷的整体性,达到了“从教材外选材,但知识点却完全出自语文教材”的目标。

(编辑点读:命题人选取现代文阅读材料的思路和标准,恰可以作为同学们课外阅读的重要参考。读什么,怎么读?你是不是有了新的体悟?)

(3)社会热点的恰当选材和处理。关注社会是命题的需要,更能考查学生用语文知识能力解读社会的能力,也是课改的需要。在对社会热点材料的选择和处理上,命题者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语言运用”部分选择了两个社会热点材料,即从《眉山日报》“关注食品安全”专版中选择部分文字和漫画《滞后》,还选择了媒体报道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送锦旗写错别字的文字和图片;二是如前所说的选择有关自然灾难的热点材料并改写;三是在“语言知识”部分中有机地选择社会热点为材料,如在世界热点中选择日本大地震、本·拉登、利比亚等,在国内热点中选择食品安全、酒驾等。

(编辑点读:命题人如何从命题的角度关注选取社会热点,同学们就该如何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关注社会热点。)

2.考题创新。我们努力在题目、题型等方面有所创新,重点是以一题多考来提高覆盖面,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从不同角度考查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

(1)以说明文阅读中考查议论的创新。其创新题是在说明文阅读中考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考题为:“综合全文信息,结合你的思考,为选文补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要求先明确表述观点,然后进行简要阐述。”通过一题多考,可以较好地解决一个文本考查两种文体的问题,也能较好地突出试题的选拔性。

(编辑点读:文体的融合体现出中考命题人对于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日益关注,同学们也该着重培养一下相关的能力了。)

(2)以古诗为作文材料的创新。作文命题很难创新,命题者费尽心思,最后选择了教材的一首不很起眼的古诗《约客》为材料,以“站在诗人或朋友、或诗人与朋友等角度,选择最适合你的切入点”引导考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我们认为,这一设计可以引导考生重视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和运用,可以更好地考查学生的诸多能力,是一道很有创意的材料作文题。

(编辑点读:这种以古诗文为材料的作文题提醒我们,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基础字词句的掌握,还要能够将现实的生活与经典的诗文结合起来,这才能在考试的时候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3)以考查不同层面能力的图表题来创新。本届考卷共设计有三个图文题,都很有创新性:或以图写诗句,或描述分析漫画,或以图转化表达;还有以不同形式考查多种口语交际能力,或以同一材料向食品企业和监管部门说忠告,或以图片内容转化角色致歉或说启示;以一个填表题综合考查名著常识、内容概括和人物分析,简洁而含量大。

(编辑点读:图表题涉及如此多的知识点和能力,可见其综合性也是日益增强,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当予以必要的关注和相应的训练。)

(4)有机运用开放性考题来创新。我们在本届考题中设计了相应的开放题,如21题设计为“结合文意,说说母亲为什么值得崇敬,再从你的角度谈谈对困难的认识”,显然此题比较开放,可从不同角度来回答。又如我们在名著阅读题中要求考生“根据杨志这个人物的相关故事内容,完成下联”,这既引导学生从整体性阅读理解运用名著,又有机考查了修辞知识。

(5)以引导式命题创新。我们注意在考题设计中多一些人文关怀引导,以减轻考生压力,较科学地引导他们突破难点,准确把握答案,在考试过程中边学习边提高,获得最佳效果。

一是在部分难度较大的考题中有意识地用恰当文字引导考生突破难点顺利答题。如难度较大的第16题设计为:“综合全文信息,结合你的思考,在下面横线上为选文补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作为文章的第⑤语段,要求先明确表述观点,然后进行简要阐述(80字左右)。”其目的在于引导考生把握住题目中“补写议论性文字”这个关键要求,对于这种也许从未见过的创新考题怎样解答呢?考生根据命题的“先明确表述观点,然后进行简要阐述(80字左右)”必然会豁然开朗。

(编辑点读:命题人在考题设计中的引导文字告诉我们,答卷时要仔细审读题干,不要放过任何具有提示作用的字词语句,因为这些极有可能就是你正确解答该题的钥匙。)

二是在命题中科学地提供相应的答题形式和方法,提供可学习、可借鉴、可操作的示例或说明,引导考生在考场上充分运用这些信息,通过学习借鉴突破难点。如17题“从全文看,母亲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心情不一样,请根据方框中的提示,在横线上分别补出体现母亲心情的一个词语”我们在第一个框中以“起初:悲观”作为例,考生在后面的两个框中自然能顺利地完成,不至于误填为“坚强”等表示性格的词语。又如第27题的后语段内容概括填空较难准确把握,命题以“保尔术后安慰妻子达雅”提示考生要从“谁干什么”来概括;再如28题的对联题难度较大,我们则以“保尔呕心沥血写小说”为示例,并在下联中提示为“杨志……”,这样考生完全可以根据上联而准确完成下联了。

(编辑点读:命题人放置在题目中的这些提示、要求或示例,其实就隐含了解答的途径、方式或答案的标准,同学们对这些千万不可忽视啊!)(原载山西《语文报·中考版》2011·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