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排比≠间隔反复——兼与人教社语文教材编辑商榷
排比和反复都是现行的课标要求掌握的修辞格,也是语言表达中常用的修辞方法。这两种修辞方法有时容易混淆,甚至难以分辨。例如现行的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的“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就显现出这个问题。原题如下:
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例如“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同语或句子。在本文中,它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的。例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试从课文中找出一段中用排比的和一段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文字,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老师都知道,这道题是这套教材介绍排比和反复这两种修辞格的唯一的一道研讨与练习。这段文字一共讲了四个问题:①总述排比和反复的作用;②排比的定义和作用;③反复的定义和作用;④练习要求。其中“它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的”的“它”即指代排比,然后举例为“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练习要求是找出“一段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文字”,也就是说,编者认定这个例句是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也许其理由是把“容不得……”看成排比头,且用着重号明确表示,同时也把它看成间隔反复。粗略一看,这并无什么问题,但认真研究会发现把这样的句子判断为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并不恰当,其实质在于把间隔反复与排比混为一谈了。
我们不妨看看现行的其他语文教材的相关讲解:
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修辞简表》中对反复的基本特点表述为“连续或间隔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以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加强语言节奏感”,所举例句有二:一是“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二是“……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并在备注中说明为“另有间隔反复,把相同的词句隔离开来使用”。
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修辞知识》给“反复”下定义为“为了强烈地表达思想感情,有意地把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运用,这就是反复”,在“反复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后举了两个例句:①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郑振铎《海燕》)②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可见例句①中,第二个“乡愁”比第一个更强烈有力;后句加入的“如轻烟似的”正是强调“乡愁”的特点。
接着指出间隔反复有两个特点:一是在语气和节奏上,两个反复语句文气畅达,后句比前句更加强烈和有力,是表达的重点;二是在信息的传递上,后句加入的不同的词语正是全句的焦点,也是作者要强调的地方。
为了说明间隔反复的特殊性,编者再举了两个例句:
①山一繁,沟壑也便随之增多了,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刘成章《走进纽约》)
②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林莉《小巷深处》)
接着编者对以上两个例句说明为:前一句是连续反复。作者连续运用“沟壑”这个名词,渲染出四周满眼都是“沟壑”,把纽约的高楼林立突显了出来,反复起了极言其多的作用。后一句是间隔反复。作者多次反复“长长的”这个形容词,烘托出一位母亲的动人身影,突显了作者对母亲的绵绵不绝的情思。
根据以上三种教材对间隔反复和排比的介绍和举例及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辨识间隔反复和排比,同时也说明间隔反复绝不能和排比混为一谈!
1.从语言结构形式来辨识。间隔反复是有意地把相同的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重复运用,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简单说,间隔反复是相同词句字面上的重复运用,而排比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的排列。值得强调的是,重复出现的词句且能独立运用的是反复,反之是排比,如《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虽然相隔较远,但它是相同句子重复出现且独立运用,因此是间隔反复。而“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的“容不得”并未单独运用,而是三个动词和宾语组成相同结构的动宾短语排列起来的语言单位,因此“容不得”在句子中只起排比头的作用,并不属于间隔反复。当然,由于语言表达的复杂性,个别的间隔反复在形式上也存在结构上表面看没有独立运用的,如“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的后一个句子就加了“如轻烟似的”这个修饰语,这是强调表达重点的修饰语,并不影响其独立运用,属于间隔反复的特殊性,这在后面将讲到。再说这也只能从间隔反复来认识,也谈不上排比。
2.从语言结构的数量来辨识。间隔反复的语句一般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排比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我们可用队列排头把它称为排比头,一般至少三个或三个以上。简单说,重复出现的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是反复,结构相同或相似且三个或三个以上排列则是排比。如“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就是“乡愁呀”这个相同的语句间隔重复运用,重复运用的相同词句只有两个,是反复;而“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中,虽然“容不得”这个词语相同,但只是动宾结构相同,且是三个动宾短语排列,故是排比。
3.根据语言表达作用重点来辨识。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排比,是为了增强语势,加强气势,加深感情而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简单说突出强调意思的是反复,而主要是加强语势的是排比。如“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主要在强调,属于反复,而“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则主要在加强语势,是排比。根据这两个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在后一个语句中加入的不同的词语又恰好是全句的焦点和作者要强调的是间隔反复,那么没有加入不同的语句则是排比。如“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中,后一句就加入了“如轻烟似的”,且是全句的焦点,也是作者要强调的,故为间隔反复;而“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则没有加入其他语句自然是排比,而不是间隔反复了。
4.从是否属于并列关系来辨识。一般来说,反复的两个语句文气畅达,后句比前句更加强烈有力,是表达的重点,是需要予以突出强调的,因此反复运用的几个语句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排比句从整体来说加强气势,产生语意贯通、气势刚劲的修辞效果的几个语句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哪一个语句比哪一个语句强烈的问题,只是并列组合。因此,我们用试换语序的方法来辨识,即能试换语序对其表达的影响不大的是排比句,反之是间隔反复。如“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的后一句“如轻烟似的乡愁呀”比前一句更加强烈有力且是表达的重点,如果试换成“如轻烟似的乡愁呀,乡愁呀”显然不符合作者的本意和语言表达习惯,故为反复;而“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的三个短语是并列关系,试换成“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容不得束缚”或其他相应的结构,并不影响表达,故为排比。
当然,以上是从四个不同角度来说的,在实际运用中往往要把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辨识更准确。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这个句子我们可以这样分析:从语言形式上说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的排列;从语言结构形式的数量来说是三个;从表达的语气上来说是加强气势;从是否属于并列关系来说,三个并列的短语可以用试换语序的方法并不影响表达;因此,我们认为这个句子不是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而只能视为排比!而前面所举的反复的例句,我们也可以综合用这四条来辨识。如“如轻烟似的乡愁呀,乡愁呀”这个句子我们可以这样分析:从语言形式上说是相同词句的重复运用;从语言结构形式的数量来说只是两个;从表达的语气上来说是突出强调后者;从是否属于并列关系来说,两者之间不是并列关系,不可以用试换语序的方法;因此,我们认为这个句子是反复,而不是排比。
另外,如果我们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判断为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那么让我们对不少的排比句的判断难以自圆其说,如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修辞简表》中在“排比”中所举的“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红起来了”这样的句子,也只好以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来分析了,其实按我们前面所列的方法来辨识,也只能把它看成以三个“……起来了”组成的排比句,而不能视为反复。
综上所述,根据前面所列的对排比和间隔反复的辨识方法,再结合以上所列的三种教材对此问题的表述,笔者建议,给学生学习的语文教材对语文知识的讲述要统一表达,更不能把含糊的表述和结论编入教材中,这样极不利于教学。对于“反复”这个修辞方法的介绍宜以语文版教材的讲解和例析为妥。(原载上海《语文学习》200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