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候变化的冲击

气候变化的冲击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将大气层当成了碳排放垃圾场,毫无顾忌、得寸进尺,导致主要由二氧化碳和甲烷构成的温室气体浓度提高到了危险水平。当全球大气变暖幅度超过2℃之后,地球气候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然而,2014年11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了一份历史性协议。在栖息地破坏、入侵物种泛滥、气候变暖、土壤酸化、有毒物质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联合作用下,恶性循环在进一步加剧。
气候变化的冲击_半个地球人类家

海星与管虫。

艾尔弗雷德·埃蒙德·布雷姆,1883—1884。

候变化这个愤怒的恶魔已经入侵了所有生物圈,蓄势待发,随时准备扭曲每一个地方的每一样东西,就像一个放任太久、缺少管教的孩子。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将大气层当成了碳排放垃圾场,毫无顾忌、得寸进尺,导致主要由二氧化碳和甲烷构成的温室气体浓度提高到了危险水平。

大多数专家都认同这样一个可怕的预测:因污染导致的年平均地表温度上升幅度,与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发生之前的温度水平相比,不应超过2℃或3.6℉。如今,温度上升幅度已经接近2℃这个门槛的一半。当全球大气变暖幅度超过2℃之后,地球气候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现在的史上最高气温纪录到那时将变成家常便饭。极端风暴和反常天气将成为新常态。正在发生之中的格陵兰和南极冰盖消融将会加速,为大陆带来新的气候现象和地理布局。通过卫星和潮汐监测数据统计得来的海平面高度,正在以每年3毫米的速度上升。在冰川融水和海洋整体受热导致的海水体积扩张的双重作用下,海平面上涨幅度最终将超过9米。

如此可怕的变化真的会发生吗?事实上,变化已经开始了。地球的年平均地表温度自从1980年以来便在稳定上涨,至今没有减缓的迹象。

世界各国政府已经纷纷开始行动,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缺乏热情,远远不足以解决问题。只有面临海平面上升、国土将被淹没这个巨大威胁的基里巴斯和图瓦卢等太平洋岛国找到了解决办法,他们已经准备将全部人口迁往新西兰。

当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注意不到这些变化的。华盛顿的政治领导人尚不需要乘船去上班。然而,2014年11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了一份历史性协议。协议要求,美国在2025年之前要实现碳排放水平比2005年下降28%。中国将在不久之后到达碳排放峰值,并在2030年之前下降到同一水平。同年12月,来自全世界196个国家的代表在秘鲁首都利马相会。各国代表同意,回国之后在6个月内为各自国家制定出一份计划,削减本国来自煤炭、天然气和石油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所有计划编纂为一体,就形成了2015年12月起草的《巴黎协定》全球协议的基本框架。但该协议所达成的行动计划要到2020年才开始执行。

国际能源机构方面坚持认为,虽然人类必须要远离全世界已确认存在的地下石油和天然气储备,才有可能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却仍补充称,“2050年之前,已确认的化石燃料储备的消耗量不会超过1/3”。

每一位机构成员在忠诚问题面前都处于进退两难的窘境。已故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提出的“公地悲剧”[9]就源于个人、组织或国家对有限资源的共享。每个成员都会尽量多的去占用资源,因为每一方都面临选择,要么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占有被允许的那一少部分,要么就用赤裸裸的欺骗手段占有更大的一部分。在我们讨论的问题中,这个资源就是清洁的空气和水。

“公地悲剧”的一个经典案例就是公海渔业资源的枯竭。在领海区域内,全世界各国针对鱼类和其他海洋食用资源的捕捞仅有很少的规定和限制。而不属于任何人的公海则不受制于国际谈判商定的任何条款。几代人以来,世界各地的海洋水域无论是否有所保护,都承受着可食用物种被过度捕捞的命运。在栖息地破坏、入侵物种泛滥、气候变暖、土壤酸化、有毒物质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联合作用下,恶性循环在进一步加剧。

海洋生物所受到的侵袭十分残忍,而且势头不减。凶猛的大型食用鱼类,如金枪鱼、箭鱼和鲨鱼,还有大型底栖鱼类,如鳕鱼、比目鱼、鲽鱼、红鲷鱼的数量,自1950年以来下降了90%。在美国新移民时代,鳕鱼数量极多,据说鱼钩上不用放饵料都能钓上一条饱餐一顿。而现在,鳕鱼的数量已下降了99%。

所幸,和陆地上的大型动物相比,海洋物种完全灭绝的现象要少很多。原因在于,几乎所有的大型海洋物种,包括中上层鱼类在内,都有覆盖面积很广的栖息范围或迁徙路线。它们一生中旅行的距离要比陆地动物远出许多,它们四处播撒后代,并由此使种群免于灭绝。陆地大型动物,如亚洲虎,其最初活动的93%的地域范围中已经完全找不到其踪迹,而虎鲨依然在它所属的活动范围内畅游。

珊瑚礁则没有这么幸运。人们常常将珊瑚礁称作“海洋中的雨林”,意指其中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与此同时,珊瑚礁也有着与其他顽强的海洋生态系统截然不同的脆弱特性。珊瑚是共生有机体。每一个珊瑚都包含一只石灰质的、像植物一样的动物,也就是我们能看到的部分,其中包括大量的单细胞微生物——共生虫黄藻,我们除了能看到它那多姿多彩的色泽之外,无法用肉眼观察其身形。珊瑚的骨架创造出了珊瑚礁的结构,就像树木和灌木丛创造出森林的结构一样。共生虫黄藻主要利用光合作用为石灰质结构的建造提供能量和物质。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温哪怕只上升1℃,酸度哪怕只有一点点提高的迹象,共生虫黄藻都会离开宿主迁往别处,并将靓丽的色泽和光合作用机制一同带走,这一自我了断的过程就叫做“珊瑚白化”。

对于这些神奇的聚集生物来说,海水变暖所导致的变化已经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全世界19%的珊瑚礁已经死亡,世界范围内已知的44838个珊瑚物种之中的38%处于脆弱或濒危状态。相比之下,其他处于脆弱或濒危状态的物种中鸟类有15%,哺乳动物有22%,两栖动物有31%(蛙类、蝾螈类和蚓螈类)。最近的研究分析表明,全世界1/4的珊瑚物种将会在2050年之前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