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东四点钟学校概况

江东四点钟学校概况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点钟学校是宁波江东区首创的,旨在协同街道、社区、学校、家庭等各方力量,解决放学儿童看护教育这一社会普遍难题的社区服务机构。“四点钟学校”是由民间智慧创设的俗名。“四点钟”,并非时间上的实指,而是指学生放学至回到家长身边的整个时间段;确切地说,“四点钟难题”是指这个时间段中学校与家庭无法顾及的学童看护教育难题。其中,创办四点钟学校,是影响最大、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第一章 江东四点钟学校概况

江东区属宁波市“老三区”(1)。近年来,因宁波城市东扩规划而成为全市最富活力的区域,是宁波重点建设的核心城区和未来的行政中心、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会展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江东区总面积37.66平方千米,辖7个街道,下设74个社区,常住人口有36.2万。全区现有公办初中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20所、幼儿园10所,在校中小学生2.8万人、幼儿5100多人,在编教职工1898人,其中专任教师1770人。有区社区学院、区青少年宫各1所,还有民办教育机构50余个。

四点钟学校是宁波江东区首创的,旨在协同街道、社区、学校、家庭等各方力量,解决放学儿童看护教育这一社会普遍难题的社区服务机构。自1998年白鹤街道紫鹃社区自发创办第一个学童看护教育组织,并将其命名为“四点钟学校”以来,江东区委、区政府一直将其作为本辖区城市社会建设的特色项目,细心培育、持续推进;四点钟学校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逐渐为群众了解和熟悉,且声名远播。

一、”四点钟难题“的普遍性

“四点钟学校”是由民间智慧创设的俗名。“四点钟”,并非时间上的实指,而是指学生放学至回到家长身边的整个时间段;确切地说,“四点钟难题”是指这个时间段中学校与家庭无法顾及的学童看护教育难题。“四点钟学校”中的“学校”,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学校,甚至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机构,它的实质内涵是为解决上述难题而进行的一系列社区服务行为。

在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11月19日〕规定:小学1~2年级,每周总课时为26节;3~6年级,每周总课时为30节;小学生l周5天上学时间,平均每天最多上6节课。照此计算,如果小学生每天上午上4节课,下午上2节课,那么到下午4点钟左右学校放学时,家长们通常还有一两个小时才能下班,很多家长很难在此时接走孩子。“四点钟难题”由此产生。家长不能及时接走的儿童,放学后的去向无人知晓,行为无人看管、无人监督,导致种种安全隐患的产生。他们或独自留在家里,或东游西荡,或干脆溜进网吧打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滑;有的还染上了有悖于文明礼貌的言行举止,更有甚者,成为威胁、暴力、绑架等犯罪行为的受害者,甚至自身沦为罪犯。为此忧心的不仅仅是家长,而且是整个社会。

“四点钟难题”之所以越来越突出,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有直接关系。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家庭规模一直呈减少趋势;核心家庭、单亲家庭比例提高幅度显著。(2)这种情况,使得放学儿童受父母以外的家庭成员照顾的机会减少。另外,工作节奏的加快,又使得在职父母告假提前下班接陪孩子的困难加大。特别是在城市,随着邻里关系的陌生化及城市交通环境、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家长接送上学儿童是不能不做的日常事务。上学、放学时段,交通受阻、拥挤不堪的小学和幼儿园门口是普遍可见的景象。一方面是无暇接送,另一方面是必须接送,令越来越多的家有学童的父母深感烦恼。换句话说,从家门到校门的上学路,家长担忧的只是或许并不长的路途安全;从校门回到家门的放学路,家长所担忧的除了路途的安全,更有长达数小时的孩子去处的安全。

家庭小型化、妇女就业、工作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以及社区熟人关系淡化、城市社会环境的复杂化等,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因此,“四点钟难题”也就不是我国特有的问题,而是许多国家与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各地因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的差异,应对放学儿童照顾问题有不同的制度设计。表一是有关国家和地区课后托育制度比较。

表一:有关国家和地区课后托育制度比较

img1

img2

我国城市中针对课后儿童的托管教育制度,现实中有多种形式。比如:私人或民间组织兴办的托管班,以低年级小学生为主要对象,功能主要是看护或辅导学生完成课外作业,有的还提供就餐;私人或民间教育机构举办的内容各异的兴趣班,适应年龄层次各异的学生对象,适应学生及家长需要各展各长式的才艺培训;有政府背景的事业单位性质的县级以上城区均有设立的青少年宫,同样是放学儿童的好去处,除一些特别的活动外,主要也是各种课外才艺培训;此外,中小学校一般都有各种课外兴趣小组,有辅导老师;也有的学校针对不能按时被家长接走的学生特设“放心班”、“困难班”、“晚托班”,由学校安排值班老师看管,有“放心班”以看管名义变相补课,因增加学生负担而被政府主管部门禁止。四点钟学校,源自中国式的邻里照顾,1998年由江东区白鹤街道紫鹃社区的居委会干部首创和命名,主要由社区组织承担放学儿童看管教育任务。表二为我国城市目前各类托管教育形式的比较。

表二:我国城市各类课后托育形式比较(3)

img3

img4

二、四点钟学校的产生过程

最早的四点钟学校,是从熟人社会的社区互惠原则中自发产生出来的。社区负责人的觉悟和责任心,让他们作出自创条件、自揽责任、无偿照看社区放学儿童的决定。

20世纪90年代初,宁波开始了改革开放后又一轮住宅小区建设。江东区在东南区块相继建起了一批以鸟名命名的规模小区,白鹤、黄鹂、丹凤、朱雀、紫鹃……1992年12月,当时在江东另一个居委会工作的陈竹英,搬进新造的紫鹃小区。1993年7月,已有十年居委会工作经验,时年61岁的她,被组织安排到紫鹃进行居委会的筹备工作。当年年底,紫鹃居委会正式成立,陈竹英担任居委会主任。直到2000年离开工作岗位,陈竹英在紫鹃居委会主任位置上总共做了7年。7年来,她以她的经验、热心和干劲,带领居委会一帮人,为辖区居民群众做了不少好事、实事。其中,创办四点钟学校,是影响最大、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现年77岁,已退休在家的陈竹英老人,跟我们讲述了当年创办“四点钟学校”的经过:

1993年以后,抓“两个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我们那个时候总结了一下,到底在工作中还存在哪些缺口,哪些工作最需要去解决。我们每天在小区里转,熟悉小区情况。看到小学生放学以后,真的是吵架的吵架,打电子游戏的打电子游戏;有些要做作业的呢,丧亲、离婚什么的家里没人管,还有一个呢是双职工的还没回来,所以孩子放学后没人看管。我们就想,怎样排忧解难,解决双职工的困难,又对小学生有利。

居委会干部大概调查了一个星期,一星期以后结论下来了,主要问题:一是双职工确实困难,因为家长那个时候还没有下班;二是单亲家庭,小孩很调皮是为什么呢?他爸爸妈妈离婚了,家庭不够温暖,再说靠奶奶或者外婆管的,这些小朋友成绩也很差,纪律等各方面都很懒散;还有一部分孩子去玩电子游戏,影响学习成绩。

情况基本弄清后,居委会干部主动找学校商量对策。虽然是放学的孩子,毕竟还是自己的学生;而且,居委会与辖区学校的关系叫共建单位,所以学校(李惠利小学〕校长和教导主任对居委会的想法和建议都很重视。双方一道对放学之后的小学生进行归类、排队,希望找到分类解决的办法。事情是居委会提出来的,当然主要由居委会组织落实,学校大力支持。当时学校的支持,不像现在为四点钟学校提供场地。其主要工作是一开始派老师来居委会给学生们讲课,主要讲遵守纪律,希望学生们服从居委会“婆婆妈妈”的看管。

由于居委会没有空余的场地,所以最早的学生看护,叫假日学校。就星期六、星期天两天,平时没有。为什么?因为在假日,居委会办公的地方,工作人员不上班,可以让给学生活动。

真正开始想要办一所面向周一到周五的放学儿童的四点钟学校,是1996年以后的事。因为紫鹃居委会是新成立的,所以一切可以说是从无到有,慢慢积累起来的。当时,居委会可以利用居民区现有条件,办企业、搞经营。到1996年的时候,紫鹃居委会的经济能力,已有大约8万元的盈余。虽然居委会要支出的项目很多,如:小区绿化、清洁卫生等等,8万元经费也不算多,但居委会干部们一致认为放学儿童看管这事重要,统一思想决定将有限的资金往这方面投入。

1998年的时候,先是为放学儿童建造一个活动园地。这个园地造得像艘船,命名为“紫鹃一号”。第一批的20多个学生,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放学后就在那里,由居委会干部看护着做作业。到星期六、星期天,再开展一些有计划的寓教于乐的活动。活动内容跟居委会工作有关,当时的重点是抓小区卫生“十不规范”。居委会干部就让学生们成立苗苗队、监督队,让他们去监督卫生,还有护花植树。孩子们“从我做起”,大人自然受影响,当年宁波市进行卫生检查,紫鹃小区被评为“可信任的小区”,即免查卫生达标小区。

到了快放暑假的时候,预想一放假来的学生肯定会比眼下多很多,小小的“紫鹃一号”,容不下,要乱套,怎么办?居委会干部开始感到为难、犯愁。事情到这份上,不办下去又不行,为什么?工作四五个月下来,学校老师反映那些“坏学生”的成绩上去了,那些原来很散懒的学生能够守纪律、有心读书了;家长们也到居委会来说,这样做很好,希望一直办下去,有什么困难跟我们提;有一位住得很远的家长来说:“小孩在这里读书,家长来接的时间控制不好,在你们这里很放心。”“这种情况下,我们成为了‘活鳖’,不办也要继续办下去!”陈竹英用了一句大俗话,概括了当时的情形。居委会下定决心,要把这个对家长、对学生、对社会都有利的事办下去。

为此,在1997年暑假前夕,居委会召开了第二次共建理事会。大家一起商量,困难怎么样解决。第一讨论了场地,小区什么地方可以造能容纳更多学生的这个“学校”。最后统一意见是居委会后面的一块空地。建成以后有20多平方米的实用面积,估算造价为4万元人民币左右。接下来的问题是,造房子的钱从哪来?居委会挤不出那么多钱。向上级部门申请经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陈竹英至今仍清楚记得,十多年前那次共建理事会上的决策以及“四点钟学校”开办时的细节。只要是广大居民需要的事,居委会又真有决心做,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我们召开了理事会,那个时候理事单位很支持。说:你们这样做看起来是解决小朋友的问题,实际上对我们企业同样有促进作用,让我们职工在工作、生产时更安心了。学校里一些坏的学生现在变好了,那些例子全部摆着的,附近小区的一些居民全都看到了。后来理事会决定:北仑电厂投资1万元,自来水厂也投资1万元,还有当时的一个私人老板张老板也资助了1万元。后来江东区政法委拨给我们5000元,宣传部拨给我们5000元,我们自己也把零零碎碎的拼在一起,这样凑了一下,一个“学校”就造起来了。

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到1998年3月份,房子在我们的期盼中建造好。我们打算5月份正式成立学校。要成立学校,首先我们要拿出一个章程。第二,是师资力量。那个时候我们打算,居委会干部有两个,一个妇女干部是大专生,那个时候大专生是蛮好的了;一个是退休教师。我们以这两个人为主,剩下的干部在搞群体活动的时候全体支持。成立以后两个月左右,就有志愿者来。最早的一个是平安保险公司的,姓陈。1998年大概六七月份的时候,大学生志愿者来跟我们订合同,是宁波高专的,说他们是来实习的。这样一来师资问题,基本解决了。李惠利小学负责少先队的张老师,基本上一个星期里他联系我们一次到两次。一天是我们过去跟他交流最近小朋友的情况,还有一天是他过来根据我们反映给他的情况来指导。我们很感谢他们。四点钟学校就是这样形成的。

问到“四点钟学校”名字的由来,陈阿姨告诉我们:开始时叫“雏鹰学校”,原来那个只管周末学生的叫“假日学校”。后来想这是同一件事情,就并拢命名为“四点钟学校”。这个名字是她和当时白鹤街道的分管干部毛老师一道商量出来的。听到我们说这名字朴实好记,现在名气大了,陈阿姨谦逊应答:没什么文化内涵,土土的,就是想那是放学的时间,一般四点钟左右。

对居委会干部来说,办四点钟学校,从一开始就是一件责任大又辛苦的事。陈阿姨向我们介绍的一次带学生出去参观的经历,印象深刻,不忍遗漏:

那个时候我们活动很多的。外面活动,去了好几次。曾有一次我是伤着回来的。那次是跟丹凤小区的工作人员一起带小朋友出去参观宁波最大的一座桥。让那些造桥的工程师给孩子们上上课,让他们开开眼界。去的时候,孩子们是步行,我是骑脚踏车。走一段骑一段,刚刚过桥的时候看到小朋友在前面,结果刹车不灵,刹车捏住,人被拖着走,骨头摔断了,到现在还有后遗症。

看到四点钟学校今天的延续和发展,她说:“我感到很高兴。最怕后来弄不下去,心里就难过了。”四点钟学校,当初就像棵茁壮的幼苗,点点滴滴,凝聚了初创者的心血。

“四点钟学校”之名,朴实无华;四点钟学校创建的动机,解除家长担忧,有利于学生成长,促进社会和谐,同样至真至诚。真诚而朴实的事业,一定能持久壮大。虽然,时过境迁,今天的四点钟学校,已成为江东区社区服务的品牌项目,是区委、区政府着力推进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初的居委会经规模调整后也改成了社区居委会,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办公条件都有许多的变化,社区办四点钟学校不再需要费尽心思“打擦边球”造房,而是无偿使用辖区内中小学校的教室。但是,陈竹英带领紫鹃居委会干部们创办的第一所四点钟学校,由居委会做主、学校配合、志愿者参与的办学模式,让家长放心、学生开心、社会称心的服务宗旨,还有由爱心、责任心、敬业精神组成的社区品格,已经成为所有四点钟学校的共同基因。

三、四点钟学校的管理体制

四点钟学校创建伊始,就受到家长的认可、学生的欢迎、社会的称赞,同时受到基层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2002年,江东区白鹤街道积极推广四点钟学校这一社区服务模式,支持贺丞社区在辖区所属的镇安小学内创建了第二个四点钟学校。2004年,江东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四点钟学校”推广大会,并在年内相继颁布了《关于全面推广“四点钟学校”的实施意见》、《江东区“四点钟学校”管理办法》、《江东区“四点钟学校”考核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此后,四点钟学校在江东区多个社区迅速普及,影响遍及全宁波市乃至全国。与此同时,四点钟学校的运行机制也逐渐成形、成熟。到2008年,有关部门在考虑对四点钟学校进行标准化管理探索时,其管理体制和性质被完整表述为:“由江东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领导、区文明办统筹协调、区教育局业务指导、街道负责规划落实、辖区学校积极配合、社区管理和实施的对未成年人在学校正常教育时间之外进行教育和服务的公益性社区教育服务项目。”

图一:四点钟学校管理体制示意图

img5

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的组织为贯彻落实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而成立的机构。(4)四点钟学校由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领导,体现了江东区委对四点钟学校的重视。四点钟学校不仅是为家长分忧的服务机构,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安定、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阵地。

文明办,全称是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处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四点钟学校被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范围,文明办的相关工作任务包括:1.按照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安排,做好组织协调、督促落实工作。2.调查、了解、研究、分析四点钟学校办学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反映并提出建议。3.拟订全区四点钟学校发展计划。4.对四点钟学校工作进行评估等等。

四点钟学校是校外教育的组成部分,区教育局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有业务指导的职责。四点钟学校的管理服务活动是社区居委会负责的社区服务内容之一,街道办事处依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有指导辖区各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工作的职责。教育局和街道对社区四点钟学校的指导内容,包括:1.协调社区居委会与中小学校的关系,保证资源共享政策的落实。2.根据各街道、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四点钟学校发展规划,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实施。3.指导社区居委会进行四点钟学校师资招聘、看护教育活动内容安排。4.检查、督促、帮助社区居委会实施看护教育计划。经常性的实际指导,由教育局派驻各街道的社区教育助理负责执行。

社区居委会,以非政府、非营利的居民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身份,开办四点钟学校,为社区内有需要的家长、儿童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服务。在整个四点钟学校管理体制框架中,社区居委会是直接承担管理事务的机构。其地位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对上,接受区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街道党工委的领导;接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指导。2.对下,满足社区学生、家长的需要,接受社区居民群众的监督,组织和动员志愿者参与活动。3.同一层级,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与学校等社区共建单位协同努力。

四、四点钟学校的运行方式

四点钟学校创建以来,数量逐渐增多,教育服务内容也不断丰富。在这过程中,一方面,不少共性的机制渐渐明晰和稳定成熟;另一方面,因社区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如:有的社区居委会与小学距离近,有的距离远甚至辖区内没有小学;有的社区居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有的则相对差一些,经济条件不同的家庭对孩子课外教育的内容和质量要求自然有不同。各社区条件的差异,使社区四点钟学校的运行方式呈现出多样特色。

共性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由社区居委会承办

这是四点钟学校有别于同类放学儿童服务机构的基础特征。社区居委会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相对于现阶段其他提供课外服务的个人或组织,能更好地保证服务行为的公益性;也更便于整合社会力量,动员和接纳社会志愿者参与服务活动;更重要的是,社区组织作为连接家庭、学校、政府与社会的桥梁,便于掌握居民家庭和学生的特殊情况,同时便于接通学校信息和政府政策指令,能更有效地对未成年人实施思想道德教育。

“四点钟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填补学生放学后的看护教育空白,让小学生在放学后有地方学习和活动,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影响,解决社区双职工家庭、单亲家庭、残障家庭、外出务工家庭等家庭家长的后顾之忧,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开心、家长放心、社会称心。由社区居委会承办四点钟学校,既是传统中国社区邻里互助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体制下社区居委会角色地位决定的自然选择。

(二)非营利性质

按照教育法,所有教育机构都应是公益性的。但课外教育的情况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是校内教育活动与营利性服务活动的中间地带。放学儿童的看护,既可以是家政服务类的经营性服务,也可以定位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动。四点钟学校,起源于社区义务看护,升华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服务场所或居委会用房或学校教室或其他公共场所,都是国家投入建设的公共设施;居委会干部从事四点钟学校的工作,是为居民群众服务的社区公务。这些都是四点钟学校所共有的公益性的基础保障。

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四点钟学校坚持“零利润”原则。办学经费以政府资助为主,资助形式主要是无偿提供场地和定期考核奖励。同时,鼓励关心支持儿童课外教育事业的单位和个人捐助;也可向接受服务的对象收取适当费用。确需要向学生收费的,必须事先举办由街道、社区、学校和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听证会,确定收费标准,并报物价主管部门备案。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要求参加“四点钟学校”,所需费用予以减免。学校经费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教师和管理人员工资、水电费、课桌维修、必备的硬件设施添置、物品发放、学生奖励、风险保证金等。经费开支情况每月公布一次,每学期进行一次结算,真正体现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的宗旨。

(三)资源整合、志愿参与

儿童课外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课题,“四点钟学校”是整合社会资源、共解“四点钟难题”的成功实践。四点钟学校的资源,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活动场所,二是看护教育师资。

教育活动场所方面,区教育局于2002年颁布《江东区中小学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开放对象为学校所在地社区居民(含学生〕;开放项目包括学校的场地设施、教室、舞蹈房、计算机房、图书室图书等。此外,四点钟学校还可利用区图书馆、区文化馆、老年活动中心、市艺术剧院、市体育馆、庆安会馆(宁波海事博物馆〕等数十个社会公共场馆开展校外活动。还有江东消防大队等多处警民共建青少年学习基地、学生爱国主义实践基地等,都是四点钟学校可资利用的教育活动资源。师资力量方面,四点钟学校与社区教育志愿者密切合作、实现双赢。四点钟学校需要志愿者的帮助;志愿者也在四点钟学校找到了奉献社会、自我实现的平台。定期邀请“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战士、老模范〕、高校师生、共建单位专业人士为孩子讲历史典故、国防常识、美德故事;辅导学生游戏、学习;开设专业知识讲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等,是所有四点钟学校普遍采用的方式。

(四)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

四点钟学校教育服务内容包括作业辅导、才艺学习、品德教育,与其他放学儿童照顾机构相比,水平和质量不一定更高但更全面。社会“托管班”以看护为主兼作业辅导,高收费的“兴趣班”是学生学习才艺的场所,只有四点钟学校要求多方面兼顾,并特别强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与多样化教育活动内容相适应,四点钟学校教育活动形式注重课堂讲座、互动参与、实地体验三种方式的整合,让学生在参与中增见识、在参与中受教育。在遵守教育活动秩序的同时,以让学生开心为宗旨。有篮球接力赛、风筝比赛,也有“小手牵大手,文明一起走”创文明城市签名宣誓、“小小厨师,大显身手”水果拼盘比赛。有的四点钟学校,设立音乐、舞蹈、提琴、二胡、跆拳道等才艺训练班,聘请市、区专职教师进行业务指导;有的组织学生进行电影欣赏、读书会、知识讲座、歌咏比赛。有的四点钟学校将品德教育归结为生态教育、公德教育、快乐求知三篇文章,通过生态护绿行动、环保小制作、环保手抄报、民间巧手屋等活动,增强学生环保、生态意识;通过关注文明社区建设、公民道德教育,倡导尊老敬老、帮困助残等,培养公德品行;通过器乐大比拼、人文经典诵读与赏析、心灵驿站、环保小使者展示会等形式,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在求知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表三:江东区四点钟学校基本情况(2009年9月)

img6

img7

四点钟学校源于基层组织的智慧创造,有自然朴素的特质。多年来,各社区四点钟学校的运行方式在拥有共性的同时,根据社区具体情况形成了多彩的个性。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类:“热心阿婆家”。以紫鹃社区四点钟学校为代表。实行全免费服务,服务场地设在社区活动室内,服务人员以社区干部为主加少量临时志愿者,社区居委会为管理主体,与辖区小学基本没有关联,服务内容主要是监督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较少组织系统正规的教育活动。活动室里有“绿色网吧”,每个学生有一张卡,可以轮流上网,保证学生健康上网。

紫鹃社区是四点钟学校的首创者,多年来一直坚持义务、自由、朴素、灵活的特色。放学儿童去社区四点钟学校“就像去外婆家、朋友家玩一样”。社区干部以与学生及家长的亲密接触为荣。一些辖区内无小学校的社区,以“社区小课桌”形式运行四点钟学校,由于学生和老师人数少、管理简便,社区干部与学生有较多直接接触的机会,也可并为这一类。

第二类:正式课外学堂。以贺丞社区四点钟学校为代表。实行低偿服务,利用辖区小学的教室和其他教育资源,聘请退休教师及老党员、老干部从事看护教育工作,社区干部一般不直接与学生及家长接触,而是负责教学内容的拟订、活动过程的控制与协调,服务内容以作业辅导为主,以游戏、活动为辅,对象主要是低年级小学生,管理相对严格、正规,学生来四点钟学校必须签到。

因学生人数较多、服务活动内容多样,社区干部管理压力较大。“四点钟学校”收费以“零利润”为标准,由学生家长听证会讨论决定,经费主要用于学生点心、聘请教师的补助、购买学习用品及风险基金等。这种服务形式,管理规范、内容丰富,学生安全有保障,家长信任度高。

第三类:校内才艺兴趣班。以东海花园社区四点钟学校为代表。原则是低收费,具体收费数额因学生参与活动的不同而异,服务场地利用学校教室,与学校关系密切,社区居委会和家长委员会共同商定服务活动项目,聘请社会专职才艺教师授课。

这种服务方式类似让学生在学校里接受“兴趣班”式的才艺训练,在居民经济条件普遍较好的社区受欢迎。社区干部主要角色是有需求的学生及家长与社会上专职培训老师之间的桥梁,不直接照看学生,也较少有繁杂的管理事务。

第四类:困难过渡班。如仇毕社区民工子弟四点钟学校。低收费,确有困难可申请免费,服务场地在学校教室,服务内容主要由学校确定,服务人员也主要由本校教师兼任,社区干部除费用管理把关外基本没有其他职责。

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及家长,其实是最需要“四点钟学校”服务的人群,因为他们居住条件相对较差,学生放学之后除了到处乱逛,没有别的好去处。然而,他们“外来”的身份,客观上对城市社区缺乏认同感。民工子弟学校的老师则大多与他们的学生具有共同的“外来”身份,老师们也愿意付出些精力为学生服务。因此,这些儿童放学后照顾的事务,由社区与学校共同操办,且主要由学校老师承担,似乎顺理成章。

第五类:社区聘用托管班。潜龙社区栎木小学四点钟学校曾一度采取过此种形式。相对于校外的托管班是低收费的,因为服务场地是无偿使用的学校教室,服务内容主要是看护,时有学生作业辅导,由社区居委会聘请社会上的个人或组织实施四点钟学校的服务。

这种形式,社区居委会转移了自己的工作压力,同时也使自己与四点钟学校的关系、与学生及家长的关系疏离了。名义是“四点钟学校”,实际更像“托管班”,其直接管理者的营利倾向较难抑制,服务内容相对单一。当然,聘用专业机构提供社会服务,或者说政府、社区、私人(企业〕合作服务本身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最终的成效取决于环境影响及经营者的公益事业心。

从第一种到第五种,社区居委会与四点钟学校关系的紧密性逐渐减弱,居委会干部与学生及家长的邻里亲情也渐趋淡化;从人情感性趋向于公共理性。社区的本质价值,是生活共同体互惠意识、道德感情的生长点和积蓄池。因此,四点钟学校运行方式从“一”到“五”的数字增升,与社区价值的增长是反向的。江东区四点钟学校,目前最多的是第二和第三种形式。第五种形式只在百丈街道有,2008年开始,正逐个收回外包,向第二种形式转型。由于正值四点钟学校标准化建设之际,据该街道教育助理介绍,百丈街道新成立的四点钟学校在许多方面与标准化要求更接近。

五、四点钟学校的社会效应

四点钟学校这一社区教育服务模式的成功实践,解决了放学儿童看护教育难题,连着悠久的中国式社区熟人情怀,带有浓厚的中国当代政治本土气息,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目标。自创建之日起,一直深受社区居民群众的称赞,深受学生的欢迎,也受到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爱护,被当作城区社会建设的特色项目持续支持、细心培育。目前,江东区共有25所,惠及成千上万个学生和家庭的四点钟学校。四点钟学校已成为当地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宁波江东区率先建立的四点钟学校,其影响正日益扩大至全国。

(一)四点钟学校的社会功能

四点钟学校的社会功能,浓缩于“家长放心、学生开心、社会称心”的十二字办学宗旨。展开来说,是以下几点:

1.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四点钟学校提供的课后辅导及适合儿童身心状态的活动,能激发儿童体能、智能、情绪、才艺、品德的发展。

2.家庭支持与补充。补充家庭功能缺陷,支持家长安心工作。特别对一些家庭环境不好的学生,四点钟学校能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

3.完善社区功能,促进社区和谐。儿童、家长、志愿者及社区干部,通过四点钟学校的平台增进了联系、提高了社区认同感。放学儿童无处可去,孩子们或成为犯罪受害者,或自己犯罪的,也并不少见,四点钟学校让学童在课后有安身之所,守护社会正义。

四点钟学校作为新生的面向课后未成年人的服务项目,具体明确的功能定位,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前提。我们将在本书第三章、第四章,通过对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课外教育制度背景的分析,通过与青少年宫、学校及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托管班、兴趣培训班等的比较,通过对四点钟学校特殊性质及价值内涵的深究,进行详细探讨。主要结论是:

四点钟学校作为社区未成年人服务项目,其基础功能是托管与教育;在现行体制下,是课外活动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形式的有效创新。与青少年宫等各类事业单位性质的活动场所相比,在空间上更具便利性;与社会力量举办的托管班、兴趣班相比,其公益性充分体现教育公平理念,是补充家庭护育功能、增进社区和谐的重要途径。

(二)四点钟学校的社会影响

自1998年以来,江东区通过完善管理体制,构建学习网络,创新活动载体,着力拓展社区教育的内涵,提升社区教育的品质。形成了婴幼儿教育、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互相衔接、互相促进的终身教育体系;以及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六力合一”的社区教育管理运行机制。2004年成为浙江省首批社区教育实验区;2006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四点钟学校,就是这个体系和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波江东区“四点钟学校”的创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十年来,江东区委、区政府一直将其当作实事工程、民心工程和希望工程,对四点钟学校持续不断地关心支持、细心培育。2004年,江东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四点钟学校”推广大会,并颁布了《关于全面推广“四点钟学校”的实施意见》、《江东区“四点钟学校”管理办法》、《江东区“四点钟学校”考核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四点钟学校从此在全区进入快速普及阶段。

2005年10月26日,宁波市获得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殊荣。四点钟学校是宁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行动中的一大亮点,江东区也因此被中宣部命名为首批“公民道德建设示范教育基地”。《人民政协报》记者李宏,在一篇题为《和衷共济兴港城——浙江省宁波市政协建言创文明城市纪事》的通讯中写道:“四点钟学校的建立让委员们感到最欣慰。……政协委员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关于充分发挥文化场馆设施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的建议,宁波市江东区政府闻讯后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创造性地建立了‘四点钟学校’,一方面为家长解决孩子们放学后活动和管理困难的问题,一方面利用有组织的教育管理,加强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四点钟学校采用无偿和低偿相结合的模式,整合了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积极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社会实践、科普教育、经典文化诵读等,组织开展献爱心、创文明等实践活动,形成了有效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平台,让青少年开心、家长放心、社会称心。”

江东“四点钟学校”教育模式,吸引了领导考察、同行参观以及媒体的宣传报道。2005年2月28日,中央文明办副主任翟卫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局局长李卫等到江东区部分社区调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情况,也对“四点钟学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给予了高度评价。2006年4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记者何伟的文章《宁波“四点钟学校”让家长放心》,介绍了四点钟学校的情况。2006年4月25日,《中国教育报》记者朱振岳,发表题为《“四点钟学校”演活社区教育戏》的文章,从社区教育角度对四点钟学校的创造性做法进行了报道。四点钟学校已经在省内外乃至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2006年4月,全国城市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宁波召开,中央文明办翟卫华副主任在会议总结发言中,对宁波市江东区四点钟学校作了充分肯定。与会同志经实地考察后,普遍反映,四点钟学校反映了宁波在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措施扎实,成效突出,特色鲜明,示范性强,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在谈到积极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未成年人教育时,翟卫华强调:“要借鉴宁波等地建立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志愿服务站的方式,把社区各类人才和社会热心人士有组织地汇集起来,形成一支人员相对稳定、人才结构多样的志愿者队伍。”在说到如何针对未成年人特点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时,他特别指出:“开展社区活动要从未成年人的需要出发,灵活、机动地做出安排。既要让孩子们乐于参与,也要让孩子们便于参与。要把活动内容、时间列出‘菜单’,提前告知学生和家长,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选择参加。各地可借鉴宁波等地开办社区‘四点钟学校’的做法,重点组织好学生放学后、家长下班前以及双休日、寒暑假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全国各地类似“四点钟学校”的服务模式不断涌现。其中涉及国内其他省市的内容就有:镇江推广“四点钟学校”,长沙:“四点钟学校”圈住早归孩子,为“四点钟学校”叫好(厦门〕,鸡西开办“四点钟学校”,深圳:学生“托管”试破“四点钟难题”,克拉玛依市星光社区“六点钟学校”开学啦等等。此外,还可以看到深圳市罗湖区黄贝街道的“四点半学校”、青岛市市北区台东街道的“儿童社区家园”、上海市徐汇区康健社区的“四点半小课桌”等类似四点钟学校的社区儿童护育信息。四点钟学校,就像美丽的布谷鸟,在大江南北传递着破解“四点钟难题”的春之声。

2009年1月1日,《社区四点钟学校管理规范》地方标准正式实施;2009年7月7日,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全省第一批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江东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申报的“宁波市江东区‘四点钟学校’社区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获准立项。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旨在建立完善并推广实施服务标准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培育和创建服务品牌,促进服务业提速、提质、提能级。四点钟学校,这个走过十年风雨历程的江东社区服务品牌,正迎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四点钟学校”的发展经验

江东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通过近十年的实践,“四点钟学校”已经成为“孩子开心,家长称心,社会放心”的“三心”工程。这种服务模式得到了上级直至中央领导的肯定和鼓励,并先后获得宁波市“最具影响力文明服务品牌”、浙江省“十佳社区服务项目”等荣誉。2006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委组织的全国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在江东区召开,并决定在全国推广“四点钟学校”服务模式。“四点钟学校”取得这些成绩,主要有如下的经验:

1.领导重视,是办好“四点钟学校”的重要保证。“四点钟学校”的诞生,是我区社会各界的共同创作,也是关心下一代的热心人士无私奉献的结晶。我区在推进“四点钟学校”的发展中,区委、区政府全力推动,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了全区性的社区教育委员会,统一领导“四点钟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各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全面协调、统筹本街道“四点钟学校”的日常运转。这种管理机制,有利于调动社会资源,为“四点钟学校”的正常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有的放矢,是办好“四点钟学校”的立足之点。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关键是从孩子们需要关心的问题入手。针对现实中有些小学生放学后无人看管,容易出现有害于孩子身心健康的问题,于是积极探索创办“四点钟学校”的路子。这就是有的放矢。这种“的”与“矢”,抓住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方面,填补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空白时间,因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在发展“四点钟学校”的过程中,我区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四点钟学校”的办学三大工作原则:因地制宜原则、自愿参加原则、无偿与有偿相结合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就是根据辖区内各小学分布情况设立“四点钟学校”,原则上辖区内有学校的社区都要创办“四点钟学校”。自愿参加原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充分尊重小学生的需求和意愿,不强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自愿参加“四点钟学校”的小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无偿与有偿相结合原则,就是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根据实际运行情况,适当收取一定的管理成本费,但收费标准必须通过民主的方式,在学生家长听证会上讨论决定。三大原则的确立,符合我区发展的实际,合理调整“四点钟学校”的布局,扩大“四点钟学校”覆盖面,满足了不同学生、家长的需求。

3.同心协力,是办好“四点钟学校”的关键所在。“四点钟学校”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需要社会力量予以呵护,给予支持。在单个社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构筑一个完整有序的大社区服务教育网络,是我区“四点钟学校”得以发展的关键。一是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硬件设施。近年来,区、街道两级共投入5000多万元,积极发展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在城市社区建立了校外课堂、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网上图书馆等一系列高品位、多层次的教育和活动场所。二是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我区明确要求全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文化体育设施面向全社区居民开放,对社区组织的集体活动,学校和幼儿园根据需要无偿提供场所和设施,为“四点钟学校”正常开展活动提供阵地。三是整合各类人才资源,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除了各社区辖区内学校负责向“四点钟学校”提供稳定的师资力量外,我区还成立了专门的“德育讲师团”,发动“五老”人员、劳动模范、科技人员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各街道、社区都相应成立了志愿者队伍,利用寒暑假等时间,为学生提供免费教育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弥补了“四点钟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拓展了社区未成年人的活动空间,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注释】

(1)老三区:宁波市辖区域有“六区三市两县”,其中“六区”中的城市中心区,即海曙区、江北区、江东区,俗称“老三区”,“新三区”指鄞州区、镇海区、北仑区。

(2)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3)转引自:王顺民(台湾)《关于小学课后安亲照顾新制的省思》,《社会(评)》095-084号。

(4)在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中共中央曾多次郑重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96年1月,中央确定把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作为十四届六中全会的主要议题。同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任务。全会还决定,成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建立相应的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