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使我们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能使我们终生受益。学习也像旅行、登山一样,一定要把第二天要学的功课预习一遍,这样才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平常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慢慢培养自己的预习习惯,在不断的尝试和比较中,我们去体会哪种学习的方法效果较好。

一、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一)通往成功的桥梁:好习惯

同学们,当你们感觉高考离你们很遥远的时候,年仅13岁的双胞胎兄弟金石、金天已经双双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让人羡慕的成绩背后,他们的父亲金慰康认为,一切都得益于两个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

古代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幼年时形成的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有相同的观点:“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使我们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能使我们终生受益。习惯是我们存放在神经系统里的无形资本,一旦养成了好习惯,我们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

日本教育学博士松厚达哉教授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人在旅行和登山时,没有预备知识,就感觉不到旅行和登山的乐趣。所以在旅行、登山前我们要查看地图和了解旅行知识,同时也可以找有经验的人问问当地的情况。学习也像旅行、登山一样,一定要把第二天要学的功课预习一遍,这样才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二)课前预习真的有用吗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预习在学习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成绩好的同学都深有体会,自觉预习是他们每天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预习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通过预习,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

名人名言

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巴斯德

1.能提高我们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要求我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初步的理解和自学。课堂上老师教给我们的只是最基本的知识,更多的新知识要靠我们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索、去掌握。

2.能使我们听课效率更高

面对新知识,我们往往会有很多疑惑的内容,所以在预习时我们有必要把这些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在上课时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讲解的。这样,我们听课的目的很明确,态度非常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很多。

3.能帮助我们扭转学习的被动局面

课前预习,能帮助我们复习相关的旧知识,熟悉新课的内容,扫除听课中的一些障碍,经过预习,上课就不至于不知所云。同时,因为上课听懂了,课后用于巩固知识的时间相应减少,做作业的速度相应加快,形成了良性循环。只要坚持预习,我们的学习会逐步转为主动,学习成绩也一定会得到提高。

(三)有效预习方法点拨

1.看书:阅读课文,看看例题

预习的第一步,我们要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个基本的了解。对于语文的新课文,我们可以先看看课前的学习目标和课后的习题,再仔细地把课文通读一遍,做到心中有数。而数学呢,我们可以先对前一课学过的知识做一个简单复习,再把新课的例题看一看。

2.思考:找出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对新课有了大概的了解后,我们把其中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找出来,课文中看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对于数学,我们可以看一看例题的解法,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都能理解。

3.动笔:例题习题,动笔练练

每一课后都会有习题,经过预习的你肯定也想测一测自己的水平吧,不妨把书后的习题自己先动手做一做。数学的预习不仅仅将教材中的例题看一遍,以为知道答案就万事大吉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多思考几个为什么,仔细去寻找自己还有什么疑问。

对于例题的解法,我们也可以想一想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做法呢,这仔细思考的过程也是收获知识的过程。平常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慢慢培养自己的预习习惯,在不断的尝试和比较中,我们去体会哪种学习的方法效果较好。

小贴士

语文预习方法示例

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以下列举几种预习语文课文的方法。

(1)阅读课文法。把课文从头到尾仔细地阅读一遍,对于比较熟悉的内容可以走马观花;对于生疏的新知识,我们要反复读一读,不懂的字词可以翻阅字典,或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这样上课时就可以带着问题去听讲。

(2)联想学习法。列宁说:“想象是极其可贵的品质。”语文知识和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融入语文学习中。此外,知识之间具有连贯性,要求我们在预习时注意将新知识和自己曾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

(3)自设问题法。在预习时,除了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外,还要锻炼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于课文的内容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知识整理法。预习中面对一些尚未得到答案的疑问,我们要把它们记下来,等待老师上课时讲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