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二翼”平等共进
温岭市泽国镇第三小学,原名为温岭市牧屿小学,坐落于泽国镇偏远的牧屿区域。学校在乡镇撤扩并后,成为泽国镇中心小学的附属片小。2004年4月,重新升格为镇级学校,命名为温岭市泽国镇第三小学。升格后的泽国三小面临着如何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创建学校特色的改革要求。近几年,大量外地务工随迁子女的就读,使学校班额不断增加,教学任务加重。超负荷、重负担的工作使教师产生了畏难、懈怠的情绪,造成教师厌教及外流的现象,业务素质无法提升,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此外,学校下属的两所完小,外来学生占90%以上,几乎成为民工子弟学校。生源基础差,交通不便,教学生活设施落后等因素造成教学质量不理想,以致部分本地家长把子女转学到城区或其他“名牌”学校。
如何走出困境,发展的路子又在何方?成了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学校在反复思索中,冒出了一个大胆方案,那就是进行“一体化”办学。经过多次召开多层会议,邀请行家、各级领导、教师、村居干部、群众进行专题调查研究,逐步形成了“三校一体”办学的基本思路,并于2005年9月正式实施,成为台州市最先试行校域一体化的学校。学校首先将下属两所村完小,即江洋小学和五里泾小学转制成教学点,通过以“一”带“二”的方法,使它们与本部融为一体。
随着体系构建的不断完善,各项工作也同步跟进。首先,温岭市教育局、泽国镇政府投资400多万元筹建了本部的餐厅、宿舍楼,这两幢大楼的建成大大减缓了本部教学用房紧张的问题。而基础建设相对薄弱的江洋、五里泾教学点更是成为主管部门投资重点,分别投入几十万元对两个教学点进行全面整修,给人面貌一新的感觉。学校内部进行已有资源最优化配置,购置了一辆运输车,来回于三校之间,教学点师生中饭统一由本部制作输送。针对教学点图书册数少、质量差的情况,将本部的图书资源合理安排、分类归档装入“图书流动箱”,定时定期送到两个教学点供学生们借阅。此外,还不断更新教学点电化教学设备,推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教学点课堂教学效益。
校园文化对办学行为和教职工教育行为产生导向、凝聚、激励、约束作用。因此,学校将塑造校园文化作为第一要务。一方面,从办学理念、学校历史、校园标识等方面着手,优化育人环境,构建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氛围,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另一方面,构建学校质量制度体系,以保证学校教学管理与教学水平的均衡性。从学校实际出发,把握要点,用“参与塑造”的方法,形成了一个崭新的“三校一体”的学生精神风貌。为切实解决教学点学生“上好学”的问题,学校成立了《区域农村学校教育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该项课题作为台州市重点课题,围绕着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品质、法制意识、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开展实践研究,例如如何形成家校合作的教育环境,引起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如何创设平等和谐的校园氛围,从非智力因素着手,帮助教学点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平等教育的意识,保证学生接受公平教育;探索并实施“同校、同班、同待遇”的各项基本举措。
在课程改革中加强教学点的建设,是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基本需要。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尤为重要,首先要让教学点教师享受到与本部教师相同的待遇,学校安排教师统一入住中心校,以进一步消除教师们心理上的隔阂。其次是教师队伍的交流,学校出台了《骨干教师轮岗制实施办法》,创立互换机制,指派一批本部优秀教师和教学点青年骨干教师进行支教或轮岗,促进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充分发挥本部示范辐射作用的基础上,构建本部与教学点一体化管理的教学模式,通过联合举办教研活动,充分开发、利用、共享教学资源,以及发挥教师之间的扶、帮、带作用,从而共同提高三校课改实施水平。
(温岭市泽国三小 王正初 张锡平)
“让每个孩子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泽国三小本着这一理念,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农村学校师资结构得到优化;二是教学点常规管理水平整体提升;三是校域内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有了大幅的提高,实现了三校“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考核一体”的共同目标;四是社会满意度提高。一些过去曾不放心学校教育质量而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就读的本地家长,现在又把孩子转到原校了。他们清楚地看到,在这个并肩共进的集体中,更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泽国三小在一体二翼的团队中相互取悦,取长补短,彼此互融,达成了“荣辱共担、携手共进”的办学目的。牧屿区域内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