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阅读展奇葩:课外阅读活动掠影
创建于1998年的温岭市实验学校是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历任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的课外阅读活动,语文教师科学探索阅读指导工作,全体学生阅读风气浓厚。2005年搬入新校舍后,学校充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报告厅和图书室等资源,有序邀请名家,精心策划活动,让每一位实验学子天天享受难忘的自由读书时光。[5]
从被逼选择到凸显特色
从今天起,充分用好学校的阅读时间,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
从今天起,努力创建家庭的阅读空间,阅读……
对吴青伟同学来说,他还清晰地记得2009年4月2日国际儿童图书日那天,在校长的主持下,在国旗下向全校同学朗声倡议的情景。
而更多的时刻,在特定的读书日之外,吴青伟和同学们一起,每天雷打不动地保持着晚饭后至少半个小时的阅读习惯,阅读学校推荐的经典书籍——确保每天在校固定的阅读时间,这是1998年建校之初就形成的“铁律”。
“就我校而言,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文科底子薄,知识面与阅读量都与城区的孩子有较大差距……没办法,我们必须花时间抓阅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否则,根本没有办法与兄弟学校竞争。十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坚持课外阅读是比较有效的。”梳理学校发展历程,江伯法校长这样分析。
从走近大家到成为名家
“真正意义上阅读的开始是初中。记得刚入初中时,学校就兴起了阅读热。后来学校请了著名作家、北大教授曹文轩老师来做讲座,北京大学就这么自然地走进了我们的心中……我记得有这么一个秋天的下午,我坐在小矮凳上,津津有味地看着《红瓦》,眼睛发酸脑袋发晕都不肯停下……阅读教会了我思考。”2009年考上北京大学的2006届毕业生阮如蔚同学在《书海无涯,思亦无涯》中这样回忆当年阅读对自己的影响。
曹文轩老师能乐意到温岭来与孩子们交流,正是源于学校师生对书籍的热爱。2006级初一陈捷同学在2006年11月就受《中国少年报》之邀跟俞明德老前辈前往北京参加《中国少年报》创刊55周年庆典,在庆典的现场舞台上得到了曹老师的亲手赠书,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梦想,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30分”中精彩亮相。阮如蔚同学就读于北大中文系之后,更是经常在校园中聆听曹老师的讲座。如果你翻开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版的《感动:走近曹文轩的纯美世界》一书,你可以在第165页看到2006届毕业生周力同学在读初三时写道:我也许在有生之年,与根鸟一般发现那梦中的峡谷,长满百合的峡谷。梦,我追求!你可以在第176页看到2007届毕业生陈青晔在读初二时写道:曹先生的作品,都是我们青春期孩子的至爱,符合我们的心理。曹先生实为我们忠诚的朋友!
从书香校园到人文校园
2009年6月1日,以邀请黄亚洲老师举办“浙江人文小讲堂”为契机,学校成功举行了全省性的“浙江潮・青川情・温岭行”浙川孩子心连心手牵手活动启动仪式,并成功向全省中小学生发出倡议持续支援灾区同龄人:“……让我们捐送一本好书,捐送一份文具,让书本传递我们的爱心,让文具寄托我们的祝福。以我们的实际行动为青川同龄人提供援助,贡献一份力量,温暖一个家庭,送上一份真情,点燃一份希望!”活动中有十多位学生成功结对;活动后多个班级学生的一千多册捐赠书刊送到灾区,并且促成了温岭援建指挥部对当地中小学共有一百万奖学金的设立。学生这种以书会友、以信交流的活动早已超越了普通的阅读和写作本身,通过阅读形成的书香校园充满了人文关怀。
当年看似“无为”的举措,恰恰成为最“有为”的推动。因为这种“持续默读”,是保持孩子阅读兴趣进而激发其阅读热情最有效的途径,它让平常的阅读有了一种神圣的仪式感。阅读赋予了实验学子自由的心灵空间,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展现了优秀的精神风貌。课外阅读已经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