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课文得神韵
一学期一次的公开课,我执教《老王》一课。第一次接触《老王》,我暂时没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与同事进行探讨,只知道《老王》一课记叙了一个善良的老王和杨绛对老王的感谢与愧疚,至于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还是一头雾水。但经过自己反复钻研课文,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上出了目前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一课,这令我欣喜。
在上课前一天,我布置预习作业,叫学生做好详细的批注,要求每个同学至少要提出一处疑问,以备上课交流。
接下来,我思考如何有效导入,课文的重点在哪里。去向同事请教,他们的回答是没详细钻研课文,也没留下什么痕迹,当时的我很茫然。我想:确实的,如果不是执著备过课是很容易忘记的。
从哪里作为切入口好呢?从结尾的关键句入手,是能提纲挈领,但对学生来说太难了,毕竟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的距离,我担心他们一下子适应不过来,课堂会卡住;让学生直接填空式开头,一个( )的老王,似乎太一般了,几乎都这么上的,没什么变化;设计一段精彩华丽又切主题的段落导入,本人不擅长。
思来想去,权衡之下,还是在文题处做文章好了,而此时学生也对题目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不以‘王老’而用‘老王’为题目?”我一阵暗喜,正合我意。对,就以此作为课堂的切入点。
把“老王”、“王老”加以辨析作为切入口,既给课堂的导入增加思考空间,又为分析“老王”这一位普通人奠定基础。
课堂上出现的亮点是与学生一起理解“同情、关心、关注、关爱”并能顺利理解课文的主旨句,这也是自己在课堂中表现最满意的,因为这最能体现我对课前的深入备课、课堂的适度上课。
课堂上,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向更深处发问:作者同情他吗?关爱他吗?杨绛又是怎么对待老王的?学生道:同情他、关心他、关注他。教师又从另一角度阐述并列出“同情、关心、关注、关爱”,让学生从中辨析这四个词语的不同点,进而追问“同情”什么?“关心”什么?“关注”什么?“关爱”什么?学生能容易得出:同情生活遭遇,关心生活状况,关注老王的命运。而关爱?
教室里静静的,学生在思考。
一时陷入困惑中……
然后,教师引导说:作者杨绛给了他什么?却给不了他什么?为什么?找句子加以印证。
学生说:给了他同情、关心。因为作者女儿知道老王得了夜盲症,给他吃大瓶鱼肝油;给老王钱,因为送杨绛丈夫看病。
教师有所疑地问:可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他要的是什么?
学生陷入沉思中。后顺着老师的引导说:老王要的是亲情、友情;更要理解、尊重。
教师概括:对!这一些杨绛没有给他,换句话说,杨绛只是给了他一定的物质帮助,却给不了精神上的抚慰。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出杨绛对老王的关爱不够?
学生个个很投入地找。
后来,一位向来不回答的同学站起来小声地说:“老王,你好些了吗?”中的“好些”体现对老王的关爱不够,因为那一句是出于客套话,出于表面的关心,而且我从文章最后找到老王什么时候死的杨绛都不知道,所以我说:杨绛做到了同情老王,关心老王的物质上的帮助,却少了“关注他的命运,关爱他的精神”考虑。
教师追问:你可否谈谈“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理解。
沉思片刻……
接着,他很自信地说:我认为作者是怀着惭愧之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因为“我”觉得对老王关心、关爱不够。使“我”意识到要以一颗善良的心关爱身边不幸的人,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帮助,更要给予精神上的关爱。再说,一个社会,总会有不幸的人和幸运的人。作为一个幸运者,杨绛应该不只关心不幸者老王的生活情况,而应去理解他、尊重他。可杨绛却没有很好地做到,觉得“惭愧”,而我们幸运的人要以平等观念对待不幸的人,因为人是生而平等的,但各人的境遇不同,差别很大,幸运的人应该同情不幸者的遭遇,关爱不幸者,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
教室里顿时掌声不断。
课堂也达到高潮。
我适时补充《论语》中有一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疏通全句的意思之后,问:“你会怎样对待你身边的人呢?相信你会有很多话要说的,结合你的感悟先思考后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说:我们有责任去关心并关爱像老王一样的弱者,做一个有善心、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因为我从中学到“爱和敬”。
学生沉静在课堂交流中……
这是一所不足18个班级的农村初中的一位语文老师的课,充满着智慧的光芒,感人至深。而能够达到这样的境地的原因则是老师对课文的深入研究,功夫在课外。从这一节课我们可以深切地体验到温岭新农村教育过程中,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落实城乡教师共同发展的理念,也可以窥见温岭教师整体水平。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智慧的过程,深究才能把握其中的规律,才能上出韵味。
(温岭市东浦中学 俞金智, 有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