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所完小的华丽转身[7]
2008年9月,城北小学的陈小辉、林雅两位老师根据市教育局“千人支教大行动”的要求,来到麻车小学支教。来到麻车,最让陈小辉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整所小学只有一个厕所,一到下课,全校600多名师生全挤在厕所外的走廊上。更要命的是,当时陈小辉的办公室就在厕所对面,阵阵恶臭总是影响着她备课和改作业的心情。就在陈小辉和林雅来到麻车支教两个多月后,麻车小学改了个名字,成了“城北小学麻车校区”。校名的变化,喻示着学校定位的转变。
过去的城北街道麻车小学给人的印象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农村完小,且以外地学生为主。与此相对应的,学校楼房破旧、设施简陋,约90%的生源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且流动性极大。另外,根据政策,完小要归镇小领导,自然,所有教育资源只有在满足镇小之后,才能考虑完小的要求。同样,只有在满足本地学生的需求之后,才能去考虑外籍学生。这种现象就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体现。”
朱德怀校长决心消除这种不均衡。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市教育局“一年支教”的基础上,推出了“三年轮教”的措施。
于是,陈小辉和林雅,就成了“三年轮教”设想的第一批实践者。但是,真正要让优秀教师扎根农村,就必须解决待遇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原来的想法是,教育局、街道拨一点,我们自己凑一点,把麻车校区老师的待遇提高到跟城北校区一个标准。不过真做起来很难。”
幸运的是,就在两校合并几个月后,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农村教师的待遇提了上来。目前麻车校区的教师福利待遇已经与城北校区实现了一体化。困扰朱德怀的一个大问题解决了。
如今,到麻车校区轮教的原城北小学老师已有5名,其中廖文燕老师干脆把自己的人事关系也转到了麻车。从支教到轮教,再到逆向流动,折射的是校区地位的变化和教师观念的转变。去年下半年,麻车校区成功承办了全市新农村教育一体化教研会,学校教师业务提升的诉求空前强烈。
教师待遇解决后,朱校长开始着手提升学校的硬件水平。麻车校区所有教室都添置了教学电脑、大屏幕投影仪,所有老师也实现了人手一台办公电脑,配置标准超过中心校一级。
2009年7月,麻车校区进行了全面维修,所有教师的办公室都进行了简易装修,还安装了空调。另外,学校的前操场贴上了广场砖。今年上半年,学校又自筹14万元建了一个配有42台液晶电脑的微机教室。
推进“校区策略”就是让麻车校区“去完小化”。原来麻车校区的后操场破破烂烂的,让人一看,就感觉这是所完小,学校风气、师生素质差一点都是理所当然的。有了一个漂亮、高档的塑胶操场,师生们就会觉得,这所学校跟城里的学校没什么差别,甚至比他们还好。自我认知的改变,对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非常重要。
2009年3月,学校从麻车等村筹得10万元建设启动资金,并委托市设计院设计了操场的整体布局。到这年11月份,塑胶运动场改造完成。每当下课铃声一响,整个校区的同学都往后操场跑。他们有的打篮球,有的跳绳,有的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墙上的彩绘,还有的甚至直接在塑胶上打滚。
今年上六年级的江西籍学生余连宵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的心情。“我家住在八中(原城北中学)旁边。有一次,我在八中的塑胶操场上玩了一下,回到自己学校,就再没心情去后操场玩了。没想到过了几个月,我们自己的学校也有塑胶操场了。我真的很开心!”
在教师待遇提高和硬件设施改善的同时,麻车校区的管理也在发生变化。师资、硬件、管理多方面的提高,逐渐在教学成果上得到了反映。两年来,麻车校区先后获得了“浙江省标准化学校”、“台州市卫生先进单位”、“温岭市示范性家长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老师的论文也纷纷在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刊物上发表。与此同时,学校的学习风气和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了十分明显的改观。据麻车校区校长张敏华介绍,现在两个校区考试用的都是同样的试卷,而在最近一次期末考中,麻车校区有几个班级的语、数单科成绩已经超过了城北校区。两年来,有10多位学生在市级以上竞赛获奖。最可喜的,是学生流失率的大大降低。陈小辉和林雅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她们班上的学生就很少再流失了,甚至有先前转走的学生重新转回来就读。
推进教育均衡重要的不是钱,而是观念。城北小学麻车校区的华丽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要治愈教育不均衡的顽疾,药方其实并不难开,只需在认识上将农村教育提高到与城镇同等重要的高度,在资金、师资等方面对农村学校给予支持,即使是“完小”或民工子弟学校,也能交出与中心校一样的好成绩。而这,也是麻车经验的意义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