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奏鼓的传承

大奏鼓的传承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大奏鼓”凝聚着石塘渔民特殊的情感,是人民智慧的结晶。石塘中学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开始了“大奏鼓”文化的探索、传播与教育。于是,从“大奏鼓的传承历史”、“大奏鼓的使用乐器”、“大奏鼓独特节奏”、“大奏鼓的民俗服饰”、“大奏鼓的舞蹈动作”、“大奏鼓的延承创编”等方面编写了《海情大奏鼓》的校本教材。这就是石塘中学组建“大奏鼓”演出队的初衷,黄良平校长如是说。

大奏鼓的传承[16]

你在回流里旋转,如眩晕的螺纹,聚拢又散开,散开又聚拢。

几百年来,如磐石经历了波涛的磨砺,坚强又鲜活。

舞起来,那一股劲儿,随着波涛的节奏。

在新一轮曙光照耀处,延续、传承……

在海螺悠扬而响彻云霄的回声中,一阵阵奔放的鼓声,应着“嗬——嗬”的呐喊响起,在两面猎猎作响、书有“独占鳌头”、“满载而归”的黄色大旗下,那两个男子汉身穿大红无袖对襟褂、墨黑大脚裤,手执木鱼和鼓槌,叉开双腿,上蹿下跳……

一群群男扮女装、搽脂抹粉的“媒婆”围过来,手执锣钹磬钟、铜铃唢呐,边敲边扭,一派扭捏作态样,引发出阵阵笑声……

渔歌唱起来了,大鼓敲起来了,豪情舞起来了,渔区沸腾起来了

——这就是渔区石塘的“大奏鼓”

石塘的民间舞“大奏鼓”,据传来自台湾岛的高山族,它随着福建惠安渔民的迁移流传到石塘箬山,成为元宵夜随抬阁一起亮相的精彩表演。在“大奏鼓”的表演中,由几十个渔家汉子身穿类似戏曲中的媒婆服饰,手持各类打击乐器跣足上场,边敲边舞,伴以唢呐吹奏出的旋律,热烈粗犷,幽默诙谐。他既体现了大海的多重性格,又展示着渔民内在情感的冲动,以及征服大海力量的自信,具有浓郁的温岭渔家特色。“大奏鼓”的独特之处在于男性表演者女性化的装扮和动作,形成一种粗犷奔放与默诙谐的奇妙结合。可以说,“大奏鼓”凝聚着石塘渔民特殊的情感,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大奏鼓”入编《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大全》一书,是温岭唯一被收录的渔村传统文化,且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和传统文化的发扬,“大奏鼓”逐渐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也曾多次作过报道。然而,遗憾的是一旦过了节庆的日子,“大奏鼓”又会被“袖珍”起来,特别是很多人只是看看表演,不一定真正理解其含义,更谈不上继承与发扬。

如何传承“大奏鼓”?石塘中学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开始了“大奏鼓”文化的探索、传播与教育。石塘中学的教师与学生们,通过了解走访石塘大奏鼓表演者,在正月十五演出时进行实地拍摄,总结出大奏鼓的四大特点:舞蹈的奔放粗犷、诙谐幽默;服饰装扮的夸张奇特;表演内涵的含蓄、深厚;不确定性和自由性。

整理的艰辛让大家反思,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仅此而已吗?渔村的下一届甚至是下一代学生会不会遗忘?要不要将“大奏鼓”这一艺术形式整合集结,沉淀为有形的教材?于是,从“大奏鼓的传承历史”、“大奏鼓的使用乐器”、“大奏鼓独特节奏”、“大奏鼓的民俗服饰”、“大奏鼓的舞蹈动作”、“大奏鼓的延承创编”等方面编写了《海情大奏鼓》的校本教材。

大奏鼓文化从文本走进了课堂,从课堂走向了课外,从小镇走向了城市,后浪推着前浪涌,鼓声愈击愈响,舞姿愈舞愈美!

于是,无论在校园内,还是在曙光公园,无论在石屋群中,还是在波涛汹涌的海边,鲜艳夺目的“海情大奏鼓”演出服、激越铿锵的鼓声以及活泼动感的舞姿都展现出渔家男儿的豪情,吸引了很多路人的注目和赞赏。现在,这支演出队已初具影响,成为石塘镇中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我们当地老艺人的频频辞世,古老的民间艺术面临着日渐消失的危险。我作为一个校长,对传承文化瑰宝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组建演出队,在学生的实践、发展、创新下,让家乡的璀璨文化在一代代孩子们的传承下发扬光大”。这就是石塘中学组建“大奏鼓”演出队的初衷,黄良平校长如是说。

海的儿女忘不掉的是大海的根本,豪迈和宽广是来自海边的承诺,演绎着一代又一代不变的坚毅和刚强。新中国六十年的大庆,代表的是来自海边的韵律,来自台州的大气,来自浙江的惊喜。几十位来自海边的孩子,他们一次次敲响了世纪的鼓声,延续着一代又一代不变的痕迹;他们一遍遍不停地敲击,让人们忘却不了曾经的历史点滴;他们击响每一次响彻心扉的韵律,只是为了再一次激起人们心底那久违的乡音——我是海的儿女!

曾经的一切告诉我们,传承,需要我们去努力;同时,我们也坚定不移地告诉人们,“大奏鼓”,是我们家乡唯一不变的印迹,我们将坚持、历练至弥久永恒的演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