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段落大意和文章中心的概括

段落大意和文章中心的概括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段是由整体到部分的分析,概括段落大意则是由部分到整体的归纳,可以看作是一个理解文章的过程。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这些关键词句常常在文章中抒情或议论的部分。理解了为什么以穷人为题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小女孩拾金不昧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第四节 段落大意和文章中心的概括

一、知识要点

(一)概括段落大意

分段是由整体到部分的分析,概括段落大意则是由部分到整体的归纳,可以看作是一个理解文章的过程。从语言表达的训练看,概括段意的方法有:

1.组合法。

即先概括结构段所属各自然段或各层的主要内容,然后将它们加以组合,归纳成结构段的段意。

2.扩展法。

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加以必要的扩展,形成段意。

3.摘句法。

直接从这段中找出一个句子作为段意,这句子往往是总起句、关键句、警句、结束句等,一般说,从段首摘总起句,从段中摘关键句、警句,从段末摘结束句。

4.连串法。

划出这段中的重点词语自己加上几个词,把它连起来成为一句话。在此基础上,再练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概括段落大意在表达上要注意:

(1)要从内容角度概括,而不要从思想角度概括。即不能写成这一段说明了什么。

(2)不要写成提纲式。如“原因、经过、结果”。

(3)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不能是词组或疑问句。

(二)概括中心思想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具体说是作者想通过文章的主要内容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抒发什么感情,说明什么道理等等。

1.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穷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在等待丈夫归来的时候,发现西蒙已悲惨地死去,就立即抱回她的两个孩子,渔夫知道后,也主动提出收养两个孤儿的事。根据这一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2.抓住重点词句概括中心思想。

有些文章,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中心句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如《詹天佑》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有些文章,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这些关键词句常常在文章中抒情或议论的部分。如:《触摸春天》中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作者从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悟到生命的真谛: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3.通过分析题目概括中心思想。

文章的题目是“文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分析题目就能把握文章的灵魂——中心。如:《穷人》,明明是写“桑娜、渔夫、西蒙及西蒙的两个孩子”,为什么以“穷人”为题呢?这是因为他们的悲惨生活是沙俄时代穷人的生活写照。桑娜、渔夫的善良、勤劳是穷人品质的体现。理解了为什么以穷人为题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在运用以上三种方法概括中心思想时,还要注意作者写文章时的背景,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考题精析

【例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登山

三个人同去攀登高山,第一个人刚开始攀登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下来啦,他说:“我是知难而退。”

第二个人攀登到半山,气喘吁吁,望着上面险恶高峻的山势,摇摇头说:“还是适可而止吧?”也退下来了。

只有第三个人,在攀登途中,知难而进,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几次跌倒,都爬起来再上,无所畏惧,毫不气馁。最后终于登上了峰顶。

过了几天,三个人又碰面了。

第一个说:“登上峰顶,也不过那么回事。还是我知难而退好,省了许多力气。”

第二个说:“是呀!所以我适可而止,中途退下,还是明智的。”

那个登上峰顶的人笑了笑,说道:“不过,顶峰上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看到的。”

(1)用‖把短文分成两大段。

(2)分别概括两段的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3)用“”划出点明中心的句子。

【答案】(1)1~3自然段为一段,4~7自然段为第二段。(2)第一段:三个人攀登高山的不同表现。第二段:三个人对登上峰顶的不同理解。(3)顶峰上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看到的。

【答题点拨】这是一篇记事中隐含道理的文章,阅读记事类文章要理清事件的时间、地点、任务、起因、经过和结过,要善于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布局谋篇的思路。本文的分段可抓住表示时间的“过了几天”把文章分成两段;也可从内容上进行分析,1~3段讲“登山”,4~7段讲“议登峰顶”。

【例题】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朝霞和日出

天亮了,东方天际露出鱼肚白颜色。渐渐地,鱼肚白变成淡红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的红晕一样。接着,它又由淡红慢慢地变成深红,再有深红变成金黄的颜色。这时候,周围的白云,仿佛涂上了缤纷的色彩。啊,多么艳丽的朝霞!我真希望自己是一个画家,把清晨这一美丽的景色描绘出来。

我爬上山顶凝望那遥远的天际,彩云在不断地变化:一会儿好像金苹果,一会儿又好像紫葡萄,一会儿仿佛又变成蓝宝石、珍珠、彩玉……瑰丽无比的朝霞,变化莫测。

没有多久,火球般的红日,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来了。霎时,远近的树木,地上的花草,青青的山,绿绿的山,都披上了晨曦,充满了朝气。尤其那草木枝叶上的露珠,像镶了边的金刚钻一般,晶莹闪耀,好看极了。我第一次登山,真没有想到,日出景色,竟是这样的美丽!

原野的清风徐徐地吹拂着,我尽量呼吸的清晨的新鲜空气,尽情地欣赏着清晨的美景,不由喃喃地自语:“大自然啊,你多么美丽!”

(1)从第一节中找出描写朝霞色彩变化的词语。

()→()→()→()

(2)用“——”划出一组排比句。

(3)读第三节后填空。

作者用()比喻();又用()比喻()。

(4)用“‖”给文章分段,并写出段落大意。

(5)本文按顺序,描绘了。

【答案】(1)鱼肚白—淡红色—深红—金黄色。(2)彩云在不断地变化:一会儿好像金苹果,一会儿又好像紫葡萄,一会儿仿佛又变成蓝宝石、珍珠、彩玉……瑰丽无比的朝霞,变化莫测。(3)火球,红日;镶了边的金刚钻,草木枝叶上的露珠。(4)①第1~2自然段,写天亮时,朝霞和彩云变化的美丽景象;②第3自然段,写日出的美丽景象;③第4自然段,写作者对大自然清晨美景的赞叹。(5)时间,朝霞和日出的美丽景象。

【答题点拨】阅读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可以从描写景、物的几个方面,文章的表达顺序来分段。一般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时还要注意从寓情于景的关键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报童

“卖报、卖报……《乌鲁木齐晚报》!”一个清脆的童音在刚刚降临的暮色中显得格外清新,寒风把她的声音送向远方。每当她卖掉一张报纸时,她那红红的脸上便漾满笑容。

我不知道是怜爱这个冷风中的女孩,还是被她被清脆的声音所吸引,我掏出两角钱:“小姑娘,给我一张。”她迅速地抽出一张报纸,恭敬地递给我,又从小口袋里掏出零钱数着给我找钱。这时公共汽车开过来了,我刚迈步,小女孩连忙喊:“阿姨!等一等……钱!”我想把那八分钱留给小女孩,就头也没回地上了公共汽车。

“阿姨,找给你八分钱,还有十块钱……”

“十块钱?怎么回事?”我诧异了。

“嗯,你刚才买报纸掏手套时,钱掉在地上了。”她把八分钱和十块钱塞到我的手里,并轻松地长舒了一口气。顿时,一股暖流涌遍了我的全身,我被她的纯真打动了!我暖着小女孩的双手:“你为什么要出来卖报?”

“我?”她有些不好意思,“我的邻居张奶奶病了,我放了学就替她卖报。”说着,她眨巴着晶亮的眼睛冲我笑了。

车到了下一站,小女孩跳下车,钻进人群里,她瘦小的身影消失了。她那清脆的童音却回荡在我的耳旁,久久难息。

啊,多好的孩子!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1)文中用两件事说明小女孩“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件事。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2)文章表现了小女孩什么样的精神?

【答案】(1)第一件事:把应找的钱和拾到的钱还给主人。第二件事:替张奶奶卖报。 (2)表现了小女孩拾金不昧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答题点拨】阅读写人类文章,必须依照写人文章的方法、特点去读:一是弄清写的是谁,结合文中关于人物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感受人物的个性特点、精神品质,体会文章的中心;二是分析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或事件)来表现人物,由此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