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识字认半边”的是与非
“文化大革命”时期,盛行“外行领导”。某大报主编对众人讲话,把“墨西哥”错念成“黑西哥”。听众大笑。主编生气说:“墨”也是“黑”的,有什么可笑,你们“吹毛求庇”!
中国有句俗话说“秀才识字认半边”。这主要是对形声字说的。意思就是从形旁可以认识字的意思,从声旁可以念出字的读音。这句俗话不完全对。为什么呢?
比方说,一个“湘”字:看字的右半边“相”,知道它的读音,看字的左半边知道它的意义跟水有关,是水的名称(湘水、湘江)。乍看起来,这种“识字认半边”的方法还挺方便,可以推而广之。这样,汉字不是很容易学的吗?
然而,汉字从古到今,无论字形、字音、字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决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必须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专门理论来作科学的解说。而使用汉字的人不可能都是文字学家、音韵学家、训诂学家,因此,对于今天的“秀才”来说,读汉字的半边,不一定能读出正确的字音来,望另外半边,也不一定能望出真正的字义来。如“深圳”的“圳”不读chuān。又如“板”,原来专指木板,如今“钢板、纸板、玻璃板、塑料板”的“板”都不是木头做的。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从形旁猜字义,形声字先有声旁后有形旁的形成规律,并不表示形旁不如声旁重要。在了解字义方面,形旁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小学生虽然认字不多,但能大概看懂生字生词较多的小说,如《水浒传》和《西游记》等。一个奥秘就是这些小学生能结合上下文,从形旁猜出这些生字生词的大意。所以人们又说“擒贼先擒王,认字先认娘”。
养成了分析形声字的习惯,还可以少写错别字。否则就容易写错别字甚至引起误解。讲个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
一天,妈妈接到在农村参加劳动的女儿来信,信里写道“妈妈:最近我又搬家了,跟一个大狼睡在一个坑里。大狼对我很热情……”妈妈看了信,大吃一惊,立刻坐公共汽车到农村看女儿。到了那儿,看见女儿正跟一个大娘坐在炕上说话呢。原来女儿把“大娘”写成了“大狼”,把“炕”写成“坑”。错误都在形旁上。
难怪有人说,“秀才识字认半边”,往往造成秀才认别字,望文生义,往往生出不对头的义,甚至不知道该生什么义。
知识链接
ZHI SHI LIAN JIE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到,“秀才识字认半边”正确率不高。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应该避免用“认半边字”的方法识字。当然,我们说不能“认半边字”,并不是说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就毫无规律可循了。其实,我们从形声这种汉字的造字法则中,还是能找出一些识字的规律的:声在形先,“声旁是生母,形旁是晚娘”。形声字的形成规律大多数是先有声旁,后有形旁,后加的形旁是为了区别意思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