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游戏与游戏治疗的区别
幼儿每天的主要生活内容之一就是游戏。通过游戏,幼儿展现着属于自己的世界、想象、意志,同时也将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所学、所想借助游戏再现出来,这其中有模仿、有练习、有愉悦、有欢乐,也有对挫折、压力、困扰、情绪等的排解或宣泄。
那么游戏与游戏治疗是不是一回事呢?不是,虽然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它们在目标指向、游戏中幼儿的地位、游戏选择与确定等方面是不同的。下面通过案例来做具体分析。
案例
触觉学习不良儿童的游戏治疗
治疗对象:点点,女孩,4岁。
主诉问题:点点有一个很特殊的表现,她身上的皮肤非常敏感,稍有刺激便觉得很不舒服。如,当别人摸她的头、小脸蛋、小手等部位的皮肤时,她会显得很难受的样子,并下意识地躲避。据她母亲讲,点点身上穿的所有内衣都要去掉标签,否则拒绝上身。
家庭状况及个性特点:三口之家,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教师。据母亲讲,点点是一个较为内向的孩子。在家里时显得很安静,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做游戏、看图书;自己的衣服、玩具等用品,用过后总能搁置得整整齐齐,在幼儿园也是如此;她的胆子非常小,在各种场合总是不经意地咬手指头,而且越是紧张就会咬得越厉害,如在妈妈送她去幼儿园即将离开时,她会表现出很不情愿的样子,并且不间断地咬手指头;平时讲话时,总是不敢正视对方;睡觉时,常常喜欢抱着毛绒玩具,而且睡得不够安宁,整个睡觉过程会经常翻身,在睡眠中常常手舞足蹈、磨牙。
据观察,点点来游戏治疗室,大多是由母亲陪伴,父亲偶尔也会一同前来。在与点点父母的接触中,治疗者发现其父亲性格较为内向,且表现出抑郁质气质倾向。
生育与生活史:据母亲讲,在她怀孕期间,因胎位不正,曾有一段时间做过复位治疗,生产时还是因为胎位不正而做剖腹产手术。点点出生后一直与父母一起生活,从未离开过父母。
分析与诊断:这是一例较为典型的“触觉学习不良”。从所掌握的材料来看,导致点点触觉学习不良的原因,基本上可以排除亲子交往中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和幼儿园环境不良等致病因素,因为点点具有正常的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环境。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
第一,抑郁质气质特点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内向性格是导致点点形成“触觉学习不良”问题的人格因素。在与点点及其父母的接触中,治疗者注意到,点点胆小、内向的个性表现与其父亲非常相像。所以,基本可以断定,父亲的抑郁质气质类型遗传给了点点,而这种气质特点又成了他们形成内向性格的主要原因。抑郁质气质类型的儿童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所以容易出现挫折体验;他们行为较孤僻,反应较迟缓,特别是在遇到陌生人时、在面临危险情景时常常表现出优柔寡断;他们敏感多疑、多愁善感,消极情绪体验深刻而内隐,并具有微弱而持久的特征。所以,他们的情感往往是以消极心境的方式表现出来。然而,他们智力透彻、想象力丰富,善于察觉出他人不易察觉的细节,对外界刺激具有很高的感受性。总之,气质类型的特殊性,为点点出现“触觉学习不良”问题奠定了内在的人格基础。
第二,剖腹产出生史是导致点点出现“触觉学习不良”问题的直接诱因。我们知道,正常分娩是幼儿最初的触觉学习过程,这种最初的学习会为其以后的触觉学习奠定基础。点点是个剖腹产幼儿,而剖腹产生产的婴儿则未经过分娩过程中正常的产道挤压,所以在触觉学习方面一开始就有所缺失和不足。
第三,早期触觉训练不足是导致点点“触觉学习不良”问题得以持续发展的不良的外部因素。
针对点点存在的特殊情况,如果家长在心理治疗者的指导下,能够及时做出训练计划,并适当地采取相应的训练措施,则可能使她的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或使其症状减弱。遗憾的是,点点的家长并没有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更没有想方设法地在点点的触觉学习方面做出及时的补救。这就使点点的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导致了她“触觉学习不良”问题的出现。
治疗方案与对策:游戏治疗的根本目的是要让点点获得正常的触觉学习经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游戏治疗中,治疗者采取的游戏治疗策略,是让点点从关于触觉的被动游戏活动逐渐过渡到主动游戏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的最终目的。
第一阶段:家庭被动游戏。治疗者要求其父母亲利用一切机会与孩子进行皮肤的接触,尤其是母亲。如,母亲可以利用点点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抱着她,一边讲故事,一边在她不易察觉的情况下试着轻触她的脸蛋,抚摸她的手心,逐渐过渡到轻触她的脚心、腋窝等敏感部位;又如,家长可以利用给点点洗澡的机会,用粗糙的毛巾擦拭其皮肤。这其实是一个系统脱敏的过程。
第二阶段:游戏治疗室主动游戏。经过一个阶段的家庭被动游戏治疗,在点点基本上不再躲避触摸的基础上,引导她做各种主动游戏,以强化第一阶段的成果,并使她进一步接受充分的触觉刺激,以获得足够的触觉经验。
具体游戏设计:
1.钻被游戏。以家庭为游戏场所。家长与孩子一起在床上玩耍,玩耍过程中反复钻被子。
2.吹气游戏。以家庭或幼儿园为主要游戏场所。双方相互吹气。从手心、脚心开始,到脖颈、腋窝等。
3.抓痒游戏。以家庭或幼儿园为主要游戏场所。双方相互抓痒。从手心、脚心开始,到脖颈、腋窝等处。
4.埋沙游戏。到海滩或沙滩上玩耍,用沙子逐渐掩埋点点全身,反复进行几次。
5.摸爬游戏。在草地上或地毯上、床上进行摸爬滚打。
6.玩海洋球。要求整个人都埋在海洋球里面,并做滑动、滚动、跳动等动作。
7.玩大气球。(1)要求点点趴在上面,或者仰卧在上面。治疗者抓住她的脚前后左右地推动,或原地转圈;(2)要求点点仰卧或俯卧在地上,让大气球压过身体。一般,儿童非常喜欢这种游戏,他会觉得非常舒服和有趣,可以起到稳定点点情绪的作用。
8.画画、做手工。(1)不一定要求点点画得很好,甚至不一定在白纸上画,可以在废报纸上或其他包装纸上用多种绘画工具作画;(2)做手工,提供多种废旧材料或自然物(事先可引导她亲自收集或采集一些材料)进行手工活动,制作内容及材料选择不加限制;(3)对画。点点与另一幼儿或父母面对面站立(蹲下),相互往对方身上画画。
9.滚垫游戏。让点点在带有点状物的塑料垫上往返滚动。
说明:第一,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家长必须明确地领会治疗者的治疗思想,并积极配合治疗者完成一定数量的治疗任务,如家庭游戏。第二,治疗者与家长应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舒适的、材料充分的游戏环境。同时,对点点提出的游戏要求也尽可能予以满足。第三,本治疗为渐进式的训练过程,要求治疗者与家长从治疗一开始,就要认真仔细地观察点点的各种表现,以控制治疗进程中各个环节、时间长短以及内容取舍。
由点点这一案例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游戏与游戏治疗并不是一回事,两者是有区别的,所起到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简言之,从活动中幼儿的地位来看,游戏中的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在游戏治疗中则是被动的,并且游戏的选择与确定权在治疗者手中;就活动目的和情绪体验而言,游戏中的幼儿不追求游戏以外的目的,而是充分享受和体验游戏过程所带来的乐趣,游戏治疗则是有目的的,它是希望游戏者通过游戏,并在游戏中达到释放、缓解、矫治等游戏以外的目的;在活动时间上,游戏中的幼儿是自由的,而游戏治疗中幼儿则是受时间限制或干预的[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