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结婚,所以我爱你

我结婚,所以我爱你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正是由于中国人都是兄弟姐妹的关系,所以必定会产生“为了同一口母奶而争抢”的现象,你多了,我就少了,这就是嫉妒的原始因素。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源于中国古代是以家族世袭制统治国家,比如皇帝的儿子自然成为储君,储君的儿子又是将来的皇位继承人。可中国人是最看重孝道的民族,而且以此作为做人的原则和看人的标准。

第十章 家庭观念

·东西方的观念差异

中国人与西方人在饮食习惯上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中国人喜欢凑在一起吃一盆饭,无论是请客还是一家人团聚,大家都会围坐在一起吃喝,谈生意也是一样,先请你吃饭,再谈就不难了,把生人变成熟人的最好方法,就是同吃一道菜,同喝一瓶酒——引申为:所有人都在同吃一个母亲的奶,从而,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无论是什么关系,都要变成一家人的关系,才好说话,好办事。因此,中国人强调的是家庭观念。

西方人喜欢各吃各的,就算是生意上的伙伴,自己只吃自己盘中的食物,既不会争着付账,也不会为别人夹菜。这就是西方人的观念:尊重个人的选择,不强加,也不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中国人吃饭的时候,主人要为客人夹菜,如果不做,就会被别人说成不懂礼貌;可西方人如果也给别人夹菜,他们就会认为对方在强暴自己——你怎么就知道我爱吃这道菜?如果我不爱吃,你凭什么“逼”着我吃?

中国人吃完后会争着付账,这就是表示对所有人负责。可西方人各付各的,表示“每个人只对自己负责”。

因此,中国人强调的是家庭,西方人强调的是个人。中国人讲人情,西方人讲契约。也正是由于中国人都是兄弟姐妹的关系,所以必定会产生“为了同一口母奶而争抢”的现象,你多了,我就少了,这就是嫉妒的原始因素。而西方人彼此之间不依赖家庭关系,所以不会产生争食现象——我有了就吃,没有了再去拿(挣),所以西方人不太嫉妒,更强调靠自己努力。

·顾全大局与平等交易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源于中国古代是以家族世袭制统治国家,比如皇帝的儿子自然成为储君,储君的儿子又是将来的皇位继承人。就连普通百姓的姓氏也跟随着父系一脉相传,中国人特别强调血统和根系,认为财产和国土都永远属于一个种姓,所以叫千秋万代或传宗接代。

而古希腊人以海上贸易为主,这就需要他们必须打破以家庭为单位的世袭制,而让人与人之间成为一种平等交易的制约关系,这就是契约。因此西方的人际关系更强调诚信及人本身的能力。

由于中国古代是家天下的封建制度,既然是个大家庭,就一定要强调大一统(完整),也就是家庭团圆。这就要求每个成员不能有太多心眼儿,而必须要听从父母或君王的话。因此古代的君王要下面的人相互制约,也就是相互管理、牵制,这样才没有机会犯上作乱,而君王也可以堂而皇之地成为矛盾的调停人——这就是君王之道中的统治艺术。因此,他不能让每个成员之间过于亲近,也就是“不结盟”,结了盟会怎样?那就有可能出现“桃园结义”或“水泊梁山”的后果……

·内耗

所以,古代官场之间几乎不存在绝对的相互信任,除了结盟的哥们义气,如宋江和李逵的关系。而一般的人际关系,都会讲究谨小慎微,即:不要离得太近,不要轻易相信别人。也因此,平常人之间能够合作得善始善终的并不多见。这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就已经看出来了,比如孩子生下来是绝对亲近父母的,而父母会用打骂、苛责或胁迫的方式回报孩子这种依赖。它为孩子缔造的经验就是:别离我太近,太近了就会受伤。

因此,许多人便会从父母与自己的关系中得到这份生存经验,长大后也不会与人过于亲近,因为太近了就会挨打。

父母通过自己的行为,传递着处事之道。不仅是打骂、苛责,同时还会传递孩子要无条件服从权威的经验。意为:不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做自己,不要相信亲密关系。他们把这叫做“为你好”“爱”和“心疼”。孩子接受到的,也就是这种相互矛盾的信息(爱=打骂)。

这种自我纠结,会让一个人终生在自相矛盾中内耗,从而没有时间让自己静下来反思和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而很可能终生都会为别人活着,其实就是在看着父母的脸色行事,以此获得安全感。因每个人都有类似经验,所以每个人都在自相矛盾的同时,无形中也在与其他人制造着矛盾,并在矛盾中互动,形成团队(大家庭)。

所以中国人嘴上说的不一定是心中真正的想法,做的也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事。可表面一定要说得过去,也就是给别人和自己留面子。因为要面子而忽视本质——本质是个自相矛盾的东西,一涉及就会打架,当然还是不碰的好。

·中西医结合

老子强调的是人性本质的东西,在那个基础上才出现了百家争鸣——心眼儿多的人太多,有智慧的人太多,所以有主意的人也就多了起来。后果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群雄逐鹿和长期战乱。因此庄子才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所以汉武帝才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只听一个声音,只有一个圣人。真正的封建家长制从此完善。

西方心理学是在契约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以“接纳不同”为出发点而研究、成立的一门学科。它不那么强调家庭观念,继而还认为一个人的负面与父母的作为有直接关系。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相当难以接受的,等于要颠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虽然它有成立和科学的一面,而如果照搬照套,那就为中国传统中的“绝对孝道”所不容。可中国人是最看重孝道的民族,而且以此作为做人的原则和看人的标准。因此决不能动摇。所以,中国式心理学一定要加入传统文化的营养,既要尊重人性,也要结合家庭。

·家庭和谐则社会安定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中国的家庭观念是如何形成,并根深蒂固的。

自古以来,大一统思想导致中国人对家庭有着神圣的概念。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大事,父母做主”“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甚至连统治阶级的奖惩制度也紧密结合着家庭系统,比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和“一人犯罪,株连九族”。在情仇恩怨里,也体现着家庭系统受到破坏的惨重代价,如“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父债子偿”等;在日常生活中,儒家更是以孝道将各种家庭关系的观念融入每个人的头脑中,比如“身体毛发受之于父母”“养儿防老”等。

所有的一切,都指着同一个方向,就是“家庭(或家族)是一个共生(或共灭)体”,也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势必将中国人的思维规范为“恪守家庭观念”。它的成果是,让每个人都根深蒂固地认为“家庭是牢不可破的”“家庭是神圣且不可侵犯的”。

其益处为:将集权社会的每一个“细胞”——家庭,牢牢地锁定在法律和道德两支大大的旗杆上,这无疑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血统纯正。这种家庭观念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又特别实用。比如若有外敌侵入,手足关系就会自发地团结起来,先把外敌打跑再说,毕竟,如果这饭让外人抢了去,我们恐怕连争抢和嫉妒的机会都没有了。另外,就是一旦发生天灾人祸,也可无须动员地组织起来救援,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大家是手足关系,是一家人,还分什么你和我?

家庭这个概念是从氏族公社衍生出来的,它是以传宗接代为核心目的,由夫妻关系为核心系统组成的社会集团;它背负着生育的职责,以及使生产关系趋于合理化这两种使命。严格上说,是人类“本我”的诞生地,也是性格形成的伊甸园。

·伊甸园

说到伊甸园,就不能不涉及《圣经》旧约中对亚当和夏娃的描述,初始的伊甸园,为人们描述了一个纯善和唯美的天堂。

《圣经》上说,夏娃是上帝用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陪伴亚当,也就是男人。夏娃虽美丽绝伦,却经不住蛇的引诱初尝禁果,后来又让亚当偷吃,结果,他们了解了善恶。上帝耶和华知道后,处罚亚当,也就是男人,终日在田里耕作,处罚夏娃,也就是女人,有十个月的妊娠之苦,蛇因邪恶,上帝也诅咒它将永远以肚皮爬行,并形容丑陋、终生被咒骂,不得好死——在基督教里,亚当和夏娃所犯的罪,被称为原罪!

在基督教史上,对原罪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有的说就是因为他们偷吃禁果才被上帝处罚,有的说是因为蛇的引诱才导致夏娃就范,还有的则把全部责任推到夏娃身上……

其实《旧约》中这段对原罪的阐述,旨在告诉人们“当人类有了善恶美丑的观念、原则后,就会远离天堂”。那么什么是天堂呢?《旧约》这段文字隐含出:天堂就是所谓的“无知”“无欲”“无念”“无求”——无邪!

在心理学上,普遍认为人类都有一种趋向,即向往“回到母亲的子宫里”。在那里,人类不用劳动,不用创造,甚至连呼吸都不需要,一切都通过母亲的脐带便可以得到满足。那里就是所谓的“伊甸园”,也就是天堂!后来,当人类从母亲的子宫里出生,逐步从适应环境到了解社会,越来越远离母亲,远离家庭,自我创造,独立生活……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人类之所以受苦,无非是为了赎罪,因此要不断忏悔。这个罪,就是原罪。

·道德经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卷中明确阐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何谓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因此,道就是自然法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然规律。而第二卷中的那一句“大道废,有仁义”即:当人们不遵从自然规律的时候,就会有仁义的学说(见诸于世),有所谓的圣贤站出来(规范世人)。后面这几句也都是类似的含义,而且,我们不难看出它与基督教中的原罪的相似之处。因此,上帝和我们中国的道,乃至佛教的禅,实为如出一辙!

·家国天下

但从中可见,基督教在阐述“道”的时候,是以人举例,而老子在提示“道”时,天、地、人共存。因此在基督教观念统领的西方社会,不自觉地将人划为一切的核心,他们的人本观念深入骨髓,所以无须强调。而老子则强调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他将人划归为自然的产物,核心是自然,这种观念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样,在中国,家庭也要服从自然法则,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管理,将自然法则“变现”为以某种学说体系为思想核心的道德规范。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老子的道家学说过于“玄妙”,不易理解,当然也不便操作。可他对法则的要求则是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同时,他们更需要有一个理论体系能具体地将他们的统治政策贯穿、实施于中央集权。毕竟,如果百姓过于效法自然,势必圣人倍出,百家争鸣的局面会一直持续,那么这么大个国家,便极难治理。历朝统治者都知道统一思想的重要性。因此,汉武帝汲取了先秦的教训,力排众议,责令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此,中国进入了“儒教”时代,它始于秦汉,兴于唐宋,衰于明清。但是,儒家思想已经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植根于华夏骨髓,它与中国人的关系,就好比空气之于人类,因此成为“黄皮肤”恪守的生存模式。它的表面形式,就是本章开篇所涉及的内容。一直到现在,这些观念仍然伴随着我们紧张忙碌的生活。

之所以在家庭篇中提出宗教及哲学理论,是因为该体系影响了人类文明上千年之久,是人类观念中真正的“DNA”,不了解它,也就不能诠释人类本身,更无法剖析由人类组成的家庭。

·蓝眼睛:我爱你,所以和你结婚

在西方,由于“人本主义”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他们在基本家庭的元素整合中,即男女结合的观念中,第一直觉是“我们的结合是否令彼此开心”。这正如台湾作家苦苓所对性、爱情和婚姻的描述:“性是男女平等的欢爱,爱情是婚姻唯一的理由”。也正因如此,他们把性当作相爱,甚至是相悦的产物,其神秘、庄重程度全看当事人当下的感受和认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阿甘的女友可以为了爱而为他生孩子,但并不强求阿甘为此负责。

在19世纪的欧洲,那时的奥地利非常强盛。当时的皇帝弗朗士深深地爱上了我们大家熟知的茜茜公主。然而,皇太后(弗朗士的母亲)已经决定让茜茜的姐姐嫁给儿子,不难想象,如果在当时的中国,这个“父母之命”一定会成为现实。然而,皇帝弗朗士在订婚的当天,面对百官及臣民,表达了他对茜茜公主的爱情,并不顾母亲的反对,宣布了他们的婚约,使茜茜成为真正的奥地利皇后。

试想,当一国之君如此行为时,天下哪一个人不效仿?他们当然把追求爱情当成婚姻的最大理由。因此,上行下效,不仅在法律上得以体现,就是在爱情观念上也仍旧成立。

是的,他们更偏重于爱的感受,而传宗接代不是唯一任务,只是爱的产物。可在传统中国,这种行径即会遭到来自社会、家庭,乃至法律、道德的共同谴责。在此,并不能以己之见断然判别孰是孰非,因为,这只不过是两种文明的差异。

·黄皮肤:我结婚,所以我爱你

上述谈到,中国有“天、地、人三才”的理论。在《易经》中,这种理论象征着“天为父,地为母,人为子”。人,既是父母的后代,也为天地的产物。因此,若是偏重于任何一方都会有所缺失,尤其是若把中间这个人“单摘”出去,即违背了“三位一体”的自然法则。这就必然要为一个家庭中的各个成员安上一个“紧箍咒”,也就是“凡事要名正言顺”。这个名,就是道德规范,也就是所谓的观念;如果做人不规范,别的不说,先拿出“孝经”来给你念一念,便让你生不如死——久而久之,观念成了中国人生存的主导核心,人成了教条的奴仆。反向推之,这只不过是为了统治需要,而并非老子所为。

·观念可以自残

传统的家庭观念对人类思维的禁锢处处可见,下面就是一个真实的例子——

案例:

一天,项女士下班提前回家,拧门进去,看见先生和另一个女人在床上……

她顿时傻了,嗓子像被什么东西堵住,连泪水都被那个“傻”顶了回去!

从此,他们夫妻形同陌路。却仍同入一门,同处一室。不同的是,他们没有接触,没有任何交流,当然也没有性。但他们有个儿子,这儿子当然同情母亲,可也一定不敢得罪父亲。

就这样,10年过去了,儿子虽然考上大学,但项女士被查出子宫癌,她觉得自己倒霉透了!

有好事者问她为什么不离婚,她说怕儿子没有父亲;也有人劝他们重归于好,她又说,无论怎样也不能原谅他。因此,她就让自己和他们活在这死不死、活不活的家庭里,而唯一让她维持这种关系的,就是牢不可破的观念。

在她看来,父亲和母亲的名分是第一位的,为了这个名分,可以牺牲人性,也就是“决不能让别人说出话来”。这种观念在中国社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就是“人不能为自己活着”,此话可以理解为“要为别人活着”或“为观念活着”。

·爱是自然法则

传统文化中,老子并没让人们非恪守观念不可,相反,他强调“道法自然”,其中包括男女之道,而“女性之道”的意思是:女人需要爱,并在爱的基础上生产、养育下一代。如果女人没有得到爱,无论是身体或心灵,就等于违反了自然法则,就像老天从不降雨滋润大地,大地就会干涸,成为沙漠或荒丘。

项女士的做法,就好比将自己置身于一间摇摇欲坠的房间,只因为这房子的名字叫做“家庭”,因此,就算真的塌方也不能逃出去……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的子宫会癌变了。本质上说,是她的观念害了自己,在这个观念中,“家庭完整的标签是牢不可破的”占到绝对上风。

然而是不是说,家是可以破裂的?这话显然站不住脚,但保持家庭稳定需要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爱!

·爱不是全部,却是支柱

在本书的前几章,已经对家庭有了初步诠释,的确,家不是由家具组成的,也不是由钱财构成的,它的主体是心。也就是说,空有钱、财、物的家庭,与百货公司无异,但如果是人心的产物,那么便可生出一切来。那么,心(或称心性)为何物?六祖慧能在《坛经》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静”。这个性,与我们所说的心,其实都是一个东西,即自然规律,落实到人,就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老子的“道”。

《道德经》中有这样的阐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限……

落实到男女之事,就是“顺其自然地相识,情投意合,合二为一,这个一就是心;如此成立家庭,这就是二(指阴阳);再生出三来,三就是“天、地、人”,也就是“一切”,其中由爱来贯穿。因此爱是一个家庭中的潜在能量,有了它,便可变现出所有家庭成员所需要的财富,无论是有形的或无形的。

其实,在传统的民间,中国人是非常清楚这一切的,因此才有“寒窖虽破能避风雨”之千古美谈,但那只是在民间,甚至只能存在于七仙女私自下凡与董永结合的神话故事中,可他们的相爱却为以天神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所不容。也就是说,纯然以心结合的唯美组合,理论上是可遇不可求的;就连大作家莎士比亚也只能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寄托这种唯美,当然,在心与心的结合处,中国的《化蝶》与英国的莎翁不谋而合。

于是,为了追求这种唯美,西方人选择了“爱谁谁”——只要爱你,就和你做爱,还可以为你生孩子。也由于整个社会都不考虑后果,所以便没有什么“后果”,这个孩子虽为私生,也因在道德和法律层面上,特别是在学校和邻里间没那么多“风言风语”而心态坦然,比较能够按部就班地成长。因此,单亲孩子在西方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心理问题。

然而,中国人可不敢这么“爱谁谁”,中国的女孩儿说:“找一个我爱的人做情人,找一个爱我的人做老公。”此并非戏言,许多中国女性之所以把所谓的安全感放在首位,就是因为这个安全感符合“国情”,可它是不是符合人情,就显得次要了。因此,中国妇女至今仍要为所谓的“国情”负责,男人们也因女人普遍的安全感而显得不那么从容,有时候不得不把自己的“所爱”收起来,为了一个名分而成家。

因此,从人本的角度看,许多中国的家庭中普遍弥漫着一种无奈氛围。观念将他们的心锁定于所谓的“家庭观念”。在这个神圣的观念面前,由于不以人性为主导而导致种种缺失:不是男人不爱回家,就是女人强势;不是冷战,就是吵架;不是打孩子,就是出轨;不是成天抱怨,就是酗酒、赌博……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那个颗心在抱怨现实,但现实是不可违逆的,因此,他们便以各种方法逃避现实。

这并不代表上述不良嗜好与西方社会无缘,普遍而言,西方社会的瘾君子基本上缘于单纯的神经症,大部分来自于原生家庭本身,或部分人自我感觉的社会压力,那种紧张、忙碌也显得比较单纯。而我们具有不良习惯的人大都缘于无法冲破那个无形的观念。

因此,弗洛伊德可以通过精神分析协助奥地利和英国的患者治疗,波尔斯也可以就家庭状态本身对德国和美国的患者进行完形治疗。可在中国,这二位也许会丢掉饭碗,因为他们在西方面对的,是以人本为前提的个案,而在中国,则是观念,即人人恪守的“紧箍咒”。

·忠孝仁义

这是不是说中国人是不对的,而西方人是高明的呢?上述谈到,中国人的第一要务是维持大一统格局,也就是稳定才能发展。可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强调稳定和大一统呢?这是由中国历史决定的。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开篇便讲:“凡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他轻描淡写的几个字,老天!上到东周列国,下至五代十国……杀戮之争从未休止,为了争权夺利,各种族,各诸侯国,乃至各地区之间,刀光剑影之处,生灵涂炭,血流成河,百姓民不聊生,连“活着”这一项基本需求都成了奢求。就算一位圣君刚刚“按”住人心,以中央集权暂时能让百姓们在家务农,过得几天男耕女织的清闲日子,不料,北方的游牧民族又打了过来。把公主们嫁过去吧,是否这样就可以不再让突厥和匈奴来侵犯?但是,好不容易边境平息了,皇子们又争起了王位,宦官开始专权,朋党拉帮结派,邪教制造事端,东宫争风吃醋,刁民开始造反……

这就是活生生的中国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百姓们唯一的愿望,就是有那么几天、几年的安稳日子,在传宗接代时听不到外面的厮杀。这,就是和平!中国人对和平的向往,超过了世界各民族,因为他们已经过了上下五千年的刀兵之灾,实在是受够了!而体恤民意的天子,也是不得不为之:先将那些咆哮、低吟的山大王们统一起来,以牺牲骨肉和财富,即财、色让他们暂时想不起吃人,再有可能时,以仁义将他们收编,而只是暂时性地,因为,天子再圣明,也无法为那么大个国家的每个人都做上一番心理咨询或思想工作。可天子们还是做了,他们微服私访,并在各地安插眼线,生怕哪个地方人心不轨,再生出什么事端来。他们担心的不只是自己的宝座,还有就是哪里又有灾民或贪官了。

因此,在皇恩浩荡下生存的各个家庭,就必然要配合天子这种思路——以稳定压倒一切,并以“忠孝”把管理家庭和治理国家的思路统一起来。因此,“不能只为自己着想”成了广泛的民意,也造就了历代共守的“国情”。

这种观念贯穿于婚姻家庭,就是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严格说来,这种所谓的封建礼教是被内外矛盾“逼”出来的,是被战争“挤兑”出来的“不得不为之”。在一定程度上,它对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安易导致家庭战争

在本书对父母的阐述章节中,我们了解到中国妇女在历史上背负的外交使命。其实,这种观念至今仍普遍存在于中国人的生存观念中。所以,中国的女孩子,在她们长到待嫁的年龄,无论曾经多么希求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都会以家庭观念作为自己将来安全感的主旨。在潜意识最深处,她们仍效仿着王昭君和文成公主,因为安全感里有个“安定”和“安邦”的“安”字。另外一个字,就是“全”,所谓保全,《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意为“委屈才能求全”。这就要求必须放弃以自己为出发点,具体地说,就是要放弃那个唯美和浪漫,那个只属于自己的怀春和思恋。

不同的是,目前的环境已经大变,这就使那种所谓的安全感显得不合时宜。因为上述所谓的安全感,本质上是弥补战争创伤的观念产物,它以生儿育女为唯一要务,以苟活为标准。因此,它是应着战争和矛盾而来,势必掺杂着与战争共存的属性。而当这种与战争共存的观念被引入现代家庭,自然会引发“战争”。就算表面繁荣,内心也在冷战。没办法!这是由这种安全感的属性决定的,并非婚姻之过。

在咨询中处理过许多婚后不和的夫妻关系,其中一大部分,就是妻子快到中年时感到老公不那么爱自己了。再寻根溯源到他们的婚前,又有相当一部分夫妻说自己曾经有过心上人,却为了某种名分,或是父母之命,或是八字不合,或是风言风语,或是彩礼不够,或是观念差异……总之,他们的重点在环境,而忽视了内心的感受。而婚姻的本质是爱,那么,当婚姻来临,并逐步深入,那个早被他们忽视的爱便跳出来,特别是女人,她们往往更需要爱的滋润。然而,他们的婚姻缘起就不是单纯的爱,而是安全感,加之他们大部分人不会经营婚姻,因从小没有得到过纯然之爱而丧失了创造爱的能力,于是,他们的果实自然也就不那么单纯,不仅是孩子有问题,就连他们的关系本身也出现了种种问题,进而引发家庭战争。

因此,若婚姻以安全感为基础,后果往往是引发家庭战争;但一味地像阿甘的女人那样,为了爱而生个孩子就OK了吗?严格上说,两种极端都不可取。在此,还是要强调我们的传统文化。

·爱的智慧

其实,还是中国人高明,因为中国的“中”字,就是“中庸”和“中道”之义。意在“凡事取中”,不偏不倚——既不能把自己拴死在观念里,也不可放纵自己的心性。这就如同养马,既不能死拴在槽里,也不能任其脱缰,而要像孔子说的那样:“从心所欲不逾矩。”(既要顺从自己的心意,又不要逾越规矩)。

这个境界比较“难拿”!因此,孔子也才指望人到70才有可能活出这般境界。而这般境界,确是将自然与社会融于一体的理想状态,在心理学上,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最高标准。

落实到婚姻、恋爱,就是要求男男女女,既要以爱结合,又要为彼此的结合负责。看上去就那么简单,可第一项“以爱结合”,在所谓的“安全感”面前就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为彼此负责”的这个责任心是有“根”的,这个根就是动机,也就是缘起。就佛教的“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来看,如果这个根不牢,那么也必然会折在这个根上。因此,这份责任心若非以心甘情愿而生,就会以心灰意冷而灭。在此,孔子要男女以彼此的心结合,才有可能在家庭生活中做到心安理得。而这个心安理得,自然会使家庭关系牢固,也就必然有操守、行规矩。

另外,孔子在阐述这个“规矩”时,也把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考虑进来,他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因此把成家立业这么大的事交给了父母做主,他想当然地认为天下的父母跟自己一样明白:不仅爱自己的孩子,也尊重孩子的感情。为了让父母不强权压制,他主张“食色性也”。旨在告知天下:要尊重人的本性,这本性当然包括男女之情。

·从小脚女人到家庭主妇

孔子从来没让女人裹脚,没让她们死守在非人性的观念里。倒是后人把儒家的思想变形了,这个裹脚的极端一走,老天!它裹住的可不是那一双脚,而是将一种无能背后的强权,以非人性的方式套在女性身上,其后果是让这些暂时满足虚荣心的男人“等着瞧”。

果然,千百年后,这些秀外慧中,或涂脂抹粉的冤头债主们“杀了回来”,拿着当年让她们趾骨变形的裹脚布,条条不落地,牢牢地缠在男人身上——她们翻了身,无论在家或是在社会,跟那些“臭男人”分庭抗礼,不管她们有工作或是没工作,男人都必须服从她们,她们可不能让男人的腰包里有私房钱,而且,她们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的分工,有的让男人养自己一辈子,有的让男人包养;有的以女儿的角色把男人催眠,以得到自己需要的父爱;有的以母亲的身份逼男人听话,以满足自己希求的操纵。如果这男人腰包是瘪的,不用女人骂,男人会认为自己“没出息”,社会价值取向也会让他产生深深的自责,内心的折磨会让他生不如死。而如果哪个男人不堪其辱而夺路而逃,这个男人便“不是个好东西”。

然而,当千百年来的“债务”欠到一个极端,并由一个个家庭关系呈现时,便显得有些残酷和戏剧化。

案例:

管女士研究生毕业,副处职称,为了工作,临近40了还不要孩子。

女性天生的敏感,让她感觉。老公最近不太对劲儿,经过盘问,得知他在一个月前,利用在外出差的机会,在酒店得到了“特殊服务”。为此,老公的下体常常隐隐作痒,他怀疑自己得了“脏病”。

这对于在外一向风光的管女士而言,无异于因“大逆不道”而导致的“天打五雷轰”。一顿暴打、咒骂之后,不仅从此与老公分室而居,而且罚他每天要跪一小时反省。残酷之处,更不和他同食一盆饭,同坐一张桌,就连老公上厕所都要出门找公厕……

通过进一步了解得知,幼时,管女士是个典型的“假小子”,在长达10年的学业生涯中,她一一超过了前面的同学,一路领先地“杀”到博士学位。参加工作后,又因能力突出而被提拔为副处。在这条路上,她没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包括自己的老公。她可不想当一个守在家里做饭、洗衣的家庭妇女,严格上说,她连母亲都不想做,只想在仕途上做出个人人羡慕的样子来。

的确,她做到了!但同样,她也失去了,她失去的,正是她平时“不想要”的。老公的出轨,意为“另有新欢”,因为在家里,他没有欢乐,甚至连起码的尊重都得不到,这让老公在婚姻中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着。但,他又的的确确存在着,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也就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是一个男人,他“咬破了自己的手指”——选择了极端的做法,当然,这种男人也比较幼稚,就一般而论,有问题的男女常常彼此结合,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在此,我们不去评论诸如“他们为什么不沟通”或是“为什么非这么做不可”等问题。只是单纯地分析这种现象,其背后就是因果。表面上看,这个老公“不是个东西”,而不管他是不是东西,变为今天这个样子,确与妻子长期的不屑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妻子对老公的出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在道义上讲不通,可在看不见的那一层,也就是潜意识层面,这却是事实真相!

因为潜意识主导行为,以及这行为造成的后果。若夫妻间有问题,便是夫妻二人的潜意识共同运作的结果。这也是那颗心的作用,前面说过,若心往一处使,可以“生出无限”,若心有所异,这个无限的“异”也是可以生出来的。没办法,佛理阐述:性(心)在作用!

因此,无论你今天过成什么样子,你的夫妻关系和人际关系,乃至仕途和身体状况……请相信,完全是你自己的心(性),也就是那个潜意识和对方的心共同运作的结果。潜意识可让你梦想成真,心想事成。

·夫妻在“水下”交流

那么,潜意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弗洛伊德曾借用“冰山”作比喻来描述它:人的意识犹如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显意识,也就是我们平时看得见,摸得着,并可以品头论足的一些观念和原则,就算科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理论分析、专业成果,原则上,它们也是显意识的产物。而水面以下的那个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冰山的主体的部分,就是潜意识,它主宰着人们的真正作为。

潜意识是形成性格的区域,而性格决定命运。人类之所以常常在命运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实在是因为自己“看”不见潜意识。而古代圣贤之所以可以超越命运,也皆因他们觉察到潜意识(心性),并主动地把握它。

这就是为什么智者和凡人之间无法沟通的原因,因为智者全在潜意识层面交流,可常人习惯于在显意识层面就事论事,因此才导致“听大道如同天书”。

在此,我们也不去讨论如何成为圣贤,还是言归正传地,以潜意识层面分析家庭。知道了有潜意识存在后,再谈家庭便可以换个角度——起码,我们可以换一个智者的角度看自己的婚姻和家庭。

前面提到,婚姻的基础是爱,这个爱,其实就是潜意识的作为,属于“冰山”的下层,但任何人,包括小孩子都知道爱的存在。因此,潜意识是“实有”的,在宇宙层面,它与“暗物质”能量相应。据最新研究发现,这种暗物质能量占到宇宙整体的76%左右,而宇宙可是“大”自然,那么既然人类也是自然的产物,因此,潜意识能量自然也占到人类的主体,起码不能低于这个百分比。

也因此,把它调动出来,便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在社会中普遍流行的“潜能开发”培训课程,就是在调动这股能量。而这股能量,早在2 500年前的印度,佛陀就已经觉察,只不过当时的科学还没有封其标签为“潜意识”。因此,佛陀称之为“心”或“性”;为了让人们找到它,佛陀讲法49年,据传说,最终有1 250人找到了它。同期的中国,也有一位圣人感知到它的存在,他就是老子,由于它看不见,摸不着,不易被人觉察,因此老子不想说,也不想写。但守关太守将其软禁,他才不得不讲出流传至今、却又令人一头雾水的那句话:“道可道,非常道。”

两位圣人都知道,心、道,就是性格的缘起之处,“看”到它,就可以改变命运。于是,他们的门徒、子孙将他们的“程序”输入古今中外的各个“电脑”——有管理国家的,有治理企业的,有统帅军队的,有普及教育的……当然,也有关于婚姻家庭的。

这些“程序员”变现为科学家、数学家、教育家,也有心理学家。其中在心理学界最杰出者,当属弗洛伊德等对世界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辈。他的潜意识理论,将心理学与宗教对接,也就是把神圣的智慧和凡人的思想联系起来,中间的衔接过程叫做“治疗”或“分析”。

现代心理学,更是把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发扬光大,甚至在西方,已经出现了以家庭治疗和潜能开发为核心的研修中心,他们自己也许不知道,其实,他们正是沿着佛陀和老子的遗迹探求着生命和真理的曙光!

·夫妻关系,用心觉察

了解了潜意识主宰人们的行为后,我们便可以研究它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具体到家庭关系,我们不妨看一个案例。

案例:

谷先生经常为太太无缘无故的抱怨而头疼,在他们之间,无论是家长里短,或是工作琐事,都有可能成为夫妻战争的导火索。但谷先生是个天生的“探险家”,他不愿向命运屈从,于是通过各种方式认识到了潜意识,并有针对性地去开发。

久而久之,他觉得没有什么事是那么绝对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太太特别爱穿带毛的衣服,连皮包都是皮毛制成,于是,他试着去感受太太,为此,他特意去触摸皮毛,感觉软软的,有一种温暖和平滑的体贴。突然,他好像明白了什么,当太太又无意发作起来,他二话不说,一把抱住太太!只是拥抱,同时用双手在她的背部轻抚。太太开始不太适应,可只是动了几下,即刻全身酸软下来,趴在谷先生的肩头嘤嘤地哭泣起来,就像个娇小的女孩子。

从此,他们的关系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太太一改以往的强势,变得既活泼,又开朗,既温柔,又体贴,而平时那些鸡毛蒜皮的“导火索”,都成了他们津津乐道的生活内容。

我们不禁要问,谷先生从那些皮毛中找到了什么?

他找到的,是一种感觉,就是那种皮毛对肌肤的“亲切感”。这个亲切感“告诉”他:太太之所以平时爱穿这种衣物,就是想寻找一种体贴,得不到时,便用皮毛制品来替代,于是他想,太太平时的无端发作很可能与此有关。于是,他在顿悟后大胆地尝试了一次,果然奏效。

究其原因,是太太在童年时缺少父爱。她的父亲一向以男孩子的标准要求她,当然不会主动拥抱和亲吻,这就为这个小女孩儿的心灵造成了一种缺失——异性的爱抚。结婚后,谷先生自然地成为太太对父亲的投射。太太幼时的希求便一次次通过发作和穿皮毛制品的方式“冒”出来,其实她的潜意识在说:“爸爸,请像对待一个女孩子一样爱我!”

而当太太得到了“父爱”的感觉,她当然心安理得地做女孩儿(女人),那种父爱的温馨,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完全改善。

前面说过,人类都有一种“向往回到母亲子宫里”的潜意识愿望,同理,人们也有回归童年时期得到关怀和关注的愿望。谷先生满足了太太的这种愿望,达到了潜意识的默契,也就是掌握了太太的心!这就是一个基本的家庭治疗,前提是,你必须通过观察来发现配偶的需求和愿望,而要把表面的情绪和行为放下。

夫妻之间,尤其要强调这种觉察,因为彼此相依为命、白头偕老的使命要求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夫妻之间的了解,不同于人际关系,夫妻彼此躲不开,逃不掉,那个责任将他们拴得死死的,因此,如果不洞察潜意识,看到对方行为背后的含义,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相濡以沫,弄不好还常常发生“战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